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我去新西兰留学。
因为是在读完国内的硕士以后又申请的一个Master学位。因此,出国之前我的目标就很明确,希望在留学期间发表一篇英文paper,同时希望可以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水平。
带着这两个目标,我开始了在新西兰的留学生活。
开学后不久我就通过学校找到了一位language partner,每周都会跟她见面练习口语。平时我还会参加学校组织的志愿者活动,尽可能地融入当地的语言环境。专业课上老师布置的每个作业,我都会认真对待,即便我要比别人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完成。除了上课,剩下的时间我全都待在lab里看文献,为年底的毕业论文开题做准备。
我拼命努力试图把一切做到最好,但即便如此,我还是觉得自己不够好。尤其是看到同样留学的小伙伴能与当地人从容交谈,而我却只能坐在旁边默默听他们聊天,更是感到沮丧与挫败。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问自己:是我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了吗,可我只是希望可以变更好,难道努力上进也有错吗?可为什么我又会觉得很累很累?;故蔷筒灰α?,反正结果都一样,躺平的人生或许更幸福?
虽然现在已经毕业了,但是对于自己是不是需要竭尽全力去做好一件事,以及如何看待努力过后不够理想的结果,我还是感到非常困惑,直到我看到这本《恰如其分的完美》,不追求绝对完美,不过度自我苛求。
健康的完美主义 vs 不健康的完美主义
在作者斯特凡看来,追求完美本身并没有错,它可以是一种力量,成为我们奋斗的动力,但同时它也可以成为束缚我们的一道枷锁,让我们变得过于挑剔与纠结,错过本应属于我们的的幸福和机会。在《恰如其分的完美》里,斯特凡将完美主义分为了两类,一类是健康的完美主义,另一类是不健康的完美主义。
健康的完美主义
健康的完美主义,又叫做正常程度的完美主义,它像是一个“助推器”,帮助我们追求更大、更好的目标,将不可能变为可能,帮助我们成长,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取得更高的成就。
不健康的完美主义
不健康的完美主义,又叫做神经质程度的完美主义。神经质程度的完美主义者对完美的追求近乎病态,与其说他们在追求完美,不如说是喜欢完美这一概念。
那么,如何判断一个人的完美主义是健康的完美主义,还是不健康的完美主义呢?
正确看待挫折与失败,打破完美主义的枷锁
斯特凡发现,在遭遇挫折或是没能完成自己的目标时,不健康的完美主义者常?;嶂室勺约旱哪芰?,他们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给自己贴上“失败者”的标签,甚至会不停地责备自己,为什么不够深思熟虑,为什么没有全力以赴,完美主义的枷锁将他们越捆越紧。
健康的完美主义者在面对挫折时,也会感到沮丧,但是他们不会将挫折归结于自己没有能力或是自己毫无价值,而是会在挫折中不断提升自己,避免未来再犯同样的错误。健康的完美主义者相信自己的能力,同时会利用每次机会去完善自己。
最重要的是,他们享受已经取得的成功,能够从已经达成的目标中感受到幸福。而这对于神经质程度的完美主义来说非常困难,因为即便他们已经做的很好了,他们也意识不到,只会觉得自己还可以做的更好,他们甚至不允许自己有快乐的感觉。
不追求绝对完美,不过度自我苛求
毫无疑问,追求完美是会让人变得更加优秀,但追求绝对完美却只会让人感到沮丧与痛苦。虽然我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但有时确实会像神经质程度的完美主义者那样,只关注自己还不够好的地方,而看不到那些我已经取得的成就。
事实上,我的口语水平已经比我刚出国的时候好太多了,刚出国时我只能用非常有限的几个单词来进行表达,但经过与小伙伴的口语练习以及我自己的努力后,我不仅交到了当地的朋友,还能与她们分享自己生活,甚至有几次作业都获得了A。
那时候我之所以对自己不满意,是因为我羡慕别的小伙伴,但是却选择性地忽略对方已经在国外待了四五年,而我只在国外待了一年这个事实。
追求完美,是力量,还是枷锁?
每个人都想变得更好,但不恰当的努力常常阻碍我们获得成功与幸福,那么该放弃完美主义吗?
这本《恰如其分的完美》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选择:不用放弃完美主义,健康的完美主义有许多积极意义,它帮助我们成长,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我们所要做的是学会去适度的追求完美,成为一个既自律又懂得放松,既努力又能看淡得失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