眨眼这是第三天了,每天时间都十分紧凑,只有稍作休息的片刻。一天下来,累的不得了,但是脑子确充实得不得了,一切都是值得的。
正是因为时间的珍贵,我才想在有限的24小时内做一些不同的改变。比如每天早餐中餐晚餐的不同。在北师大的日子太短了,这里的食物不管好的坏的香的甜的,我都要去尝试一番。
每天的步行总觉得有些浪费时间,于是我又下载了ofo共享单车,改变了自己出行的方式,也改变了看周围的方式。骑车的感觉和步行是完全不一样的,从节省时间来看,我体验到一种快感。从体力上看,坐在自行车上轻轻的踏着,便能轻盈的行动,还带有一股飒爽的凉风,我感到一种清爽。
也许是有深刻的校园情怀,或是内心总有一股青春的洪荒之力。晚上,结束自习了,约上三两个好友,骑着共享单车,在校园里绕了两圈,感觉自己又活了,特别爽。
到目前为止,已经听过了三位走在教育前沿的老师分享三个不同的主题,今天先把昨天的女神回忆回忆。
梁晓燕老师---教育创新与创新教育的人
坐在第一排,梁老师的外貌看得特别清楚。一头灰白的短发,帅气又利落,精神极了。小小的脸上没有几条皱纹,眼睛里丝毫没有上了年纪的浊,反而给我一种20岁热血青年眼里的清。每次看到这一双眼睛,我都能看到一束亮光。时不时,梁老师会用这束亮光照一照你,让你精神百倍,不由自主的被感染到了。这一双眼睛,时而锐利,锋芒毕露。时而又温柔似水,充满笑意,像弯弯的月牙般皎洁明亮。因此,坐在前排的我时常被梁老师电到,即使是长达三个半小时的分享,我也没有丝毫的倦意。最爱看的是梁老师的嘴巴,不小不大,刚刚好。说话时,嘴形会特别夸张饱满,充满活力。一会儿轻声低语,即使是低语,也不影响声音的魅力。一会儿慷慨激昂,所有的情绪用一张灵巧的嘴巴就给传递出来了。见到梁老师的第一面,我猜想,这老师应该差不多四十多岁吧,因为有了微白的头发,我才敢猜四十。要是不看头发,你肯定会以为老师大约三十多岁。再假设什么都不看,单听梁老师的声音,谁都会觉得这是一个年轻的二十多岁却又极富智慧的女老师在给我们做分享呢!可今天,从韩老师口中我才知道,梁老师竟年过六旬了,极为震撼。
写到正题,梁老师分享了四个教育创新的案例,分别是凉水井中学的项目式学习,伏羲教育,陈耀老师的家庭实验室,以及长沙县七中的悦读致远班。
所有这些教育创新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把学习从老师的教变成学生的学,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这些教育改革持续的年限都很长,只有在长时间的观察探索和行动之下,才能够做出专业成功的创新。创新不是一种idea的创新,而是一种模式的创新。在我看来,有些想法很多人都能想到,也有小部分人能够去做,但只有极少部分的人做出了成就。比如这四个创新。我想,他们之所以能成功,不在于他们的热情,而在于他们对细节的重视以及持久的行动力。我在教学实践中也常?;嵊幸恍┎灰谎木俅耄Ч跷?,我想,跟以上分析的原因有关。第一,我想的往往是一个短暂的即时性强但不能应用到各种问题上的点子,而不是一种创新的模式。第二,我对于创新仅停留在表面,通常是一时头脑发热,实践的过程较粗糙,没有去结合理论深入理解,对细节关注得不够,做得不到位。第三个原因便是创新是一时兴起,没有持续坚持下去,所以创新变成了花哨。又是回归到了浮于表面的问题,重在形式,而没有内容了,也没有一如既往的贯彻落实。种种这些导致创新无成效,反而让学生摸不着头脑。
现在的我,顶多是一个有着热情,有一点小想法的稚嫩老师,想法不够成熟,行动不够持久,极度缺乏见识,思维比较片面,教育理论相对空白。当然,我说的是现在的我,既然认识到了不足,那就努力吧!
用今天顾远老师赠送的一句话结尾: 好的教育理念不是说出来,而是做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