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自己
从个人的角度,自我的角度,从主体的我和客体的角度以及从亲密关系的角度来分析,了解自己不爱自己的原因。一个人的自我,它分为主体我和客体我 主体我是一个观察者评判者的身份,而客体我他是一个从婴儿开始,要在心理营养爱的温暖下才可以成长才可以长大,长大了之后能够与主体我合二为一。 在我们小的时候。原生家庭里面,我们的主体我其实就是内化了我们的父母对我们的方式和态度,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和态度就内化成了我们的主体我,所以主体我也可以称为内在的父母,他们用他们的信念系统以及影响我们的信念系统的方式来默默的控制着这一切。 慢下来觉察是改变和升级信念的关键!原生家庭通过限制性信念(心理创伤),影响我们的新生家庭,恶性循环,代代相传! 说到底因为得不到父母无条件的爱,我们进到受害者模式,为了得到父母的爱,我们要把这些错推出去,避免巨大的死亡恐惧,所以在受害者模式里越走越深入! 于是长期的自我怀疑和否定,强烈的不配得感产生了,因为不配得到父母的爱,也就不配得到世间万物!由此产生巨大的羞耻感! 在极度的自卑和自负中自我攻击,产生巨大的内耗,说白了就是主体我不爱客体我!所以我们的内在就卡在婴儿时期,没有无条件的爱,就无法成长!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不要物化自己,要尊重自己。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不要玩投射的游戏,要接纳、允许自己的阴影人格。外面没有别人,你讨厌别人其实就是讨厌自己。每个人值得拥有无条件的爱,需要放下评判,采用接纳的态度,做到允许,练习爱的能力(心理营养+爱的五种语言),那么客体的我才能成长,当主体我和客体的我握手言和之后,主体我能够接纳客体的我,那我们就能成长,而我们的那些委屈恐惧羞耻呀等等负面情绪,就会释放出来,而这些情绪被释放之后,我们内心的能量也同时被释放出来,当能量被释放出来,我们也就开启了快速成长的模式。
1.?从生理、心理层面认识自我。
主体我:I ,处在观察地位(0-3岁,只有客体我(与父母共生),妈妈对待孩子的态度内化成孩子主体我)
客体我:ME,被认识被改造,处在被观察地位(就是婴儿:需要心理营养和爱)
与自己如何和解:主体我是大人,客体我是孩子,主体我放下好坏对错 无条件的对客体我,主体我要关注客体我的感受客体我,给到客体我爱、和心理营养, 改变内化于心的主体我,把主体我变成爱的承载,客体我才能长大,才能形成我们的自信、自尊、自爱(自我);客体我心中决定先建立信念:我是值得拥有无条件的爱的,我愿意释放,我释放恐惧,愤怒,恨意,委屈,,主体我蹲下+客体我站起来,最终二者合二为一,即I love Me(改变内在的主体我 做自己的完美的父母 )
2. 我们的人格模式来源于信念。我们的信念系统来源于父母、来源于原生家庭,它影响我们每一个选择(0-3岁孩子的眼睛是摄像机,看见即被教育,听见即被关联,感觉即被教育,能很快形成一条条信念系统的高速公路),所以我们父母是要管理我们的一言一行的。
信念是指人们对自己的想法观念及其意识行为倾向,强烈的坚定不疑的确信与信任。信念表现在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是在我们的认识过程上面的反应,那么它会反应在我们个体基本的信仰的世界观上面。
第二个层,他会在我们的感情过程上面进行反应,就表现为尊严、遵从这样子的心理
第三个层,我们的信念会在我们的意识过程上面进行反应,那么这就会表现为个体人格
这三个层面统一协调,总合成人格,信念大于人格,信念包含人格
总结:我们现在的一切行为,一切决定其实都是被我们的信念系统控制的,而这个信念系统早就在我们小的时候被我们的父母写好了。如果我们不去觉察,我们就永远这样被操控。
3. 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有哪些?原生家庭中我们的心理营养满足得怎么样,它带给我们的强迫性重复的感受到底是什么? 哪些情绪开关在什么场景容易被打开?看见那些情绪,承认那些情绪。
原生家庭是社会学的概念,原生家庭针对人0--18岁或0--20左右的年龄,原生家庭相对新生家庭! 原生家庭我们的家庭氛围、传统习惯、家庭角色互动都会对新生家庭产生影响。
应付框: 我们的家人是怎么处理压力的呢?我们自己也是这样的吗?是内归因还是外归因,是自我攻击还是看到希望和动力呢?
