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歧视是一个我猜想的概念和方法论,要理解时间歧视,先要理解价格歧视,因为后者是我思考的起源。
我们都听过价格歧视,通俗来说,就是根据同一产品的不同功能、不同的消费人群、不同的消费地点或场合、不同消费时间等因素对同一商品收取不同价格的一种策略。这里虽然用到了“歧视”一词,但实际上并没有任何偏见和贬低的意思。价格歧视是一种商业定价策略,也是一种常见的经济现象,它非常普遍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比如“第二份半价”、“第三件5折”就是针对销量实行的价格歧视,比如“1.2米以下儿童半价”就是针对年龄实施的价格歧视,再比如“下午2点-5点旋转寿司半价”就是针对时间的一种价格歧视。
价格歧视如此普遍地存在,是因为它有着非?;氖谐」δ堋1贝缶醚Ъ已φ追峤淌诰腿衔鄹衿缡邮呛檬?,它能促进生产,帮助生产者尽量多地生产、尽量多地销售,尽量多地满足消费者需求进而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需求。薛兆丰老师有一套严谨的经济学推导过程,这里我就不多描述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百度查阅。
接下来才是我想说的重点,价格歧视的启发能否用在时间的使用上呢?我认为存在较强的可行性,接下来我粗浅分析一下我的理由:
首先,价格是对价值的反映,一般来说(注意,是一般来说,不是所有情况)价格的高低,反映了价值的高低;而时间是对注意力的反映,一般来说(同理)使用时间的长短,反映了注意力和精神力使用的高低。
其次,价格是有区间的,是有限的,受到需求第一定律的影响,价格与需求量是你增我减的关系,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存在,人们对同一种物品的需求总会存在一个零需求的边界,因此这一物品的价格理论上也会存在边界,简单来说,就是总有一个价格会让你放弃这件物品;时间也是有区间的,也是有限的,这一点比价格有区间好理解很多,因为人一天的时间只有24小时。
第三,同一价格对不同的人产生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才为价格歧视提供了应用的可能;同一时间对不同的人产生的作用也是不同的,因此这也为时间歧视提供了应用的可能。
虽然以上推导不见得能完全证明时间歧视的可行性,但至少提供了这种可能性,如果我们不是对理论特别吹毛求疵,而是遵循实践主义,不妨先勉强认同二者之间的共通性接着往下看——如何进行时间歧视及其可能产生的积极作用。
广告都有黄金时间之说,所以我们也很容易理解不同的时间,价值不同。因此,我们首先来对时间进行一个划分:
1、黄金时间:即最宝贵的时间,也是效率最高、产出最大的时间。在这个时间内,大脑与身体同时处于良好的状态,高度联动,大脑注意力高度集中、运转效率非常高,而身体也处于较好的状态,此时人的工作效率、单位产出都比较高。比如有的人上午9点-10点的时候工作效率会比较高,能够完成多项任务,或者较快地推进工作进度;有的人晚上11点-2点写作效率比较高,能够快速构思,文思泉涌等等?;平鹗奔湟蛉硕?,泛指产出最高的时间段。
2、白银时间:即效率、产出次高的时间段。主要表现为大脑或身体单方面疲劳,或者是身体状态很好,但是大脑疲倦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又或者是精神高度集中,大脑活跃,但是身体疲劳、乏力。总之,就是大脑或身体单方面掉线,不在状态。
3、暗时间:是指个体从事无需耗费脑力思考的行动所使用的时间,这个时间不需要大脑和身体有人为主观意识的主动连接(要切断连接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区分人的主动与被动连接行为)。比如任务间切换的时间,吃饭的时间,抽烟休息的时间,坐公车的时间,午休的时间,晚上睡觉的时间等。这里要特别说明,暗时间的判定是个体从事的行动是否需要耗费脑力,而不是个体是否在耗费脑力。比如你在吃饭的时候是肯定会使用脑力的,或者是跟别人聊天,或者是思考领导布置的任务,甚至是想着下班后去玩儿,但是你并没有耗费脑力思考如何吃这顿饭,没有思考一只烤鸡是先吃腿还是先吃翅,也没有思考一口饭是嚼多少次才下咽。再比如,睡觉也是用暗时间,因为睡觉本身是不耗费脑力的,即使是做梦,那也是潜意识行为,并不是人为主观意识的主动连接,你都无法控制自己梦到什么,那谈何主观意识?
