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新世相读书会上线后,我特意邀请写了《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的张宏杰来开了一个小专业的课。我在最后会有详细的介绍。
没想到有一天,我也会向你们推荐曾国藩。
前不久,新世相两周年,我给公司所有人做了一件文化衫。正面写着 6 个字:打长沙,打安庆。
这是曾国藩在对阵太平天国时的策略,他认为,应该集中力量攻下长沙和安庆这样的重镇。在现阶段,这简单的几个字给了我很大的力量。
是的,我开始读曾国藩了。更年轻时,我觉得曾国藩和读曾国藩的人都有些老气横秋。
但最近,已到中年的我渐渐发现,以往听过的不少有道理、有启发的话原来都来自曾国藩。
他说:“不当圣贤,便为禽兽?!?/p>
他说,“心至苦,事至盛也?!?/p>
有人评价他,“以雷霆手段,显菩萨心肠?!?/p>
我问了问身边的人,读曾国藩的人比我想象得多很多。
他的读者,既有符合一般预期的中年男人,也有刚毕业没多久的年轻女孩儿,有企业家,公务员,中学教导主任……
许多人都有一个共同感受:读晚了。
二
一位和我年龄相仿的朋友对曾国藩有一个精妙的概括:曾国藩是庸人的楷模。
庸人不是指最后的功绩,而是起点:曾国藩是一个资质平庸的人。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说曾国藩小时候在家里背书,小偷在梁上听。小偷都会背了,曾国藩还没背下来。
我朋友年轻时喜欢的是这类庸人的反面,是坂本龙马式的人物。他们有侠客的洒脱和魄力。他看这个房间没法待,就把整个房间破开,然后轰轰烈烈地闯出去。
曾国藩则是父亲书架上落满灰尘的名字,是和厚黑学联系在一起的功利的处世之道。
说起读曾国藩的人,他当时的印象是:“中小企业主、二三线城市公务员、非重点大学毕业生——总之,就是相对没文化的人?!?/p>
现在的很多年轻人仍有这样的刻板印象。
不过后来,我这位朋友不年轻了,他也开始读曾国藩,读完后还很佩服曾国藩。
“年纪越大,越会去佩服对自己够狠,自制力特别强的人。渐渐地不会再那么佩服天才。”
他的感受和我类似:曾国藩之所以得到那么多中年男人的喜爱。很可能是因为,人到中年,终于认清自己在很多方面都是平庸的。
而曾国藩给平凡的我们指了一条明路,他身体力行地告诉你,平庸的人如何成就理想。
这里面没有丝毫浪漫。没有少年英雄,没有文才武功,没有仗剑天涯,没有红烛佳人。
一个资质平平的人,还渴求伟大。曾国藩告诉你,这不是痴心妄想,但你要挺住,忍住,“打落牙齿和血吞”(对,这句也是曾国藩说的)。
年轻时总觉得能更轻松、潇洒地做成这件事?!澳鞘比衔约阂部赡苁歉鎏觳虐伞!?朋友说,“后来知道是不可能的?!?/p>
三
我的另一位好友,现在 30 出头,杂志主编,曾国藩读者。
他也说,曾国藩是一个特别不性感的人,不讨少年喜欢。
但人总要从少年变成中年。30 岁之后,他开始同意,人生所有事情都是一场长跑,无法速战速决。
曾国藩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有韧劲。
一直被包装成成功学鼻祖,曾国藩真实的人生经历其实十分坎坷,大器晚成。他经常打败仗,自杀未遂好几次,到 40 岁才获得事业转机。
他的故事从来不是告诉人如何快速成功,而是告诉人如何挺过长跑。
这就是为什么,曾国藩的确是很多中年男人的精神抚慰。
因为中年男人最能感受到成功焦虑。25 岁的恐慌到了 35 岁会上升一个量级:你的时间越来越少,可能性越来越小,想做的事却很多。
现在,这位杂志主编特别认同曾国藩的一句话:结硬寨,打呆仗。
“特别是在一个不好的时代,他的这套东西能让你做成事?!?/p>