模范框:我们的父母如何相处,在我们眼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妻子和老公呢?父母彼此的相处模式,会成为我们处理自己亲密关系的模板
角色框:觉察一下我们在原生家庭扮演什么角色?你的新生家庭里站在了什么位置?你站对位置了吗?
定义现实框:我们的家人是怎么看待现实的,是悲观失望还是乐观的?我们的家族有没有一些价值取向,和配偶的价值观有冲突吗?
倒转框:我们有没有行为、态度和想法和原生家庭相反的,和父母的负面影响相反,想摆脱父母的影响,有没有矫枉过正呢?
效忠框:我们的原生家庭里,我们效忠谁呢?我们的新生家庭出问题了,我们倾向于找谁联盟呢?我们的潜意识效忠谁呢?
那就是我们要去觉察在原生家庭当中我们到底有什么样的需要和没有被满足的心愿? 它带给我们的强迫性重复的感受到底是什么? 它容易在什么样的状况下被启动?
4. 受害者模式如何影响你?
受害者模式的产生:受害者的客体我,控制评判的主体我,小时候父母对我们的态度,限制我们。父母有条件的爱,你好我才爱你,你听话我才爱你,你懂事我才爱你,你爱我我才爱你,让孩子形成了受害者模式。
受害者:自己很无辜 向外找原因,责怪别人 把错推出去 为了证明不是我的错,减少愧疚感和责任感?;崛梦颐亲约荷ナЯ松畹目刂迫ê土α?,把自己快乐幸福交到别人手上。
最大的错误信念:只有我们足够好,才有资格被爱
打破受害者模式:
第一步、潜意识中植入新的信念系统 “我值得拥有无条件的爱”, 无条件,无论好不好,对不对,都值得被爱 每天心里强调,放下潜意识的好坏对错(参照的是谁的标准),没有标准就没有好坏对错 好坏对错适用于行为层面:社会,法律 心灵,爱的层面:没有好坏对错
很多人在夫妻关系中都讲了好坏对错,因为在以前的潜意识中,如果别人不爱我就是因为我不好,我不配得到无条件的爱 替换潜意识信念 无论我怎么样,我都值得被爱
第二步、找到自己最受害最无力的时候:(想象什么时候最容易抱怨谁,最受害最无力的时候的感受,找到她,看见她) 方法: 反复说一句话,内心深处做一个决定: 我愿意释放(我愿意放手) 释放自己内在的恐惧,匮乏和伤害,释放=面对伤害 修复内在的伤痛 真正享受跟自己在一起 释放是剥落外在的包裹来体验爱,回到原来内在真实的样子 回到受害者模式,面对她:看见她,对着她的眼睛,告诉她: 我愿意释放 我愿意释放 我愿意释放 恐惧就会被释放,心灵重获自由
推荐三个小技巧(尽快走出受害者模式) 1、我 替代 你 2、自己是幸运之星 (坏事背后都有礼物 ) 3、练习感恩
5. 不配的信念是如何在影响你?
不配得感的原因:是因为小时候没有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所以对自己产生怀疑否定(认为自己如果不够好,就不配得到父母的爱),形成了我不配的底层信念。
不配得感的人:伪装自己
不配得感就是匮乏,就是一个巨大的黑洞
如何打破不配得感:打破假,揭开面具,回到真实,承认自己的那些情绪
学习将这两股正反力量整合,给自己无条件的爱, 这样内在的分裂力量会越来越小。
通过冥想练习将自我怀疑消减。
6. 想要的样子VS自信的样子,你会成为哪一种?
