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有三位以上的朋友都提到或者推荐某一件事物的时候,你就会去一探究竟。
不管你是否相信这种说法,反正对于我来说,一直灵验着。一本好书,好似一种媒介,会渐渐地演绎成同读者的密码或者接头暗号,甚至是敲开心扉之门的钥匙。这本《查令十字街84号》大概就是这样一本书吧。就在今天,世界读书日,我终于是怀着朝圣的心情去读了《查令十字街84号》——这本之前一直放在心上,没有完整看过,却又被多人次提到过的爱书人的『圣经』。
读完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是的,从前慢。
二十年,只能用笔尖去交换着各自的情感,去神往着彼此活的细节,去体悟着咫尺天涯的熟悉和遥远。这种『交谈』,一等就是半个月甚至半年,这是一种慢的美。书信所拥有的魅力从来都在于那些不经意的细节,少了很多刻意的润色,却显得更加真实,也才显得更加的真挚。
有人说,这是一个遗憾的故事,因为通信的双方至死都未能见到彼此。而我反而不这么认为,我觉得正是未曾谋面才让这个故事更完美了。一直觉得,在以前,文字和生活是两个不同的世界,虽不至于毫无交集,却是有着最本质的区别。生活的细碎很容易就将文字里的美好给破坏,让人阶段性的陷入不知道孰轻孰重的困扰中。历来如此,残缺的故事才更『完美』,或者说更加容易让人铭记。
回头再看我们现在,信息的通畅感让一切都变得慢不下来了。『快』带来的是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的是世界的日新月异,当然也带来了快的美。笔尖的交流变成了指尖,书信变成了电子邮件和短信,距离早已经隔绝不了信息的传播,文字和生活开始合成一体了。因此,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好像也跟着变的快起来了,并且是从缘起到缘灭的整个过程都快起来了。
对我个人而言,历来都不是一个恋旧的人,快有快的美,慢也有慢的美。既能体会到超脱于现实的未来感,又能体会到沉淀于过去的历史感。未来美在事情的不可预知,美在成长后自己的样子,美在不可言喻的求知之乐。过去美在身心亲受的真实,美在稚嫩时自己的情形,美在未完成的残缺之撼??煊肼?,就像是一场音乐会中的节拍,轻重缓急,少了谁都是不行的。
因此,既要每年至少寄一封没有回信的长信,也要去关注并体验各种刚出炉的新科技。既要慢慢的读书、写作,又要很快的阅读专栏文章、刷朋友圈。既要徒步于城市间的小巷,又要颠簸于飞驰中的地铁。这一切都相得益彰。
快慢还是相对的。就读书而言,如果生活在《查令十字街84号》的年代,一年阅读一百本书的话,就算是想买估计也很难买到的。而在我们这个时代,堆压着的书单产生了一种『焦虑辐射』,让我们不得不『快速』的去慢慢读书。
生活该是有他本身的节奏感,在快与慢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才是最好的状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