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清明伴着绵绵细雨来到我们身边。
当我们手捧鲜花,又一次走向那个埋葬着虽与我们天人相隔、却永远密不可分的先人们的地方,曾经的伤感还在,但是,却似乎又多了几分与往日不一样的释然与豁达。
也许,当我们真正理解何为生命,也许,当我们开始领悟人生的真谛,也许,当满山苍绿青翠欲滴……我们才能更深切地体味清明这个节日存在的意义。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
《岁时百问》中所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泵磕甑那迕魇窃谒脑滤娜罩亮罩洌耸闭τ谥俅汉湍捍褐?,春光明媚而草木吐绿,自然是踏青的好时节。
只是,既欢乐于“春城无处不飞花”,又何必感叹“只恐风花一片红”?既是“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又何须担忧“怕梨花落尽成秋色”?更不提那“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凄凉?
古代诗人们对清明的描绘,集美好、伤感于一身,正是取决于属于清明的另一层更为重要的内容:它已成为一年中最主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清明节前后,扫墓祭祖是它的基本主题,而大多人在扫墓之后,顺便在这大好春光里踏青郊游,也为这个原本哀伤的节日添了些暖意,多少消除了些人们内心的伤痛之情。
其实,更多的是令万千凡俗有了一个纪念先人的最合适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在这明媚春光里与后辈子孙相聚,在这和风细雨中感受亲情的美好。
如往年一样,我陪伴着古稀之年的父亲分三处上坟,长眠于峨山脚下的,是外公外婆;埋葬在磕山之傍的,是爷爷奶奶;距离最近的,是城郊公墓里的母亲。
初次上坟的记忆,十分模糊。
爷爷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因病去世,从那时开始,每一年父母亲都会带着我和弟弟清明扫墓。之后,大约十多岁时,外公离我们而去,二十几岁时,奶奶走了,三十多岁,外婆于九十三岁高龄仙去;而刚入不惑之年,最亲爱的母亲则永远离开……
每一年都会有无数生命因种种不可抗拒的原因去了另一个世界。悲痛欲绝的是他们的亲人,但生老病死是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纵然是寿长800岁的彭祖,也终化为一杯土,湮灭在漫长的时光里、消亡于滚滚红尘中。
只要我们知道,每一个亲人,都曾陪伴我们走过人生一个又一个重要的阶段,见证了我们的成长,而我们也要如同他们一般,陪伴着自己的孩子走过每一天每一年,还有我们的下一代,一代又一代……
离开,只是暂时的分别,思念,却是永久的相守。
鲜花、香烛、纸钱、鞭炮……所有的形式,无非是一种安慰,给活着的人们一个希望。而所有的希望,终究会化作一股股无穷的力量,注入每个人的体内,并代代相传。
生命永延续,血脉在承传,笑看风云起,挥袖轻别离。缅怀失去和感叹凋零,只是因为太爱这美好的生命,太留恋这精彩的人世间。
一路踏青而去,轻轻的脚步,生怕惊扰了先辈们的美梦。在这样的季节里,思念是胸口的刺,唯有这漫眼嫩绿的爱抚,这清新空气的滋润,方能缓解心中那不可除却的伤痛。
宁愿相信,我们是为踏青而来,面带微笑,手执柳条。
宁愿相信,我们因爱这青草的季节,而将一切悲伤过往消散于云烟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