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老师的书评课开课啦,第一节课就是讲阅读。如果要写书评,总绕不开高效阅读。
动笔时,想给书找个吸引人的标题,比如“读了那么多关于阅读的书,结果你还是不会读”。突然觉得,“好东西”得藏,凡是得讲缘分。
前言
本篇有点拉胯,乱七八糟写了很多。大家随意看看,读自己喜欢的部分,不喜欢就跳过好了。
本篇文章我也是在梳理自己知道的东西,除了建议大家跳着读,还建议大家读完忘了,然后写一写自己的阅读方法,以及自己认为最好的阅读方法,如果没有想法,则建议,更要写写自己以为的,理想中的最佳阅读是怎么个样子,然后写出并发布出来,最后简信给我,我们一起分析分析,为何最佳的阅读方法只存在于理想中?
阅读是人人可以做的事,唯独两种人很难做好,一种是有阅读障碍的人,一种是记忆力超级好的人。如果不是这两类,我想人人都可以做好阅读这件事。
阅读这件事,靠的是自己遗忘的能力和勇于表达自己理解的能力,读的时候,心里默念,作者算个P,读完后,要记得夸夸作者,用发现美的眼睛,我们才能学习作者的优点,我们阅读的任务就是学习作者的优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无忌,太极剑你还记得多少?全忘了吗?你可以上了。
01 我学习阅读的经历
我读高中时,看到同学表演快速阅读,一目十行,超级大块头的修仙小说,一两眼一页,结果回头问他,我那同学全都对答如流??嘤谀鞘焙蛎挥醒白柿?,同学对于这么“秘技”也是藏着掖着。
到了大学,快速阅读的书已经非常容易获得,赶紧买了学起来,结果都是些训练眼睛运动的东西,一目多行是会了,阅读的效果却是很差,记得不多,理解更是跟不上。
工作后,简书开始慢慢起来,偶尔又在网上搜阅读、写作,就看到彭小六的文章,他的文章谈不上文采,但实用性很强,浅显易懂,很对我口味。因为我对快速阅读不死心,想找个培训班看看,结果因为六哥的缘故,就了解到了行动派的PhotoReading,课程价格不菲,牙一咬,心一横,买!
02 PhotoReading是门玄学
PhotoReading有个中文名,10倍速影像阅读。
这本书的作者将图书馆所有美术著作浏览了一遍,结果下笔的第一幅画,惟妙惟肖,跟专业的没有两样,而且作者在这之前没有任何的专业训练!
PhotoReading的阅读步骤:
- 浏览书名、腰封、作者信息、前言后记;
- 影像阅读,就是将眼睛的焦点对着书的中缝,偏上或偏下,然后快速翻书,如果眼睛看到字,人就很容易被字吸引,翻书的速度很快就慢下来;
- 15到20分钟的关键词阅读;
- 每个人向自己的小组成员讲述自己看书的收获;
- 画思维导图。
我和我当时组内的小伙伴就纳了闷,主要有两点:
其一是,一本书就这么翻翻,老师还建议我们把书倒过来翻,这样自己就更不容易被字吸引,不会想着去理解字的意思,让书本内容进入潜意识,直接被大脑吸收;、
其二是,20分钟的阅读,然后就开始互相讲述,有的人拿的还是七八百页的大块头书,这能有用?
按老师的解释,我们已经吸收了书中的精华部分,还讲什么二八法则。而且,当时大家看的书都不一样,再说,大家就是为了走走形式,无论对方胡说八道什么,我们都会夸奖,哇塞,这么短时间就能理解这么知识,厉害!在课上,每个人都仿佛神童附体,各个都是阅读高手!
如果今天你还问我这个课值得去么?我只能给你一个讳莫如深的笑,自己为自己的决定负责就行。
距离那次PhotoReading的课,已经有三年。那现在我的阅读怎么样了?
