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前不久因为由小说《何以笙箫默》改编而成电视剧和电影,又一次刷屏了。
女主赵默笙是这样介绍自己名字的:
“我叫赵默笙,赵就是那个赵,默是沉默的默,笙呢是一种乐器?!?/p>
我猜好奇如你,或许想知道,笙到底是一种什么乐器。
所以今天呢,我就来做一下延伸,说一说:笙。
-1-
笙是我们大汉民族的嫡出乐器,属于吹管类,按照古法来讲,属匏类。笙在这类乐器中的地位呢,等同于弹拨乐器中的古琴,一直是正统、高大上的官设。
通常这种等级的乐器,一般都会享受被神化的待遇。而对于笙来说,这主要体现在如下两方面:
一是起源与圣人有关。凡是我大汉民族推崇的乐器,必然由圣人所创,以突显其根正苗红的正统地位。譬如古琴,说法虽有分歧,但无论是出自伏羲、神农还是黄帝,无一例外都是圣人。
笙亦是如此?!独窦?明堂位》中说:女娲氏之笙簧?!独指勇?笙》中记载:笙者,女娲造也,似王子晋于侯山月夜吹之。像凤翼亦名参差,自古能者多矣。唐代的《吹笙引》也表示:娲皇遗音寄玉笙。
由此可见,对笙起源的记载十分统一,即出自女娲之手。
二是美好的传说。
道家有这样一个故事:周灵王的儿子姬晋,字子乔,擅长吹笙,声音之美妙好似凤凰的鸣唱,宛转悠扬。彼时,有仙人被他的笙音所吸引,便引他入山中修行。最后,子乔自己也得道成了仙。
所以,从对笙寄予了无限美好的遐想和神化色彩上可以看出,人们对它的钟爱之情可谓溢于言表。
当然,除了神化传说,文学作品也是对人们追捧之心的见证。
《诗经》305首中,最后6首是有声无辞,完全由笙来演奏的乐曲,也就是所谓的笙诗。
只可惜,后来遭遇战乱,这6首笙诗到了秦时就已亡佚。幸而在《诗经?小雅》中,依然存有“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文字记载,聊以慰藉。
在后来的诗词中,对笙的描绘更是不胜枚举。
从李璟的“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到周邦彦的“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从“鸾声窃眇管参差,清韵初调众乐随”到徐志摩的“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人们不仅在诗词中描绘了它美妙的声音、丰富的情感,更由此记录了历史的点滴侧影。
从周代开始,笙就已作为主奏乐器,位列皇家宫廷乐队之席。白居易的一首“堂上坐部笙歌清”便能看出,笙在唐时属坐部伎。熟悉历史的朋友肯定知道,在唐代,有坐部伎和立部伎之分。而其中,坐部伎的地位是远高于立部伎的。
可见,笙的地位有多么崇高。
-2-
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特别喜欢听竽。但是品味吧,走的是声势浩大的路线。所以特别爱听合奏,而且每次合奏,非得要三百人的阵仗才算过瘾。
为了凸显自己对竽的爱好,齐宣王更是给出了高薪,来雇佣着一众乐手。这件事传遍了全国,便有个自称精通此道的南郭先生,前来应聘。
齐宣王秉持着多多益善的原则,一拍手、一跺脚,就让南郭先生进了乐队。从此,南郭先生得以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就这样一直岁月静好,相安无事。直到齐宣王死了,儿子齐湣王继位。
齐湣王和他的老子不同,品味比较精致,爱听独奏。所以呢,喜欢让吹竽的乐手们一个一个演奏。这可吓坏了南郭先生,他连忙找了个理由,借故跑路了。
原来,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只是善于在三百人的乐队中佯装作势而已??墒且坏搅硕雷嗟氖焙?,便露馅儿了。
于是,人们用这个故事来比喻那些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以次充好。
书本上对滥竽充数这个故事的配图中,乐器的模样像极了笙。所以,就有很多人误以为那时的竽便是现在的笙。
其实,它们之间并不是先后演化的关系,而是并行存在的。
笙和竽的确在样貌上很相似,只是对比来说,竽的簧更多、体积更大,也就是所谓笙之大者,为竽是也。
后来,估计是滥竽充数的故事流传太广泛,竽这件乐器也被连坐,得了个极其不好的名声。所以在宋代之后,便彻底销声匿迹,淹没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而笙,则延绵不息,直到今天。
-3-
笙是唯一一个吸和吹都可以发声,而且也是唯一能奏和声的民族乐器。
它的声音的确很贴合人们对凤凰鸣的设想,清亮而悠扬。
2001年的时候,我们乐团去德国演出。当时在德国机场过安检,工作人员不认识这件乐器。当我们反复强调这是instrument的时候,他们执意要求我们演奏以示证明。
后来我们的团员吹了两句《茉莉花》,工作人员瞬间就瞪大了眼睛,连连拍手称赞wonderful,才算是给我们放了行。
可见动人的音色也可以算得上杀手锏了。
也正是因为它的音色,以及能够奏和声的独门秘诀,使得笙成为了民族乐队中最佳的融合剂。
当然,任何一项优点同时意味着一定也是弊端。正是因为笙极利于融合不同乐器,也导致了它永远都在做融合的工作,绝大多数时间里,笙都是做绿叶,衬托着他人。
还有一点值得歌颂的是,笙对西洋乐器的发展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讲普通话,就是笙的发声构造是自由簧,西方的管风琴后来便是借鉴了笙的原理而使用了这种发声方式。由此,又诞生了风琴、口琴,以及手风琴。
1978年,驻军某部在开山炸石的过程中,无意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宝藏:曾侯乙墓。从这个墓中,出土了大量珍贵的乐器,其中便有笙。
据考证,墓的主人是战国时期的一位国君,距今已有2400多年。这也就是说,笙这件乐器,存世至少也有2400多年的历史了。
这么多年中,笙变换了模样,从传统的十三簧笙到改良后的加键笙;也分了声部,从高音笙到中音笙,再到低音笙。
但是,唯一不变的,是它旺盛的生命力。从先秦,到如今。
这或许真的得益于它的名字:笙。所以,才会如此生生不息。
如果你相中了我的文章,可以联系我的大军师扣舷哟,嘿嘿,祝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