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的阅读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如何在选择、才能、行动、学习和思维的维度精进成一个厉害的人。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学习如何建立平衡的时间观,从而过上高质量的人生。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让我们每个人都过得十分急切,忙着生活,忙着赚钱,忙着成功。甚至期望生出三头六臂来,可以一边开会、加班、赴应酬,一边结婚、生娃、赡养父母,一边买房、买车、做投资。但是我们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与时间为伴,在时光中逐渐积累,精进才能,而且相较于如何快速成功,如何终身成长,如何在精进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才是更重要的问题。
解决远期和近期的冲突
每个人每天都拥有24小时,可是对待时间的方式却是千差万别。而一个人拥有怎样的时间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未来,决定了他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
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对于近期未来和远期未来的事件会形成不同的心理表征,并会采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应对。
在那些有长远意义和重要价值的远期目标前,我们往往会因为感到“远期未来”遥不可及,因此倾向于用抽象、概括的方式去思考。比如,一个刚刚进入大学的新闻学专业学生,可能会定下“成为一名出色的新闻记者”这样的远期目标,但是这个目标可能对于他来说是抽象,他可能不确定这个目标需要哪些能力,也不知道通过怎么努力才能达到这个目标。在这种情况下,他更多的考虑是这个目标对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而非执行的细节。
而在近期未来视角下,人们就会容易根据具体的情境进行思考,考虑事情的可行性和具体的执行步骤。以上述那个新闻学专业的学生为例,如果这时他的目标是月底新闻学考试要拿到一个好分数,这时,他可能就会提醒自己做好复习,了解这次考试的范围等。
在生活中,我们很多情况都可以用这两种视角进行分析,它们各有利弊,而且有时候两者不一致时还会产生冲突。
拿现代人深恶痛绝的“拖延症”来说,产生拖延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远期未来”与“近期未来”之间产生了冲突。我们往往因为感到“远期未来”遥不可及,而贪图“近期未来”的舒适和便利,从而让自己逐渐偏离了长期目标。
就像前面我们说的那个新闻学专业的学生,他的目标是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这也许需要他持续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但是一旦他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一些诸如看电影、玩游戏这样便利的替代活动时,就很容易因为贪图舒适,而让自己沉迷其中,忽略了长期目标的重要性。
那么,这时,如何才能从娱乐活动的吸引中脱离出来,坚持完成学习呢?我们可以运用两个策略,处理好远期未来与近期未来的冲突。
策略一:减少强调远期未来中目标的意义和价值,不要一个劲的担忧目标没完成怎么办,而是应该多思考如何实现目标的方法和途径。
策略二:提高近期未来中逃避阻碍的成本,主动增加挑战的难度。
具体到上面的例子,我们来看看怎么做。首先,我们可以将注意力放在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上,特别是那些现在立即就可以实施的事情,比如学习新闻知识、研究新闻报道等,其次,我们可以主动降低逃避阻碍的成本,甚至可以采取一些“极端”的措施,比如关闭电脑,卸载游戏等,有意识地克服近期未来视角中“抄近路”的心态,不逃避困难,正面迎接挑战。
运用采桐法则,做高价值的事情
克服了拖延症,就应该更合理地利用时间。所谓合理利用时间,就是把时间花在值得做的正确事情上。作者指出,判断一件事是否值得做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是这件事当下能给我们带来多大的收益,这个收益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情感上,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收益值”;二是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也就是“收益半衰期”,这其实就是指一个事情能带来的长期收益。
根据这两个方面,我们可以把生活中所有事件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高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比如说谈一场恋爱、尝试做一场知识分享会、找“牛人”进行一场高价值谈话等。这些事情既能给我们带来快感,而且这些快感还能积累,持续帮助我们提升。
