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城从不煽情。
他只会冷静理性地为你描述一个场景,一字一句都是险恶和惊恐,但他自己还不动声色。任你脑海里的画面惊悚得两股战战,即使合上书依然心有余悸,恍然如梦。尤庆幸只是读了一篇小说,人生里依然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溜索》就是这样一篇小说,故事情节特别简单,“我”跟随马帮乘溜索跨越怒江的故事。
这篇《溜索》与《峡谷》正好相反,峡谷是两大峰峦陡峭中间低洼的深谷,白居易说“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从谷底向上望,“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溜索》则是站在悬崖之上,眼底是奔腾咆哮如雷轰鸣的滚滚大江,一群马帮通过一根窄窄的溜索横跨江去,想想已经心惊胆战了。那是命在天上,向下看不得;那是命悬一线,生死瞬间。
《溜索》又同《峡谷》一样,作者只是寥寥几笔写意画似的刻画人物,却浓墨重彩地描绘场景:怒江的凶险与险峻,怒江的惊涛与骇浪,怒江夹岸高山的昂霄耸壑。
阿城是先从声音写起,“不信这声音就是怒江?!笔裁瓷裟??一个钟头前就感闻的隐隐闷雷,还以为是天公下雨浇地??梢韵胂?,怒江水如万马奔腾,汹涌澎湃,穿山破壁而来。
“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叫声漫开,撞了对面的壁,又远远荡回来。”表面写声音,实写怒江的山高水险。想象一下,站在万丈悬崖上,猛一低头,脚下是深不见底的万丈深渊,深渊里是如猛虎下山般怒吼着的浑浊的浪席卷着,排山倒海前去;向前望,则是重岩叠嶂,直插云霄。声音在崇山峻岭间萦绕,回音袅袅。
文中三次写鹰,鹰击长空,鹰的寓意是凶猛和力量。小说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鹰的影子。
溜索前,“一只大鹰悬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这里的动词“扎”,暗示了怒江的势不可当,那声音是怒江的声如雷霆。
溜索时,“那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被风吹地抖”,这里除了烘托山谷深不可测,山谷的风很大很冷,也烘托瘦小汉子的如鹰一样勇敢担当。
溜索后,首领和汉子望那鹰从壁上刁蛇,也是侧面表现他们的眼神好和精明。
我觉得这些鹰还有舒缓紧张神经的作用。全文读来,心一直是绷紧的,神经一直是紧张的,来一只翱翔天宇的鹰,让我们抬头望天,想想命在天上,是上天控制我们的生命的天命不可违,还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尽人事?天无语,鹰也没有答案,只好让心稍稍舒展一下吧。
《溜索》关于牛的描写有很多,
“牛早卧在地上,两眼哀哀地慢慢?!?/blockquote>
“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
“牛嘴裂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以上是??拷?,准备溜索时,以及溜索过程中的表现,作者可以说是不遗余力地描写牛之惊与惧,动物尚且如此,何况人呢?
写鹰与牛在怒江的种种神情动作表现,归根结底是为写人做铺垫。
最令人难忘的领队,快到怒江时,领队只是“懒懒地说”“稳稳地坐在马上”甚至还“笑一笑”。试想,他一定不止一次经过这凶险之地,每一次都是命悬一线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但他如此淡定从容,胸有成竹。
溜索时,领队打着尖细的忽哨,“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没有畏缩不前,像迈过一个平常的小水沟般镇定自若,也让我们看到了领队的身手不凡。
《溜索》除了写环境险恶,溜索困难,更有许多读着就令人心痛的句子,有一种疼叫看着都疼,有一些字写下来就令人痛楚彻骨,阿城的文字就有这种魔力。
“这索有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
“手划出来,黏黏地反倒抓得紧索”
“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
“渐渐地就有血溅到唇上,鼻子上”
“手掌向上托着,寻思几时才能有水洗一洗血肉”。最后,说到小说的主题,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是赞颂马帮勇敢无畏,在险恶的自然环境面前敢于挑战,还是该感叹因生活所迫得万不得已和被贫穷剥夺的别无选择的人生?
身上若无千斤担,谁拿生命堵明天?
愚公带领子孙们不辞辛劳地移山终于感动了玉帝,玉帝派来神助攻,将面前的大山运走,从此指通豫南,达于汉阴,面前一片坦途;
希望马帮们也能如愚公般好运,什么时候能在怒江上飞驾一桥,天堑变通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