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跟着万老师学习佛学,于是整理了如下关于这本书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帮助。
一
一个基本论点:我们其实是生活在电影《黑客帝国》里说的那个 Matrix 之中。
这个论点的关键在于,我们平时所思所想的东西,很可能都是错觉。
苦
佛陀的意思是说我们的“苦”其实就是“不满足”
苦就是不满足,赖特对此找到了一个基于进化心理学的解释。
进化设定我们的快乐必须是短暂的,所以我们永远都不会满足,而这就是人生的“苦”。
快乐
自然选择根本不在乎我们是否快乐,它只是把快乐当做诱饵,来使得我们完成基因传播的目标。
这就是苦。你永远都不会真正满足。所谓快乐,其实是个错觉。
烦恼
人的各种情绪其实是自然选择对我们思想的编码,而这些编码,是可能出错的。
第一种错误是环境变了编码没变。
高脂高糖食物对于现代人的生活的影响更多的负面的。
开车愤怒在熟人社会管用,在现代社会增加交通事故。
第二种错误叫做“假阳性”。
自然选择关心的是你能不能生存下来去传播基因,根本不关心你做出过多少次“正确判断”。
比如:原始社会是熟人社会,给人的印象非常重要,今天更多面对陌生人也关注给人的印象。
进化设定我们的各种情绪并不能反映真实世界,所以烦恼可能是“空”的。
二
内观修行,当一个人修行到一定程度以后,就能获得三个认识。
第一个认识“无?!?,也就是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不变的,一切都在变化之中,这个概念似乎很容易理解。
第二个认识是“苦”(dukkha),我们上一期说过,“苦”是来自于“不满足”。
第三个认识是“无我”。
一部佛经:《五蕴皆空经》
佛偶然遇到五个僧人,他就用逻辑推理,引导这五个僧人思考哲学问题,让他们认识到构成“自我”的五种东西 —— 也就是“五蕴” —— 都是虚幻的。
五蕴的现代语言解释:
色蕴(physical body),就是人的身体;
受蕴(basic feelings), 就是人的基本感情,如痛苦、高兴、担忧;
想蕴(perceptions),就是人的基本感知,如视觉、听觉、嗅觉;
行蕴(mental formations),它说的是我们的精神形态,也就是想法和行为,包括一些复杂的思想、我们做事的习惯和倾向性;
识蕴(consciousness),就是人的意识。
如何推导出五蕴皆空?
身体既然不受你的控制,那就不是你的一部分。
我们的基本感情,也不受我们的控制。当我们痛苦的时候,想要不痛苦也不行。所以感情只是?影响你?的东西,而不是你的一部分。以此类推,佛得出的结论就是五蕴都不是自我。
只有你能控制的东西,才真正是你自己的。
佛陀更进一步,说既然你根本不能控制自己的意识,那“意识”就也不是你。
无我心理学
一系列这样的实验都证明,并不是我们的意识在做决定,而是决定已经做出了,意识来给决定找一个理由。做决定的是一个自我,找理由的是另一个自我。
如果这个负责对外发言的自我根本没有决策权,他为什么还要去找合理的解释呢?赖特说,这是进化给我们设置的功能。
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别人看你才是个靠谱的人。
与世界精确交流并不是大脑所擅长的,大脑爱做的事情是先欺骗自己、再欺骗世界。那么由此来说,“自我是一个幻觉”,这句话就是有道理的。
我们从中认识到自己的局限,学会从旁观者的角度去看自己,你也许会变成一个更好的人。
我们大概可以跟笛卡尔说一句话:也许现在是你身上的其他部分在替你思考、或者在左右你的思考,让你?以为?是你自己在思考。
三
心理学有个动词叫 “prime”,也就是用一些外部的暗示去影响一个人的决策。
去博物馆前,看两类电影,恐怖片和浪漫片。
恐怖片和浪漫片开启了你大脑中不同的?????植榔舻哪?榻小白晕冶;ぁ?,它想让你和其他人在一起抱团取暖,所以你就要去到人多的地方。
浪漫片则开启的是前面说的“求偶??椤保崛媚愀敢庹乙桓鏊矫艿牡胤剑阅阆胍ト松俚牟┪锕?。
自我,既然是无常,就是不存在的。现代心理学的“??槁邸?,给佛陀说的“无?!保岢隽艘桓隹赡艿慕馐?。人并没有恒定的自我,你在不同时刻其实是被不同的思维模块所左右。
《理性动物》中的 7 个??椋?/p>
自我?;?/p>
吸引配偶
保住配偶
群体认同
关爱亲属
社会地位
避免疾病
人脑不是君主制,而是一个“多元政体”。每个??槎伎梢栽菔苯庸苣愕拇竽?,轮流坐庄,各个模块之间是互相竞争的关系。
模块占据你大脑的方法,是感情。每个??槎枷蚰闶涑鲆桓龈星?,哪个感情强,哪个就容易抓住你的注意力。
