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斐多篇是苏格拉底在临死当日与朋友门徒关于死的哲学的谈论,主要谈论的是正义和灵魂。苏格拉底认为灵魂不灭,不朽,而深信死后会在另一个世界上得到最大的幸福。而哲学家,需要抛弃肉体享受,追求真正的知识,将自己的心灵清洗干净。这个过程,苏格拉底称他为学习死亡。只有经过学习死亡,灵魂才能彻底与肉体分开——本身纯正善良的灵魂,和充满着欲望、肮脏的肉体彻底分离。如此才能得到真正的超脱,能够到达天神所在的地方。而苏格拉底不畏惧死亡的原因,也正是他自信自己已经完成了这个过程,雅典人对他的处死,只是送了他一程,向着美好,永恒的天神之处。同时,苏格拉底还劝诫世人不要自杀,认为自杀是得不到这个超脱的。由此,也可以明白为什么处死他的时候他可以逃跑却不逃跑的原因所在了。
? ? ? 死亡,作为一个不可避免的来临,很早的时候人们就开始对他进行思考。而随着社会的一步步发展,随着分配的不公平,人们发现善恶的标准开始发生变化。道德的准则很早以前就一直流传下来,但是到了后来,为善的义人得不到应得的好处,而为恶的恶人却往往得不到惩罚而安然死去。这种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对人们的思想引起了极大的冲击,也对古老的道德带来了严重的打击。假如违反道德行事而得不到惩罚,那道德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然后古代的哲人就在因果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灵魂的假说。这个假说假定人的灵魂在死后继续存在,而生前的恶行会以灵魂为凭借进行偿还。这种方法,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宗教的方法,从人们的思想上着手,使人们在道德前心有敬畏。在东西方,这种方法以不同的形式出现,但在本质上无有不同。在中国,随后佛教也提出了因果业报的概念。 ? ? 从结果上来看,这种方法在维护社会稳定上确实起到了作用。当然在今天科学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没有了宗教的中国,这种方法已经逐渐淡化??蒲У难芯垦橹ち肆榛晔率瞪系牟淮嬖冢率瞪系牟还?,非正义的情况则越显突出。行为上的罪恶尚且有法律来约束,然而法律并不是面面俱到。道德上的不正义很多就在法律的范畴之外。没有了敬畏的人行为是否会肆无忌惮?欺骗和虚伪才会获得更大的利益?假如你的恶行不会被发现也不会去惩罚却能带来利益,你是否会去做呢? ? ? 也许很多人的答案会让人失望。但是斐多篇仍然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苏格拉底并没有给我们一个答案,他也从来没给出答案,他只是在教导我们去思考生命和生活。灵魂存不存在,他相信存在,但是这无关紧要。我们需要去找到生命和生活的意义,从古到今的哲学家们一直没有放弃这个探索。生活对我们究竟是什么,真理和幸福究竟是什么?这些到今天也仍然悬而未决。苏格拉底相信本质和纯粹的存在。而这个本质和纯粹是什么,我们看不到却仍然坚信。无论那是什么,都像那几千年前临死的哲人所论断的那样,与欺骗和虚伪全然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