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考试与作文》吴国梁
作文到底有没有最佳立意?我的回答是:有,也没有。? 在我看来,“最佳立意”有两层含义:
1.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找到最能体现材料主旨的写作角度。
近几年审题立意门槛降低了许多,出题人基本不会在审题立意环节设置障碍,所以指望找到一个“最好的立意”就能得到高分的可能性已极低。
以2020年高考全国卷I作文“历史人物评说”为例,从齐桓公角度可写:大度,情感与理智,知才更要用才,格局决定发展等;从鲍叔角度可写:真正的友情,知人与自知,公利与私利,伯乐的重要性等;从管仲角度可写:实力才是硬道理,人才的重要性,忠诚与担当,小我与大我,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等。这样看来,审题难度很低。
2.在诸多可写立意中间,找到一个自己最有话可说、掌握素材最多、最能体现自己思辨思维、最能写出见识与文采的角度去写这样的路子才是当今高考重点? 考查的。
还是以2020年高考全国卷I的作文为例,这十几个角度中,总有一些是自? 己写过的,并且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弱水三千,取一瓢饮”,“任你几路来,我只一? 路去”,不管有多少种角度,只选自己最有把握的那个去写。如果说这些角度都没? 有写过没有积累没有想法,只能说明高中三年是失败的。我们都很清楚,绝大多数情况下,哪怕是没有见过的作文材料,学生手握足够得力的作文素材及精彩语段,? 总会比虽然事先见过甚至写过却没有准确背会素材及精彩语段的学生更有些底气。就如“人才”这个主题,哪怕写过,但只记个模糊表达出来依然是原始粗糙的? 效果,哪怕写一百篇,也不过是一百个“原始粗糙”,考场上基本没有什么用;如果? 精心背诵若干精彩语段,在考场上条件合适时恰到好处地使用,效果远远大于一百次“原始粗糙”的作文。
对于同学们,有以下几点强烈建议。
1.背诵。
经典素材及精彩语段必须达到能熟练背诵即时默写的程度。仅仅满足于见过、看过、写过是基本没有用的,必须能熟练背诵默写,那种“记往大意临场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完全就是自欺欺人。
2.思考。
为什么有的同学背下来了却不知道怎么用,明明可以用的场景也想不到用,或者想到用了总是用不恰当,这就是“学而不思”的结果,背下来的素材得经常在脑子里思考其适用场景,反复反复再反复,“背下来就完成任务了”的想法相当于有了宝贝就放仓库里,缺乏拿出来用的意识典型的“抱着金饭碗讨饭”。
3.宁“精”勿滥。
不要贪多,勤奋除了“学还有“思”,如果每次早自习都需要老师提供新的晨读材料,必然造成许多时间未能集中于精品素材上,就像掰玉米的狗熊,看似掰得多,但实际上手中永远是那么一两个,最后发现,手中的精品素材层出不穷,但却没有几个是能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
范文:《大江大河,我为潮流》
“大江大河”暗扣时代热点,“我”紧扣作文要求的“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标题运用整句,语言有气势。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要发言的题目是《大江大河,我为潮流》
这是发言稿的模式,不同任务有不同的模式,需要在考场上视情况而定。
古人有这样的说法:“人身之所重者元气,国家之所重者人才?!薄暗檬吭蚯?,失士则亡?!?/p>
引用名言警句开头??酚畔?引用开头、悬念开头、对比开头、情景开头、排比开头。是积累的名言警句精彩语段的主要使用位置
孔子这样感叹:“桓公九 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我从管仲身上,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古人对于人才的评价,绝非虚言!
联系材料,用简洁的语言与材料建立联系,用两三句话点明材料的要紧处。此环节不可过多引述材料。
想一想管仲,刚才还是脑袋随时可能落地的囚徒,转眼就成为了辅佐一代雄主的重臣,这样华丽的逆袭,再高明的小说家也不敢编,可真的就在管仲的身上发生了。
分析材料,向作文主题方向引。此环节要清晰准确有条理,分析要有充分依据,不可跑偏。
不要说因为鲍叔为他说情,如果管仲没有“匡扶天下”之才,鲍叔说破嗓子也没有用,正因为管仲有不世之才,恰恰符合了齐桓公称霸天下之志,管仲才华丽逆袭。
因为本文是管仲角度,所以要强调他的“才”,鲍叔与齐桓公在此处是为管仲做铺垫的。
时代的大江大河,波澜壮阔,有足够大的舞台让人才大展宏图。
古人古事的最终着眼点永远是今人今事,及时提出“时代的大江大河”,照应标题,同时承上启下,由古过渡到今,再次突出“人才”。
就在今年突如其来的“抗疫”中,有一位84岁的老人,他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凭借“以天下之公理,灭一己之私情”之“有我”精神,凭借“以公灭私,民其允怀”之“无我”担当,成为浓浓阴霾中最美的逆行人!他的高,他的伟,他的洁,他的坚,都没有辜负他的名字——钟南山!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知识渊博,专业过硬;悬壶济世,心怀悲悯;勇于担责,敢说真话;义无反顾,不怕牺牲;救民于水火,救国于危难——我们一直在寻找读书之用,教育之本,不就是这些吗?试问大海碧波,何谓以身许国?青丝化作白发,依旧铁马冰河。
上面素材是积累的抗疫”素材中“人才”主题的精彩语段,相当于事先训练好的精锐,是提分的关键力量。如果有事先准备好的其它人才的精彩语段,也可以用于此。
这,是我们对国士的崇高赞誉,更是对自己成才之路的无限憧憬。
由前面的“我”变成了此处的“我们”,体现了发言稿的写作目的,国士”关联了材料中的管仲与今天的钟南山,“更是”体现了“自己成才之路”,切入点是古人,着眼点是青年学子。
同学们,管仲无疑是那个时代的绝对国士,鲍叔以国士荐之,齐桓以国士待之,管仲则以国士报之;于是,“管鲍之交”“春秋五霸”等佳话流传青史,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不忘重提一下材料,鲍叔突出“荐”,齐桓突出“待”,管仲突出“报”,三者共成一段历史佳话。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大江大河,有怒雪潮流,有滚滚中流,有滞后尾流,有旁侧支流,有渣滓逆流,也有悄无声息消失的时代弃流——我们要做哪一种“流”呢?鲁迅先生曾说:青年又何能一概而论?有醒着的,有睡着的,有昏着的,有躺着的,有玩着的,此外还多。但是,自然也有要前进的。
此部分扣紧“大江大河”中的“潮流”,借用鲁迅先生的名言表现潮流也要区别对待,体现写作的哲理性思维。此素材也是提前训练好的精锐力量。
我们的奋斗和命运,就是这个时代的奋斗与命运!五千年的风和雨啊藏了多少梦,八千里山川河岳像是一首歌。九万里风鹏正举,鸿鹄志在山万重!
五千年”“八千里”来自刘德华的《中国人》,“九万里风鹏正举来自李清照的《渔家傲》,“鸿鹄志在山万重”来自我校校歌。都是提前积累好的素材。
让我们像管仲那样,做时代的杰出人才,将“小我”融入到“家国”的时代潮流中,实现属于时代的人生价值吧!
呼告性结尾,点明“小我”和家国”的关系,是对“潮流”与“大江大河”关系的更明显的阐述,结尾处要将文章主旨再次明确点题,照应升华主旨,卒章显志。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发言稿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