这些模块还根本不靠谱,他们给你出的主意常常根本就是坏主意。你被“他们”迷惑,他们不是“你”,这正是佛陀说的“五蕴皆空”和“无我”。
佛陀说你可以通过修行,战胜那些模块,掌握控制权,拥有自由意志。
四
仅仅从智力上理解佛学是不可能的,有些概念大约只有练到那个水平才能明白是什么意思。
冥想界大概可以分为三个派别。
一个是禅宗。禅宗的方法是思考一些公案,顿悟。
一个是藏传佛教。它的冥想方法主要是想象一些视觉意象。
第三个是内观。内观冥想的目标,是获得对事物的洞见,和个人真正的自由。
冥想的方法:
第一步就是坐下。第二步,就是专注于自己的呼吸,别的什么都不想,一心一意地专注呼吸。
冥想,要求你不能进入默认模式网络(当一个人什么都不干的时候,大脑的正常状态是随机漫步,各种想法和情绪会不断地冒出来,你会做各种白日梦。)。你的思想不能信马由缰,必须专注在呼吸上。能坚持专注的时间越长,功夫就越深。
正定:
如果你选择一直保持专注呼吸的状态,你的功夫就是“正定”,这是小乘佛教的修炼方法。
正念:
在内观中,通过专注呼吸达到正定只是基本功。正定以后是正念,正念要求你把专注的功夫随时用在生活中的任何东西上。
冥想功夫的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你能够不受强烈感情的困扰,把“自我”和各种感情剥离开。
更高的层次,则是能把自我跟各种想法全都剥离开,真正做到专注呼吸,不想其他。
想法是由??椴模ü持指星槲愕淖⒁饬?,你被各种想法所吸引,自己想要跟着想法走。
这两个层次,强烈感情也好、一般想法也好,我们的做法都不是压制或者扼杀它们 —— 我们是承认它存在、允许它出现,但是不受它影响。你就这么默默地看着它们从你眼前经过。
达到第一个层次,你就可以自由选择你想要的情绪。达到第二个层次,你就可以自由选择当下的思考。
四个矛盾
第一个矛盾是“无为”和“成功”。
第二个矛盾是,最需要冥想训练的那些人,恰恰是最不容易进入冥想状态的人。
第三个矛盾是你越是拒绝某个想法或者情绪,你越要和它对抗,你就越受它控制。
第四个矛盾是你越是了解“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都是情绪在控制人”这个道理,你就越能不受情绪的控制。
五
购买过程的决策实验。
购买决策过程其实是两种感情的较量。正面感情超过了负面感情你就买,负面感情超过正面感情你就不买。
大脑随时被各个模块接管,谁的声音更大谁就做主 —— 而每个模块,都是感情??椤>霾?,其实是感情和感情的竞争。
理性的作用是给感情提供信息和辅助。
每一个感情??槎荚谑褂美硇岳窗镒约核祷?。理性,只不过是感情的武器。
每个模块的工作方式,都是感情。并没有哪个模块比哪个??楦硇?—— 各个??槎伎梢缘饔美硇?。我们的意识以为自己在做理性分析,其实意识只不过是在倾听各个模块用理性来为自己找理由而已。
我们的所有决策,都是从感情开始,以感情结束。理性只不过是感情的工具,感情才是真正的决策者。
自控的机制
我们大脑的每一个决定,都是各个??榈母星榱α壳咳醵员鹊慕峁?。想要管住自己不吃巧克力,你就应该希望“不吃巧克力”这个模块的力量变强。
??楸淝康幕圃蚴恰奥愀小薄1热缢嫡獯巍俺郧煽肆δ?椤闭绞ち吮鸬哪??,成功地让你吃到了巧克力,你马上就能获得一个快乐的满足感,那么下一次争论的时候,“吃巧克力??椤钡牧α烤突岣?,别的模块就更争不过它。
快乐的感觉,正是自然选择最喜欢的激励手段。而这是一个正反馈循环。这就是为什么短期冲动总是难以克服。
最好的自控方法应该是打断正反馈,不让相关??榛竦眉词苯崩吐愀小?-- 佛学自控法。
意志力方法是“对抗”,正念方法是“化解”。任凭各种情感在眼前过但是不参与。
布鲁尔四步戒烟法:
识别感情(Recognize the feeling)
接受这个感情(Accept the feeling)
观摩研究这个感情(Investigate the feeling)
分离(Non-attachment)
如果一个人想用两个小时的时间完成一项重要工作,可是工作过程中管不住自己,不知不觉玩手机浪费了一个小时,那他看似随心所欲,其实是自己感情的奴隶。
想干什么就能让自己真的干什么的人,才是真正的自由。
六
色即是空
人的一个特性就是特别重视事物的内涵。
所谓“色”,就是你从电锯声联想到的?内涵?—— 你不妨把它称为“电锯色”。所谓“空”,并不是说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是空的,而是说我们赋予万事万物的“内涵”,是空的。
我们看任何东西都会自动赋予意义。总而言之,你对一切事物都是有感情的。感情代表评判。自然选择要求我们对周围事物迅速做出好坏评判,这样才能有利于生存。
这个快速评判,就是事物让我们产生的感情,就是我们赋予事物的内涵 —— 就是“色”。
色的性质