第二种类型: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比如说吃一顿大餐、玩一下午游戏、买一件喜欢的电子产品。这些事情当下能给我们带来极大的快感,但是这些快感很快就会消失,对于我们的自我提升没有积极的帮助。
第三种类型:低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比如说做一组技能练习、运动30分钟、练习绘画1小时,这些事情做的时候不能给我们带来愉悦感,甚至还有可能会让我们感觉到痛苦,无聊,但是长期来看,这些事情能给我们带来收益。
第四种类型: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比如漫无目的地刷朋友圈、参与一场网络掐架。这一类用来打发时间的事情,既不能给我们带来快感,也无法给我们带来长期的好处。
说完以上这四种类型,那么什么是我们值得做的事情呢,作者给出了一条“采桐法则”: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
这个法则有两层含义:一是收益值高低不重要,只要不是短半衰期的事情,收益都能被累加,那就值得做,因为它可以持续下去,成为你未来成功的一块基石。二是那些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只要有长期的益处,就值得去做。
比如坚持运动,很可能你短期之内看不见明显的效果,但是长期坚持下去,你可能精神状态会越来越好,身体也会越来越健康。相反,比如玩游戏,看电视这些事情虽然即刻就能给我们带来快感,但是只要停下来,它的快感就会消失,而且长期来看,对于我们未来长期的生活并没有什么积极的意义。这样的事情我们就应该少做。
这里,我们并不是反对娱乐休闲活动,而是说我们要将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投注在那些高价值的事情上,那些可以积累叠加,有利于我们未来发展的事情上。
让生活处于“有快有慢”的节奏
除了把时间花费在长半衰期的事情上,时间安排还要掌握好节奏,松紧有度,从容生活。
“没有时间”已经成为现代人的口头禅,我们总是有太多事情要做,而且似乎永远也做不完。作者分析造成这些困扰的原因是:我们在做计划时往往极大低估完成所需的时间,这种低估迫使我们快马加鞭,去完成那些难以在既定时间内完成的工作,一旦完成不了又让我们陷入自责。时间管理的方法虽然对提高效率有一定帮助,但是我们在主观上仍会觉得时间不够用,事情做不完,时常感到焦虑甚至心力交瘁。因此,我们应该摆脱一味求快的心态,让生活处于“有快有慢”的节奏中。
作者所倡导的平衡的时间视角,就是强调在工作场合和生活场合采用不同的时间视角,快工作、慢生活。把握好做事的节奏,就是要区分哪些事情“快”,哪些事情“慢”,对此,作者也做了归纳:
类似于家务等体力劳动,回复邮件等常规事务性工作,工作例会等简单执行性任务,购物,无法达成共识的争论等事情,应该尽可能求快。但类似于陪伴家人,参观博物馆、美术馆,旅行,独处时的自省与思考,重大决策的思考,创造性活动的酝酿,挑战性任务的前期准备等事情,就应该尽可能求慢。
以时间为伴的秘诀就是要有“耐心”,处理好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系,踏实地做那些值得做的事情,不急不躁地等待“才能”在时间中的复利式增长,不追求只能代表里程碑的“成功”,而是追求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终身成长”。
成功不能复制,只能被创造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左顾右盼,生怕落后于人。每每看到草根崛起,屌丝逆袭的故事,就希望能从字里行间中获得关于成功的蛛丝马迹,或是看到某些行业的风口,就一拥而上,生怕错过机会,但是这样的行为和做法真的会带给我们想要的东西吗?
作者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特,你无法复制他人的成功。我们不应该为了追求社会认同,去迎合主流标准,达成别人认为的成功,我们应该有勇气抛弃中庸之道,建立让内心安稳下来的独立标准,选择去做那些酷的事情,去做那些与众不同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正自由。
什么是酷的事情呢?在作者看来,酷的反义词是无味,无味就是重复无价值或价值被掏空的事??峋褪腔骋衫硭比坏纳?,去重新发现事物的价值。
比如,去追逐热点事件,并不是酷事,但如果你能从别人没有发现的角度写一篇别具一格的文章,就是一件酷事;旅游时晒风景、晒自拍,并不是酷事,但如果你能融入当地生活,发现当地不一样的趣味,写一篇充满发现的游记,甚至把沿途经历画下来,就是一件酷事。
战略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曾说过:“战略不是要你做得更好,而是要你做得不同?!弊隹岬氖虑椋褪茄≡褡鲆桓龆捞氐淖约?,开辟一条独一无二的成功之路。
举个例子,48岁的苏珊大妈因为演唱《我曾有梦》,在2009年的“英国达人秀”上一举成名,同时也在网络上爆红,几个月后她的专辑拿到了全球销量冠军。苏珊大妈即没有网红脸也没有水蛇腰,还不符合主流娱乐圈的审美标准。但是这个胖胖的,萌萌的、坚持梦想的大妈,却因为她的好嗓子和独特性获得了成功。
作者认为,具有独特心智的人,能突破主流观点,发现新的机会,还能形成核心竞争力,避免同质化竞争;他们拒绝被他人贴标签,用自由、开放的心态发展自己,从不迎合主流标准,专注做好自己的事;他们总能带来新鲜的见解和启发,拥有公众影响力,因为独特性,具有高辨识度,容易形成个人品牌;最后,还能吸引到独特而优秀的人,与他们成为朋友或合作伙伴。如果你能避开追求外界认同的陷阱,专注地做那些值得做而且酷的事情,那你可能会找到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