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先秦时代,大家首先想到的名词,应该就是春秋战国,这段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是属于最长的一段大分裂时代,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动迁,一直持续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为止。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分界线,历史上是以赵魏韩三家瓜分晋国为标志,分割春秋与战国,中间间隔点大约在公元前476年左右。
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中,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在很多软性表现上,是存在很多区别的。
一、称王与称侯
从大的方面说,对于春秋战国各国君主的称呼上,就存在本质区别。在春秋时期,我们所熟知的是齐桓公、晋文公,都是成为“公”,而不是“王”,当时只有在早期属于蛮夷的楚国,才称王,所以有楚文王、楚庄王等等,楚国并没有把周王室放在眼里,别说已经到了东周时期,就算在西周时期,楚国同样敢于把周王给干掉。楚国在西周时期,因不尊重周王室,也从不给周王室进贡,导致周昭王率兵讨伐,周昭王兵败,在坐船回国的时候,居然被楚国人算计,船在江中心的时候,底部被动过手脚的船,直接沉没。当时北方人估计是没人会游泳,全部沉入江底。所以楚国直接称王,也就在可以理解的范畴之中了。这个事件,也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学会游泳太重要了,嘿嘿。
而当时处于中原腹地的文明国家,多数还属于周王室分封的公族宗室,在东周初期,还没有能够完全摆脱宗教礼法的束缚,依然以公侯自居,不敢僭越。
但是,到了战国时期,就不一样了,赵魏韩三家瓜分晋国之后,首先齐魏等五国相互称王,当时除了赵武灵王觉得自己实力不够尚不能称王以外,几乎其他的诸侯国都以王侯自居。
二、战争规模与模式
我们先来说说战争规模。春秋时期人口较少,所以导致其战争规模相对较小,所打的战役也比较小。当时的战争是以车战为主要模式,也就是我们电视剧所看到的那种两轮马车,主帅坐在车上指挥其他战车,主帅除了有一个御者(就是马夫),还有一个车佑(就是保镖)。同学们注意了哈,这个时期主要是车战,是有其历史局限性的。虽然我们都知道车战非常不灵活,而且对道路的要求非常高,效率奇低,但是那个时期受西周宗庙礼法的限制非常深。也就是当时周公旦制定的礼法,在和平时期可以顺服万民,但是动乱时期反而会成为进步的障碍;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的马,其实是非常矮小的(各位有兴趣的同学,去山西或者河北博物院,就可以看到,3000年前中原马匹的复原图和化石,身材极其矮?。?,类似于现在的驴子,拉一辆车还得好几匹马一起,根本不适合坐骑,而且当时也没有贵族愿意骑马,觉得那是塞外犬戎的野蛮做法,还有就是那时候也没有发明过马鞍。
不好意思,扯的有点偏了,我们再拉回来。当时的车战是以“乘”来计算的,在春秋早期,各国人口均比较匮乏,一乘配72人,我们春秋时期,打起仗来,一般就是100-500乘战车的规模,换算一下,就是7000人到40000人左右的规模。春秋时期,较为著名的一场战役----城濮之战,晋楚之间的争霸,是晋国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据记载,晋国兵力为战车700乘,换成人数大约为50000人,楚国及其他联军约10万,这场战役算得上是春秋时期比较大规模的战争,尚且双方合计才15万人。而到了战国时期,情形就完全不同了,一场长平之战,赵国损失就达40万人之众,人数差距是何等的大。
我们再来说说春秋与战国的战争模式的区别。由于春秋时期,虽然礼法出现裂隙,但是并未完全崩溃。各国的各种交往,对还是比较讲究礼法的,当然也包括战争,在我们现代人眼中,其实是比较可笑的,因为我们近代战争经历的太多了,并不了解那些迂腐的古人为啥要搞那些没用的幺蛾子。
具体说说,春秋时期两国交战,首先需要下战书,等对方做好准备之后,再带兵来攻打。典型的战争就是宋襄公时期的泓水之战。春秋早期,宋楚之间发生了一场规模较大的战争,泓水之战。宋国领军的就是赫赫有名的宋襄公,这哥们儿之所以有名,不是因为有多贤明,而是因为他的仁义,而且是蠢猪式的仁义。在本次战役中,在楚军渡河到一半的时候,宋襄公阻止自己军队攻击楚军,之后在楚军立足不稳的时候,依然阻止攻击,说是啥胜之不武,仁义才能无敌之类的。这场战役的结果,可想而知,宋军打败,自此宋国与争霸无缘。这就是一个春秋时期战争的一个缩影,虽然略显夸张,但是对春秋的战争礼仪,可以窥见一斑。