第一,内涵是自动产生的。
第二,内涵会受到故事的影响。
第三,内涵都是主观的。
第四,无感则无视。
所以,我们是戴着有色眼镜观察世界。我们一直都在赋予周围事物内涵。我们眼中的世界,就是一个充满了“色”的世界。
我们赋予世界的内涵都是主观和充满矛盾的,“色”会影响我们对真实世界的体验。
觉悟者的两点体验:
第一点,当你认识到空和无色的时候,再去看万事万物,你看到的东西就会比以前看到的更真实。
第二点,人们对这些东西先入为主的各种感触,其实是不真实的。
《平均的终结》的时候说过,人并没有固定的性格,只是在不同的情景之下表现出不同的性格。也许这个人换一个环境会有不同的表现。不贴标签,你才能了解到他更真实的一面。
佛学是让人更自由,是让你能够自由选择你想要体察什么东西。排除主观想象的干扰,你能获取更丰富的体验。据说,那将是更大的乐趣和幸福感。
七
物我两忘的体验
“无我”的内部体验是,五蕴都不是“我”的一部分。“无我”的外部体验,则是外部的东西,也是我的一部分。我和外部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世间万事万物都是连在一起的,没有任何东西*单独*存在。你可以说“我不是一个单独的存在”,也可以说“我就是世间万物”。
到这一步,你可以说“世间万物是空的”,也可以说“世间万物是一体的”。这两句话听起来似乎是一个意思,但这里面水可就深了。印度教坚持认为世间万物是一体的,大乘佛教坚持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空的。
意识到自己和外部没有绝对的分界线,可以让你变成一个更好的人。
贪嗔痴
贪,就是被一个事物所吸引。钱财、异性或者名声,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是你想得到,这种感情就叫贪。
嗔,中文字面意思是愤怒,但它泛指一切负面情绪。凡是你对什么东西有负面情绪,想排斥,都叫嗔。
贪 + 嗔 = 痴。
涅槃境界
涅槃有四个特征 ——
完美的幸福感
彻底的平静感
内心完全的自由
对周围事物有非常清楚的认识和理解
那怎么才能达到涅槃呢?佛学中有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叫“缘起”。用一句话来概括缘起,就是“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缘起就是一个接着一个的因果链条。每件事发生都是有原因的,每件事发生又都会有一个结果,而这个结果又是另外一件事的原因。
我们就生活在这个因缘之中?;蛘吣阋部梢运?,我们是被因缘所控制。我们做什么事情,都是“有条件的”。
涅槃,就是摆脱了因缘的控制,变成了“无条件的”。
超越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给每个人的基本假设就是,你是特殊的,你比别人重要。我们总是从自我的视角出发,去判断好坏。但是这个基本假设不可能是正确的,因为全世界有这么多生物,不可能每个生物都比别的生物重要,不可能每个人都特殊。
佛学的意义所在:把我们从自然选择给的局限视角中解放出来,从一个更高的水平观察和体验这个世界。
八
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
两个基本点是“无我”和“空”?!拔尬摇?,是给我们一个客观的视角。“空”,则是客观视角之下的平等观念。而一个中心,则是“自由”。佛法的核心价值观,是让我们做更自由的人。
求佛
佛法的核心思想的是人不应该被自己的欲念控制。佛学处处强调自由,自由首先得自主,连五蕴都是空的,那你怎么能指望一个外部的力量呢?
消极
佛法,似乎从来都没说要让人没有感情,佛法一直说的是不要被感情所控制。冥想只是观察感情,不是要消灭感情。
佛陀真正反对的是被某个东西劫持。
佛陀是在做一个事业,而且他也在把自己的事业做大做强。
慈善 的 慈悲为怀
佛法讲“无我”和“空”,慈善也应该从这里出发。我之所以要做个好人,是因为我认为我自己并不特殊。那么首先我不能为了自己加害别人,其次如果我有能力,我应该像造福自己一样造福世界,这就是慈善。
第一:做慈善是为了购买功德
第二:出于共情作用去做慈善
佛法角度,出于共情作用捐款和购买功德是一样的,都是从“我、我、我”这个视角出发。真正修行佛法的人,应该以上帝视角 —— 或者说宇宙视角去做慈善。
“义不容辞”,是比“慈悲为怀”更好的慈善理由。
佛法的核心价值观是自由,修行的目的是不受自己情感的控制、不受外部刺激的控制,是自己觉得*应该*怎么做就怎么做,是自己的自由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