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之间,朋友圈里从一片绿变成了一片红蓝,蛙儿子不见了,换成了各种各样的月亮。普通人呢,发的是手机拍出来的小亮点;专业人士呢,发的是长枪大炮拍出来的巨型月亮;当然也有剑走偏锋的发上一张蓝月亮洗衣液,真是好不热闹啊。
仔细想想近段时间媒体总是报道各种N年不遇,N以来最大的月亮,N年以来最圆的月亮云云,似乎国人特别喜欢拿月亮做文章。想来也是,大概从美丽的嫦娥姐姐“嗑药”磕high了嗖得一下子飞到月亮上起,后人们就对月亮念念不忘了。
那是一个寂静的夜晚,大诗人李白半夜忽然醒了过来,一看地上都结霜了,妈呀原来是冻醒的,不对呀这霜也太诡异了,原来是月光啊,反正睡不着索性起来看月亮吧,月亮啊月亮你可真好看,我故乡的亲人们这时候是否也在抬头看着月亮呢,思念备至,竞对那浩然明月不敢直视,只好低下头默默思念远方的家人。不行太难受了,发个朋友圈吧,于是有了下面这首《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老爷子应该是非常喜欢月亮的,虽然“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但是长大了以后却有“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豪迈,即便是像只单身狗一样喝闷酒时,都不忘了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就连临别友人之时,都要“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似乎是把月亮当成自己家的了,幸好最后还是想明白了“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要说在朋友圈里发月亮收获点赞最多的,当属苏轼这首《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中秋节,大醉的苏轼看着天上的明月,想起与子由一别七年未见,想起自己受党派之争颠沛流离的生活,想起百姓因变法不当所受劳苦,一时间感慨万千,提笔而就发出了这篇流传千古的朋友圈?;购谜庵蟛痪?,苏轼与苏辙总算是见上面了,发圈“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以纪念这个伟大的夜晚
后来苏轼被贬黄州,一日与客同游江上,对于友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困惑,苏轼又发了一篇让后人朗读并背诵全文的朋友圈予以劝慰。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这月亮似乎总是和失眠有关系,而苏轼失眠的“本事”恐怕不比李白差,还是在黄州,这天苏轼又睡不着了,那就干脆出去转转吧。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月亮似乎也总和悲伤的事情有关,大概是因其时圆时缺,最能触发文人心中那最敏感的地带,就像纳兰性德这首《蝶恋花》,也只有月亮,最能表达出内心那千丝万缕的小情绪了。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到了现代,文人们依然不肯放过月亮,“咬文嚼字”终究是孤独的,而独行于月夜之中,思绪万千,灵感总是能在这时迸发,不写点什么,真是对不起天上这浩然明月呢。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这又是一篇需要朗读并背诵全文的朋友圈,发自“我去买几个橘子,你就站在此地不要走动”的朱自清之手。小孩子终归是无法理解这种意境的,因为见得东西还是太少,等长大一些,再读此文,每读几句,闭上眼睛,竟然仿佛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想来想去,照片终究是让所有人看到同一个月亮,诗文,才是让每个人看到属于自己的月亮。
20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