物化:把自己当做物品,努力提升自己的价值来获得爱。觉得自己没有自尊,没有人格。
投射:投射其实就是我们一个人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情绪的主观指向啊,把自己的特征投射到他人身上的一个现象,所以这个投射啊,你就想着对方吗?只是一个屏幕,就像对方只是一个白墙,然后你的东西都能投在上面,投射这个词是非常形象的。投射实质上就是我们个体把自己身上所存在的心理行为特征呢,推测成在他人身上也同样存在,所以我们会把自己性格,态度,动机,或者是欲望啊,都投射在别人身上。
投射的功能在人际关系里,表达我们的潜意识,表达我们的内在!
投射的话分为两大类了:一种是投射性的认同,一种是投射性的指责。 投射性的认同,主要就是我们在另外的一个人身上看到了太多的自己的性格特征以及防御的话,于是我们就会对这个人产生巨大的曲解,或者叫误解吧,就是我们觉得人以群分,所以我们在别人身上呢,看到了太多自己有的东西,这叫投射性认同。
投射比喻扔一袋子东西(有自己喜欢的和不喜欢的),对方可以接?。ㄎ夜裁吞逖椋部梢跃芫?,也就是内心没有勾子! 袋子里面有创伤,无论是接的人还是投的人,就是二度伤害的模式!只有成长的人,才不会玩投射游戏,不在亲密关系里受伤!
投射性指责:就是指我们一个人对某件让人苦恼的事儿负有责任,但是我们会通过指责其他人,而不必让自己感到不负责任或者疏乎这种机制呢,常常是在家庭中表现出来的,所以为什么在家庭里面有那么多的受害者,这就是受害者的模式啊,受害者模式,它就是要把这些东西通过指责他人来逃避自己来,可以不用去承受这个自己要承受的那些责任,然后那些恐惧,所以他会通过指责他人的方式。
投射是我们人最基本的防御模式,我们把自己不能接受的东西,投射给别人! 出租车司机和大奔司机举例说明投射,妄想被害症是典型的投射! 苏东坡和佛印举例投射!我们看到别人是什么,也是我们内心的呈现! 举例开心的喜剧和恐怖片两组人,看照片表情说明投射! 我们每天都在玩投射,在投射的世界里自己玩自己!
7. 接纳自己的阴影人格,爱自己从接纳开始,接纳从允许自己开始。
爱自己最核心的方式呢,就是允许自己呈现出自己各种面向出来,看见他,承认他,接纳他,幸福从接纳开始,接纳从允许开始,特别是阴影人格,看见他承认他,你会发现如释重负的感觉,不抵抗
8.? 真心付出得不到真爱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你的付出是以交换筹码为条件的,比如你的筹码是漂亮的外貌,或者是善解人意的特点。但真爱是无条件的爱,不管你好与不好,我都爱你,爱你本来的样子,这是无条件的爱。无条件就是爱生命本身,而不是爱生命表现出来的状态,无论表现得好坏都值得被爱!
在夫妻关系里到底属于哪一个类型呢?
第一种类型:戏剧性关系,这种感情基调就是疲累,很作。这种模式下的建议是:内在卡在三岁的人,要多关注自己,关注自己的期待,去做自己的内在父母,补心理营养,一定要去成长,不然是不会幸福的,恶性循环,这个黑洞只有自己来填补,只有自己才可以做到,谁都帮不了你,没有别人。
第二种关系:服从性关系。这种感情基调就是压抑。服从型关系需要学习的重点:勇敢的说不,尊重自己的感受,找回自己,然后不要把定义自己的权利交给对方,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的生命都是高贵的,没有谁比谁低人一等,不要把自己活成附属品,这是重点!?。?/p>
第三类关系是竞争型。这种关系的感情基调就是孤独,只能分享成功,不能分享虽弱。
9. 自己感受不到爱,可能是因为我们爱的接收器坏了,需要提升自己感受爱的能力。我们要彼此学习对方的经验和体验,尊重对方的方式,彼此顾念(爱的五种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