他把这个用到了自己的工作中:“原来做内容也好,媒体竞争也好,你应该比别人活得久。先活下来,再想怎么比别人好?!?/p>
这种道理,年轻时即使读到也许也无法认可。我朋友曾给年轻记者推荐过曾国藩,但没人买账。
曾国藩是无法向人推荐的,你很难劝谁去读曾国藩。
有些书就是这样,等你终于读到的那天会感叹:读晚了。
但在更早的时候,它即使摆在你面前,你也不会翻开。
四
我发现,我认识的一位 50 岁的数学教授,也读曾国藩。
曾国藩的《挺经》给了他很深的影响:越是艰难时刻,越要意志坚强。
这种感觉在数学研究中有共鸣?!笆翘剿魑粗?,在开始时,最多只能对你探索的问题有一定猜测,但是你不可能知道答案,也不知道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p>
做科研,在才智之外,最重要的是方向和坚定的意志,就是“挺”。数学,真的是在黑暗的山谷里摸索。
我承认这有点奇幻:听一个数学家给我讲读曾国藩。
许多人希望从曾国藩身上获得的重要价值:识人用人的方法,数学家是很少能用着的。
但我后来想,曾国藩可贵的地方在于,他的故事有超越身份的普适性。
并不是说你说一个管理者,一个官员,一个处于复杂人事关系中的人才需要看曾国藩。
曾国藩的很大一部分东西是关于如何与自己相处的。
哪里有苦熬,哪里就有曾国藩的拥趸。
读曾国藩的人多少都明白,苦熬是人生不可回避的真相。而且他们选择:我还要继续熬下去。
四
年轻人真的都不读曾国藩吗?
我有一位年轻的师妹,从大一就开始看曾国藩,很多家书她都能背。
有一句话她时时会想起:“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便做之。”
她说在她的理解中,曾国藩是一个谨慎的人。但偏偏给她最大的影响是让她变得更果决。
毕业后第一次换工作时,她有想到过这句话。有时候觉得,曾国藩在为自己的“冲动”背书。
一位毕业没多久的同事曾为了写作业而读完三大本《曾国藩》。他说比想象中好看太多了。
他一直记得曾国藩书房里的挂自勉的话:“不为圣贤,便为禽兽?!?/p>
本来他很反感这种过于严肃的生活方式,但看完书后,他的感受是“取法其上,得乎其中”。人生真的有稍有松懈就万劫不复的时刻。没有什么伟大、重要、艰难的事是能轻松做成的。
他开始理解过去被自己嘲讽的苦哈哈的人生。
比起中年男人看曾国藩得到的悲凉感悟——“庸人的安慰”,或“苦熬的精神支持”。和更年轻的人聊曾国藩,我发现他们看到了很多细小、新奇的地方。
也许不是事情的主要方面,但都对他们有用,融入了他们的生活。
曾国藩的人生经历是如此丰富,而他的起点又和 90% 的普通人相似:没有惊人的才华,没有显赫的身世。
所以你总能从他的故事中找到你的启示。
某种意义上,并不存在中年人说的:太年轻,读不懂曾国藩。
这是一个经历了很多失败,结局也说不上圆满、昂扬的人。
任何年纪都可以读读曾国藩。你会早一点看到,在热血、激昂的英雄故事之外,曾国藩式的坚持、韧劲、克制、挺,才更接近我们终将面对的现实。
而认为已经可以读懂曾国藩的中年人们,再过几年回看、重读,也一定会有不同发现。
我自己也很好奇,到新世相 5 周年、10 周年时,我会如何再看曾国藩,我会把哪几个字印在文化衫上?
五
开头我就说了,曾国藩是无法向人推荐的。
在新世相读书会的服务里,我们邀请了张宏杰解读曾国藩。
这不是个讨巧的做法,因为和我过去的“人设”相去甚远。
这完全是我个人强烈的愿望。 也许,我们的用户中,也有苦熬着的,忍受着的,仍不放弃做一番事的人。也有怀疑自己的天赋,但仍渴望不凡的人。我想他们也许需要曾国藩。
我不会劝谁读曾国藩。我只希望对的人,能在对的时候,读到对的书。
读后思考:
什么时候,你开始羡慕努力的人多于羡慕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