后来又读了些关于阅读的书,曾今的那些盲目、迷信、玄学,已经被我去除了大半,我能用客观的心态去面对阅读这件事了。
03 阅读一本书,先看什么
无论是高效阅读,还是快速阅读,我们先要抓住核心,核心就是阅读,而高效和快速则是副词,不是核心,所以我们要先学会阅读,在学会高效和快速。
那阅读一本书,要读什么呢?书名、腰封、出版社、作者、前言后记和目录,最后才阅读内容。
书名和腰封
书名和腰封可以帮助我们快速了解书的核心内容,以及书的具体作用和效果。
出版社
然后了解出版社,这和书名、腰封一样,不需要打开书就可以了解到。为什么要了解出版社?不同的出版社专攻的领域不一样,选书的质量不一样。一本书面世,既需要作者提供原始素材,也需要编辑独到的眼光,挖出书的优点,把书编辑成大家喜欢的样子。如果看过韩剧李钟硕演的《罗曼史是别册附录》,我想很多没有接触过出版社的人会对出版社和编辑有个全新的认识。
而阅读量大的高手才会对出版社感兴趣,读到最后发现自己读的书几乎就那么几家出版社,选书的时候就先看看出版社。
作者
虽然书的封面有作者名字,但是作者的简介一般要打开书,出现在书的折叠封面上。那里可以看到作者背景,经历,以及写过哪几本书。作为阅读量少的小白,自然没什么感觉,阅读量上去后,就尤为看重作者。作者的名气是选书的重要指标,书的价值取决于作者在该领域的权威性和资历,资历浅的作者写出来的书,我们自然需要多个心眼,书中内容的价值和可信度需要认真辨别。
许多时候,我们喜欢上一本书,也会喜欢上该书作者的其他著作,因为思维方式都是一样的,所以作者对于我们选书非常重要。
前言
前言交代了作品的写作背景,以及作品想要去解决什么问题,想要表达什么。如果是一本工具书,作者会告诉我们这本书该怎么阅读、该怎么使用。试问,有谁能比作者更了解书的内容、更了解书的重点所在呢?作者之所以推荐我们这么做,就是因为作者当初就是按这个思路写作的,所以读了前言,可以让自己大幅度提高阅读书中正文的效率。
如果作为一个小白,了解作者和出版社的意义其实也不大,因为没有积累,确实不知道这些能帮助自己什么,但是前言是谁都要读的,小白和高手都无法绕过的。
后记
后记讲了作者写完这本书的后对未来的展望,与前言遥相呼应。前言后记的配合,可以完全展露作者写这本书的完整心路历程,所以非常值得一看。
目录
如果是教材或者工具书的目录,那么目录就是一个极好的学习大纲,也是一个好的思维导图,如果目录吃透,那么后期学习就会轻松很多。这个目录好比一张渔网,只有用作者提供的渔网才能把所有的鱼(书中的知识)全部打捞上来。
当然,吃透目录不是死记硬背,而是稍微浏览一两眼,然后合上书。然后开始自由写作,用笔或录音笔,自己先说一说对于这个目录的想法,问问自己,如果是我,我会怎么设计这个目录?为什么先写这个,而不是那个?一般情况下,我们总能说出个大概来,如果全说出来,那这本书已经没什么可以教我们的了,如果我们什么都说不出来,说实话,我们则要考虑一下,这本书是否真的适合自己,是否应该找点更浅显的读物做个铺垫。选书要选适合自己段位的,跨段位读书就是找虐,除了证明自己蠢外,还浪费大量时间。
如果目录只是一堆碎碎念,没有较强的逻辑,这种书就更好办啦,合上书,先回忆一遍,稍微思考下内在逻辑即可。然后迅速读完一本书,重新建一张自认为不错的思维导图,重新归纳即可,原书的目录就可以舍弃了。
04 开始读正文
如果是纸质书,先略读一遍
略读,并不是正式的读,而是迅速翻一遍,看看自己能不能驾驭。如果不能驾驭,立刻放弃,没必要继续浪费时间。
如果想要攻克这本书,我们还需要做些额外的工作。比如先去找些深度浅一点的书看看,如果没有,再去找相关的解说音频、解说视频、书评等等,先去做好知识铺垫的工作。
或读或听,但都要快
读书一定要快,一目十行,跳读,略读,细读,各个技术点要在实践中自己掌握。
如果是听书,一定要高倍速,两倍速为宜,两点五倍速需要头戴式防噪耳机,三倍速需要在两点五倍速的基础上打坐。但是听书一般适合通勤时间,两倍速和两点五倍速最适合。只有选择合适的时间、合理的高速度,读书效率才会高起来。
只要速度快,遗忘就跟不上我。
刚阅读的内容,要趁热思考,并且写成文章,如果战线拉得很长,那么思考和写书评都会变得非常艰难。
书读百遍那套过时啦,书看一遍即可
读完后,就开始自由写作,和看完目录是一样的。因为有了作者背景、前言后记和目录的思考沉淀,我们阅读内容时,已经不是空着脑袋进去了。所以读完一遍书,或听完一遍书,就立刻开始写。写的方式和读完目录后是一样的,其目的很简单,就是用自己的话去解释一遍书中的内容。