(PS:这里借助了上周《暗时间》的学习,借用了暗时间的名字,但概念上我做了一下调整,此处肯定有不严谨的地方,但我觉得大家不必过于纠结,可以简单地把暗时间理解为黄金时间和白银时间之外的所有时间。)
有了这个划分,还有几点特别需要注意的事项:一是三类时间各自出现在一天24小时的哪个时间段是因人而异的,我工作效率最高的时间不见得你也是如此;二是三类时间的利用效率是因人而异的,我们普通人的黄金时间的利用效率肯定不能和蔡叔比,这里并不是指产出量,因为产出量和具体的工作内容相关,这里仅仅是指利用效率,比如完成同等复杂的工作所需要耗费的单位时间量。三是三类时间是可调整的,并非完全固定的,虽然9点-11点是我的黄金时间,但是周六我一个懒觉睡到12点的时候,就不能说9点-11点是我周六的黄金时间了,那是我周六的暗时间,也许我周六的黄金时间就变成13点-14点,即使这个时间段是我工作日的午休时间,是工作日的暗时间。
有了时间的划分,接下来就是如何运用这三类时间对行为进行时间歧视。
1、产出歧视:把宝贵的时间用在最高产出的行为上。
一是对于能够带来最大满足感与价值产出的行动、工作或者任务等(以下简称行为),我就向其分配黄金时间。因为黄金时间是状态最好的时间,所以我们向产出最大的行为分配最好状态的时间,就能获得对个人来说单位时间最大的产出价值。比如我的黄金时间是上午9点-11点,我就会把工作中最难的部分留在这个时间来做,往往能快速突破难点,有效帮助任务目标的实现。再比如我的第二段黄金时间是晚上8点-11点,也许一天的工作任务已经忙完(我是普通的工薪族),那么我就会把个人精进学习的行为放在这第二个黄金时间,以期获得最大的学习进步。
二是对于必须要做、无法避免,但是产出比较低的行为,我就会放在白银时间,比如把审核一篇报告的任务放在早上8点-9点,这个身体已经醒了,但是脑子还没完全活跃的白银时间。再比如我把我能控制的会议时间都放在11点30-12点,因为大多数时候,会议是低效、低产出的。
三是把主要用于满足基本需要,但几乎没有价值产出的行为都放在暗时间,比如吃饭、抽烟时和同事闲聊保持基本的交流,这里主要指寒暄招呼的那种交流,而不是指学习研讨讨教这种有价值的交流。再比如在上下班坐车的时候与家人孩子进行聊天或视频,这些行为能增进家人之间的情感,但是并没有直接的价值产出。
2、人际歧视:对越重要的人使用越宝贵的时间。
一是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时,如果任务本身难以区分产出差异,那就区分哪个布置任务的上级更重要,对于更重要的上级布置的任务,就要用黄金时间来快速高效地完成,保证任务的优先级与时间的宝贵度相一致。
二是当你需要接见不同的人时,把你认为重要的人的接见安排在黄金时间,次重要的安排在白银时间,以此类推。当然,前提是你接见别人,你能控制见面时间。
以上时间歧视的分类仅为结合我个人有限经验见识的一种尝试,在这里有三点我要特别说明:一是现实的情况会更加复杂,具有最高产出的行为不一定正好出现在我们的黄金时间中,比如中午吃饭时间领导临时布置一项立即要完成的急难工作,成功后对公司有很大助益,这时我就不能说等我的黄金时间到了我再做,即使现在是暗时间,我也得马上调整状态,至少要调到白银时间,确保大脑或身体有一个在线上,再去尝试能否调整到黄金时间。因此,学会高效切换三类时间是一项重要技能。二是三类时间总是交替存在的,缺一不可。在前述第一点说明中我提到三类时间的切换,有的人可能会问那我一直保持黄金时间不就行了吗,还有什么好切换的?实际情况是你做不到,不管是大脑还是身体,我们都无法做到长时间的同时保持兴奋状态,这里总有一个界限值,一旦达到这个值,黄金时间就必须切换为白银时间,你得让大脑或者身体休息,再到一个界限值你甚至得让两者都休息,也就是你要睡觉。三是三类时间的划分除了受个体身体和大脑状态的影响,还会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比如我的黄金时间是9点-11点,在这个时间段我的工作效率最高,但我也不能在菜市场里工作,吵闹杂乱的环境会导致我的身体或者精神无法同步。
没错,时间歧视的高效运用可能需要具备更多的条件,比如相对稳定的工作任务和频率,可预见的工作难易程度,相对固定的周边环境,个体高超的状态调整能力等,使用的效果和程度必定因人而异,因此大多数人都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做出更加适合自己的时间歧视策略。
但是,即便以上全文存在着较大的使用局限,但有一点是不会错的,我们要学会利用有限的时间来提高每天的行为产出总价值。这里列一个公式,大家一看就懂:
产出=单位时间效率×时长×单位行为价值×行为量
时间管理的目的:把最有效率的时间,最大限度地使用在价值产出最大的行为上,进而增加总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