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胡同整理)
五律 · 平沙落雁图
作者:希望
秋水长天共,波光映绮霞。
沙鸥翔渚际,云雁落汀沙。
渔唱归舟晚,樵歌落日斜。
杖藜扶我去,烟浦是吾家。
我们先看看“平沙落雁”是什么意思?
《平沙落雁》又名《雁落平沙》,是一首中国古琴名曲,有多种流派传谱,其意在借大雁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
《平沙落雁》的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在空际盘旋顾盼的情景。
《天闻阁琴谱》中写道:"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鹄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者也。
也有从鸿雁“回翔瞻顾之情,上下颉颃之态,翔而后集之象,惊而复起之神","既落则沙平水远,意适心闲,朋侣无猜,雌雄有叙",发出世事险恶,不如雁性的感慨。
《平沙落雁》虽然出现较晚,却是近三百年来流传最广的作品之一,有近百种琴谱刊载此曲。它之所以流传甚广,除了曲调流畅、动听之外,还因为它的表现手法新颖、别致,容易为听众理解。
曲中描绘了一幅恬静优美的水墨小品画──黄昏将至,烟波浩淼的洞庭湖边,岸边一带白沙,安详恬静,蒙蒙如霜。一群大雁从远天飞来,在空中徘徊飞鸣,先有几只降落在其上,仰首与空中的飞翔者相互鸣叫呼应,继而雁群一一敛翅飞落。远望去,雁群丶沙岸丶水波,都在愈来愈浓的暮色中渐渐睡去。
《萧立礼平沙落雁的分段解题》:
一、秋雁一群横江而来,孤雁在前者先落,中间一二雁以次而落,又三五雁一齐争落。
二、或落而不鸣,而落,而又鸣。
三、四段若仰天而呼,招之速下,以为此间乐也。
四、下半章上下齐鸣,空中数十雁,翻飞击翅。
五、羽声扑拍丛杂,一齐竟落。
六、既落之雁,托迹未稳,旋又参差飞鸣,或飞或落,或落或鸣,于是一齐飞落。羽声鸣声,哄然满耳,为静境中之闹境,闹境中之静境。
七、已落之雁,声已寂然,尚有孤雁引吭哀鸣。
尾、次第落于群雁之侧。
以上就是琴曲《平沙落雁》的解读。
那么,我们以《平沙落雁》命题写五律,要抓住什么?
愚以为,应该从琴曲的旋律中,感悟雁的情怀。
这里说雁的情怀,不是家书、悲秋。
而是大雁经过长期的迁徙后,终于到达了一个安逸的环境,而以一种愉悦来回怀或面对艰辛的人生之旅。
当然,这是个见。
下面我们来看看希望的作业。
“平沙落雁图”,题目说明,作者写的是一幅图。
如果有图,请作者发上来看看。
好的,我们根据这幅图来看看希望写的怎么样。
希望同学的首联,有没有扣题?
首联不点题,可以不?
这是铺垫起。完全可以的。
我们看看,希望同学的首联,是喜还是悲?
“秋水长天共,波光映绮霞?!?/p>
起联用乐景,是为作者的情感定调。说明作者并不悲秋。
而起联景起,铺垫起,是不是兴?这就是以乐景兴乐情。
起联的构思是不错的。
有没有瑕疵?
第一句是化用唐朝 王勃《滕王阁序》的句意?!奥湎加牍吗推敕?, 秋水共长天一色?!?/p>
但王勃的句子,还是略带悲秋味。表现在“孤鹭”。
而希望则用来对图作描写,平沙落雁不是孤独的。所以少了“孤鹭”的寂寞。
这样把古句出新,是可取的。
瑕疵在于,把动词后置了。
原句是“秋水共长天”。因为平仄的原因而把动词倒装。
建议大家尽量不要为了平仄而倒装。
刚才玉人歌同学提出,“长天”、“绮霞”有点近。确实是有点近。
但也有差别:第一句是广角镜头,第二句是近景镜头。
所以说,首联不能说合掌。
刚才荷塘老师问:动词后置是不是不可以?
不是不可以。如果是为了强调宾语,而把宾语前置,是比较高明的倒装。
如果仅仅是为了凑平仄而倒装,就不是高明的手法。
“秋水长天共”,大家开口读读,倒装以后是不是有点拗口?
尤其是这么脍灸人口的句子,更要注意尽量不倒装。
其实可以换换两句话的顺序,也就是把“秋水共长天”作为第二句。当然,韵部也要重新选了。
我们继续:颔联还是景语。
(希望:“沙鸥、汀沙”重字了,没注意到。)
作为承,起联从比较大的空间起,颔联用特写镜头来补充起联,是完全可以的。
问题有两个:“沙鸥”跟题目有没有关系?很明显没有关系。
我们在以往讨论渔洋法五练习的时候,我说过一个观点,诗的篇幅短,选象要单纯。
也就是郑板桥说的,删繁就简三秋树。尽量把枝枝节节去掉。这是问题一。
问题二:颔联合掌的程度高吗?
比较高。都是飞鸟,都是飞行的某种状态。我们试试,如果颔联一句写雁的飞翔,一句写雁的呼鸣,是不是更丰富了诗意?
“参差翔渚际,呼唤落汀沙?!?/p>
这样改的好处:1、不犯题字;2、从不同感官去描写雁落平沙的状态。
因为题目已经很明确,是《平沙落雁》,所以,“雁”字完全可以略去。
当然,“呼唤”是我临屏想出来的,不见得好。请作者再斟酌。应该还有更好的词。
再看颈联?!坝娉橹弁?,樵歌落日斜。”
对照图面看看。我们在联班介绍过题图可以有切图法、出图法和半切半出法。
前二联基本上可以说是切图。
希望同学的颈联,明显是出图吧?
因为“渔唱”和“樵歌”都是图上没有的。而是作者想象出来的。
颈联跟颔联一样,对得很工。
那么,这里的“渔唱”与画面和“平沙落雁”的意还是比较接近的。
而“樵歌”呢?出图会不会太厉害了?
对引出尾联,作用大不大?
我们看看尾联是怎么说的?“杖藜扶我往,烟浦是吾家?!?br>
烟浦是什么?《漢語大詞典》中,烟浦:云雾迷漫的水滨。
很明显,这首诗的前二联和尾联,都与《平沙落雁》与图面都是相关的。颈联的第一句也相关。就是“樵歌”,没有什么关系。
所以“樵歌”这个意象也可以说是节外生枝。
不过我很欣赏尾联。杖藜扶我往,烟浦是吾家。
这正是古曲《平沙落雁》的精髓,也是这幅图所暗含的立意。
整体而言,这首诗前三联都是景语,第三联是情语。
符合作业要求的前景后情。
思路和布局尚可。从原作看,中二联都是景语,颔联是视觉,颈联是声觉,本来也是可以的。
但因为这首诗不是双承,而是起承转合布局,颔联是客观描写景色,可以说是无人之境。
而颈联已经是描写人的感官,是有人之境。
从两联的不同“境”来说,颔联和颈联分别就显得单调,不够丰富。
所以我刚才建议颔联的无人之境就用视觉和听觉来丰富意境。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诗要尽可能减少枝节。
与主题无关或关联不大的东西,尽可能不用。请作者再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