在自由写作过程中,一定要学会遗忘!忘掉作者的原话,抵抗那些“金句”的影响,它们再精辟再有道理,也是作者的,与我们无关,而且这些话会干扰我们思考,甚至逼迫我们停止思考!因为我们一旦觉得文中那句话,好经典,好想摘录,我们就被迷惑了,所以我们要克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出自己的话,我们才能开始真正的思考,才能在原来的“金句”基础上更进一步,思考得更深,知道这句话的背后意味着什么。
其实,以后想找名人名言为自己的言论背书,那些睡在笔记里好几年而从未看过的句子是不会考虑的。而我们可以随便拉个名人为我们站台,自己编一段话,然后就说是这个名人说的!当然,还可以在网上搜一下,搜不到了,再找名人出来背锅。放心,如果要出书,编辑会帮助我们修补的,前提是,我们书中的道理和思考要有独到性,我们的文章本就可以吸引读者。再从读者这边看,读者也是看我们的文章能否逻辑自洽,能够打动人心,这才是最主要的。
然而,真正打动我们的句子,只是一眼,便是永生难忘。所以那些看似打动我们,却被我们快速遗忘的句子,不过是狐假虎威,徒有其表而已。
同样,书中真正的精华已经被我们理解,尤其是读完后进行了自由写作,我们对于书中的知识已经可以做到逻辑自洽,本书的知识网络在我们脑海里已经初具规模。
书读完一遍,大脑一片空白
如果读完一遍,大脑一片空白,这不奇怪,说明这本书的深度不适合自己。我们要做的,不是强行读第二遍,第二遍细读虽然可以让我们“理解”,其实并不能,我们以为自己明白了,到写作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的大段的文字都是书里的内容!那时候的我们,充其量就是个复读机。
其实大脑空白的情况应该很少会遇到,如果遇到,可能就是我们正式看书前,略读工作没有做好,没有评估书的等级,没有匹配自己和书的段位差距。所以,选书很重要。
如果是经典,我们需要拆开了读
比如红楼梦,我们读一遍再去写,就显得有些粗了。这类书,我们可以读一篇或者读几篇后,再进行自由写作。我们发现,输入输出必须要同步做,读完后要立刻输出。然而,自由写作不同于正式写作,自由写作就是为了形成自己的观点,如果在正式写作中探索观点,那么写出来的东西,一定很难看,所以在正式写作前,我们的观点已经成熟了,正式写作更多的是考虑谋篇布局。当然,正式写一稿的时候,会发现有些东西记不住,想引用某个名人的话,想不起来。但这些都不重要,先把大体框架写出来。然后在后面二稿的时候再去解决,该查资料查资料,书该读第二遍第三遍就去读。
flomo比写文章重要的多|知识复利
通常,我们写文章只是为了糊口,或者为了增加自己的影响力。而怎么才能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呢?只有不断思考,不断积蓄力量,提升自己的眼界和境界。而这些,自己写的那些文章并不能有效帮助自己。试问,有多少人还会回头看自己的文章呢?就算是回头看,那么长的文章,也太浪费时间了!
所以,我们多记录永久笔记,就是记录flomo,在读完书并进行自由写作后,把自由写作中得出的结论,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越是简洁,越是方便后期温故而知新。而这些知识卡片积累是会形成复利的,知识的雪球越滚越大。
- 如果产生新的想法,再去看看flomo库存的笔记,有时候会发现自己的想法以前就想过了
- 如果产生新的想法,首先得去思考这个想法和已存在的flomo笔记有什么关联,可以先记录,关联后面慢慢补
- flomo的复盘很重要,补充笔记间的关联就靠它了
- flomo非常忌讳摘录,一定要写自己的想法,如果无法提炼出或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请放弃,那并属于我们
- flomo的卡片随便拿出一篇笔记,都是可以直接用的。所以在复盘的时候,不仅要补关联,还要修改语句,保证逻辑通顺,去掉任何多余的修饰
- 把flomo写好,就不缺好文章,更不怕断更,随便复习组合一下,就是一个新话题,再不济,随便拿个出来对付下日更也是可以的,毕竟是自己写。如果自己大段摘录,被作者的“金句”操控,那么就很难做到这点了
- 一般都是几个flomo一起写,比如如何写书评,写完这个问句后,还可以继续深挖,比如:如何写出爆款书评,如何让出版社看上我们的书评等等,如果自己可以回答出这些问题,那就写出自己知道的,如果回答不出来,那就让它以问题的形式存在于flomo中