再举一个有明确记载的例子吧。有一次晋楚之间的战役,应该是鄢陵之战(如果没记错的话),晋国战胜了楚国,楚国士兵在逃跑的时候,一辆战车的轮子被卡住了,无法逃跑。后面的晋国士兵追上来之后,就问“嘿,哥们儿,你们怎么不跑了啊?”楚国士兵说“我们的车轮被卡主了,没法跑啊。”晋国人一听,说“哦,这样啊,那我们帮你抬出来吧。”于是晋国人帮楚国人把车一起抬出来,然后说“哥们,已经帮抬出来了,你们继续跑吧,我们继续追哈。”于是又继续追杀楚国人。
这就是春秋的战争,同学们是不是觉得有些搞笑,其实就是春秋的宗庙礼法造成的。纵观春秋和战国时期的战争情形,可以说春秋的战争是以征服战为主,战国的时候就演变为纯粹的歼灭战。在春秋时期,围城的时候是不防止老百姓进出的,老百姓依然可以自由进出,继续自己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影响。而到了后期战国的时候,除了规模越来越大,模式也越来越残酷,已经不是以让对方臣服为主,而是要把人家物理上消灭。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之后,就演变成了一个战争机器,全国除了农民,就是士兵。在秦国,敌人的人头是可以换爵位的,所以就出现了一个战争魔王—白起。白起在整个战国的历史上,征战无数,几乎战无不胜。白起在伊阙大战一战成名,一次斩杀韩魏军队24万人。
咳咳,各位,在这里我要稍微解释一下:在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可以以敌人的人头来换取爵位,出人头地。所以在战争中,敌人的人头就成了稀缺货。一旦砍了一个敌人的人头,那士兵是根本舍不得丢的,那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发挥想象,小编仔细考虑了一下,并查阅一点史料。估计打仗的时候他们就把人头别在自己的腰间,睡觉的时候就把人头藏在自己的被子里,不然被人家偷走了,那岂不是亏大了。大家可以想想那个画面:一群凶神恶煞,腰里别着无数人头的怪物,拿着兵器冲向你的时候,估计吓都吓傻了,更别提拿起武器反击了。所以秦国军队所向披靡,也有这个原因吧。
白起在伊阙大战中,杀了24万人,他是舍不得留下头颅的,必定是砍下所有的头颅,装车运回秦国换爵位去了。哇塞,大家想想一下,昨日的伊阙就是今日的河南龙门石窟附近那片地方。现在住在龙门的朋友们,你们有没有想过,自己的家门口,在2000多年前,白起用车装了一车又一车的人头,从你家门口经过呢?那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p>
在白起生平所有战役,共计斩杀敌人首级120万左右,活脱脱一个人屠。这就是战国的战争模式,是以消灭你为主,其中充满了各种奇谲诡诈,与春秋时期的征服战有本质的区别。
三、兼职从军与职业军队
对于战争方面,我再给大家说说春秋和战国的士兵体制问题吧。在春秋时期,是没有专职军人的,都是农民兼职的。在没有战争的时候,他们是农民,发生战争的时候,他们放下农具,穿上铠甲,就是士兵。时间到战国之后,情形就不同了,已经有了职业军人。最先开先河的,就是伟大的吴起先生,魏武卒在他手中诞生,一经组建,战力超强,几乎可以横扫战国,成就了战国首强的魏国。之后其他诸侯国也逐步组建了自己的职业军队,自此结束了军人兼职的时代。
四、“亲亲上恩”与“尊贤尚功”
在春秋时期,官僚体制依然是延续周礼,特别鲁国这种老牌“文明”国家,他们采取的官僚提拔机制是“亲亲上恩”,简单来说,就是任人唯亲,以免大权旁落。这是春秋时期,诸侯国普遍的用人原则。哦哦,不好意思,有一个国家是个例外,那就是齐国。齐国的用人原则,在太公时期就已经确定了,那就是“尊贤尚功”,以能力论英雄。所以在春秋时期,齐国才会有管仲,才会首先称霸。
而在战国时期,就大为改观?;蛐硎侵詈疃家丫馐兜搅?,要在这个乱世称霸,首先要发展,要发展就要有人才,只有不拘一格使用人才,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发展上取得先机。所以从战国初期,就逐渐出现了很多平民英雄。最值得称道的国家,就是魏国。早期的魏国,在魏文侯魏斯时期,手下可谓群英荟萃、星光熠熠。有哪些明星呢?吴起、李悝、乐羊、西门豹,是不是都大名鼎鼎呢。吴起、西门豹大家都比较熟悉了。啥?李悝不认识?李悝是战国变法第一人,时间比商鞅早,成效显著,奠定了魏国称雄战国的基础条件。乐羊不熟?大家应该去百度一下,他的后代应该很熟,就是带领五国伐齐的燕国名将,乐毅。当然,乐羊并不是靠自己的后代出名的,他本身也是一个优秀的将领,曾经靠一次战役,一举攻破中山国,将其灭国,一战成名,而后飘然隐退,不再入世。
自魏国以后,诸侯各国都十分重视人才的使用,商鞅、吴起、张仪、苏秦等等,都是崛起的平民英雄。
五、争霸与称雄
在春秋时期,因为周王室衰败,周王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大家奉行的是一种霸主政治,唯实力强大的霸主是从。所以才会有春秋时期的战争,都是以征服战为主,并不是真正想从地图上把一个国家抹掉,而是使其臣服,所以之后就轮流出现了春秋五霸。
而战国时期的战争,完全改变了目的,每个国家都想着如何从物理上消灭对方,直至灭国,这是真正的歼灭战。所以在战国的战争中,动则死亡人数上十万。战国诸侯,目的是称雄一方,直至统一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