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是个成长在皇城根儿下的没落贵族,父亲在抵抗八国联军时不幸身亡,母亲靠洗袜子来勉强支持生活,他在大杂院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
艺术源于生活,正因为老舍贫苦的生活经历,才使得他非常了解社会底层人的生活状态。他喜爱流传于市井巷里的戏曲和说唱艺术,这种阅历也促使他创作中的平民化和“京味儿”风格的形成。
在《我这一辈子》中,老舍将城市贫民的生活以及心理状态描写的淋漓尽致。小说以第一人称的角度来叙述老巡警的一辈子,“我”聪明伶俐,圆于世故,却命运坎坷;看过了一次又一次的社会变革,却直到死也没看到希望,只得小心谨慎,默默在本职工作上磨蹭着生命。
“我”生活在大杂院里,在这里有巡警“赵大爷”,有洋车车夫,每个都是底层穷苦百姓,都是吃了上顿想下顿的人,但是大家并不灰心,苦有苦的活法,苦有苦的去处。眼看着裱糊匠当不下去,妻子又和自己丑黑穷的师兄跑了,“我”为此伤心欲绝,后来找到了巡警赵大爷,混了个巡警的差事。老舍对于社会现象的描写和对贫民形象的刻画就是通过“我”当“臭脚巡”来表达的――巡警不干正事,帮助官僚搜刮民脂民膏;百姓民不聊生,抢起店铺来比当兵的抢得还多;越是贪官地位越稳,辛亥革命后做了秦大人家的门警,每天看着贪官挥霍,贫民却在卖孩子治病,一个孩子还没有一瓶香水值钱……眼看着“我”生命的年轮一圈圈增加,社会一次次变革,却始终不见生活有任何起色,不见头顶的阴霾散去一毫。
申先生是五四运动时期与“我”相识的朋友,他是北大学生代表,思想先进,一心革命,后来与“我”的儿子海福交情甚好。儿子去投身革命,很大一部分也是源于申先生的鼓舞。“我”在秦大人通缉申先生的时候放走了他,虽“对主子不忠”,却觉得对得起良心。后来国民党当政,“我”因是海福的父亲而被捕在狱,狱中见到了申先生,他宽慰“我”告诉我不要灰心,殊不知那已经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天。这使“我”的心更觉凄凉――我所赞同的革命者被辑捕夺命。
最终是老巡警的自我感伤和悲叹,“我的眼前时常发黑,我仿佛已经摸到了死,哼!我还笑,笑我这一辈子的聪明本事,笑这出奇不公平的世界,希望等我笑到末一声,这世界就换个样儿吧!”体现了老巡警对自己这一辈子的绝望和对社会的无奈的期望。
老舍通过事件叙述来刻画老巡警的人物形象。
首先,“我”做了三年的学徒?!把降囊馑际牵话胙忠?,一半学规矩。在初到铺子去的时候,无论是谁也得害怕。铺中的规矩就是委屈?!薄澳芡饷慈?,顶倔强的人也得软了,顶软和的人也得硬了?!薄拔摇钡难骄棺约毫肪土艘毯推谋臼?,使自己养成了聪明的习惯。这对后面种种苦难生活练好了基本功。
后来,“我”做了巡警,虽然成了“臭脚巡”,但“我”和别的臭脚巡不一样。兵变事件“我”跑回警署去通报此事却被同事们嘲笑,略显“愚笨”的“我”其实比他们更有良心,更加正义。但奈何我的“聪明”不许我做出抗争,只能默默忍受这糟心的局面。
再后来,“我”的准儿媳被日本人盯上,“我”有心帮助,在途中撕去人名单,却被识破,人没保住还挨了顿打。心中除了不甘,还有深深地无奈。毕竟实力悬殊,小人物的设定就只剩下了忍。儿子去投身革命,“我”支持,却又不支持。儿子与自己不同,发现巡警并不是真正帮助百姓的差事,便毅然投身于革命,这与自己多年来心中的不甘是一致的。而“我”又怕,怕儿子一走,就不知道何时能相见,自己又是一把年纪,若是无人送终岂不悲哀死了。我认为这段的刻画特别真实,此时“我”不是巡警的身份,而是一个父亲心态的真实写照,这种纠结,源于渴望儿子去做革命却又不舍的复杂情绪。
最后,“我”生命的结束。人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的细胞会灭亡,社会机体长存?!拔摇毖岫裣衷诘氖澜纾诎?,混乱,不公平。但“我”又期待它在“我”死后变得美好起来。体现了“我”的乐观与上进。
通读全文,能感受到老舍为我们传递的真实的社会信息,看到了动荡时期社会底层贫苦人民的真实生活和心理写照,活的苟且却又满怀希望,使这篇文存在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