- 我们的大脑有类似于电脑后台处理的功能,我们休息时,睡觉时,我们的大脑仍然在思考。所以那些留在flomo中的问题,在不久将来就会有答案。当然,答案包括没有答案。比如自己问自己,如何获得某某女生的喜爱,过段时候可能会得到一个答案,其实自己也可以不需要获得某某女生的喜爱。许多时候,我们的疑惑只是我们的执念而已,不具备任何意义,记录没有意义的问题本身却很有意义
- flomo只写自己知道的,这和自由写作的原则是一致的
05 扯闲篇
二八法则
- 花百分之二十的时间了解书中百分之八十的内容
- 一本书的“精华”部分只有百分之二十
其中第二点,我要尤其的备注一下,这句话是错误的。如果一本书百分之二十是精华,那作者为什么要写那百分之八十,这么说肯定是不适合的。但是这句话更想表达的是,书中只有百分之二十的内容对于我们是精华,是新知识且是有用的知识。另外百分之八十,虽然大部分是精华,但是很多我们都有事先了解,作者只是为了整体框架的完整性,所以都添加了进来,因为不是所有人的百分之二十都一样的。
为什么理解书中百分之八十的内容就够了?这时我就想到了周星驰版本的苏乞儿,苏乞儿一直无法练成降龙十八掌的最后一式,最后翔龙十八在狂风中快速翻页,苏乞儿悟了,原来最后一式就藏着以前所有的招式里。这是一种艺术的表达手法,再借此看我们的阅读,我们没有理解的那百分之二十,就藏在那百分之八十里,没有理解,就是因为我们那百分之八十还没有吃透!如果吃透了,那二十自然就出来了。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读完书后要输出,要自由写作,要写flomo,甚至要写五篇读后感,还要做一个ppt,就是在理解中把那二十挖掘出来,推理出来。而普通人和高手的区别,往往就在那二十的差距。
根据二八法则,如果我们吸收了百分之八十,再通过推理,掌握了那核心的百分之二十,那么无论我们怎么遗忘,我们光凭那记忆里抹不掉的百分之二十,把另外的百分之八十找回来。
北大小钢牙
抖音号搜北大小钢牙,她的一个抖音我听了,现在都印象深刻!
她说家长给小孩默写,一定要先默写,再去背单词。因为我们默写单词,就是看看自己真正掌握了多少。然而背过单词后,再去默写,以为是刚刚背过,单词都存在即时记忆里,过段时候就会忘掉,这样默写出来的结果,只能是哄骗自己。结果我们通常把最难的单词背熟了,普通单词却忘了很多,因为难的单词即时记忆背不上,所以默写后花了大力气去背。在考试中,很多难词也是低频词,很少考到。所以我们都是在做无效努力。
说这个例子干嘛呢?就是想说明,我们书连着读很多遍,我们只是把书中的知识被背上了,这时候自己却认为自己理解了,以为这些知识属于自己了,结果过了写天就忘了书中到底写了什么,结果写文章时,动不动就写出了书中的原话,目录结构都是一样的。请问,这样的“抄书”有什么意义,读者还不如读原文。
后记
写着写着就变成长篇大论了,本来是可以拆开来,但是毕竟是学习笔记,就随意些了,要是拆成了多篇,大家就那么50点能量,我也下不去手啊。
本来应该是读一本快速阅读的书再来写的,因为这是书评课的第一周,写一篇关于阅读的书的读后感是本周任务。但是因为自己以前读过很多本,现在陡然让我读一本写个读后感,就局限了。不过,我还是先将自己以为的阅读方法写出来,我也想看看自己到底知道多少。
统计了一下,有六千多字,自由写作的时候,语音转文字,转了一万四千字,而这一万四千字,然而只有一千多字是可以直接用的。这么一想,自己多牛啊,还是再看看人家关于阅读写了一本书,而我这就寒碜了很多,区区六千字而已。
写完一稿后,还要通篇读一遍,再把语句改通顺,我的天,太折磨了。
不过时间多余的话,还是建议大家也试试写长文,很长的那种,这种文章,就不要投稿了,通常投稿要求是一千五六百字以内,字多了,反而给编辑和读者造成阅读负担。但是本篇文章的目的,就是为了梳理自己的知识结构,自嗨就自嗨了。
写这样的文章还有个特殊的意义,以后我要是对阅读有新的理解,我就会把今天这篇文章拿出来看看,基于这个基础去迭代,如此,我的阅读经验便是肉眼可见的增长。
师公这老头坏的很!要不是我会九阳神功的话,光凭这太极剑,小命不保啊。
本篇也算是卡片笔记的读后感之一,相关的读后感在这罗列下:
《卡片笔记写作法》读书笔记
卡片笔记和阅读
在小白阶段,多写短篇,少些长篇
小白拼命的记,高手拼命的忘
齐帆齐商学院书评变现私教课(2)篇6470字,累计8555字,(读一本快速阅读相关的工具书,写下阅读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