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雾重重,我们对隋炀帝杨广的认识比较模糊。
他是隋朝第二位皇帝,是继夏桀、商纣后,又一个 背负“暴君”“昏君”之名的帝王,其负面形象由来已久。《隋书》《北史》《唐书》《贞观政要》《资治通鉴》《读通鉴论》等史籍无不对其好大喜功、纵情声色、暴虐无道、劳民伤财等行为大加伐挞。
然而,也有史书认为,他在位期间,在前人修的众多运河基础上疏浚兴修大运河,营建并迁都洛阳,改州为郡,又改度量衡依古式,西征吐谷浑,三征高丽,精力充沛,勤勉进取,给予了较为中肯的评价。
隋炀帝杨广,是功是过?穿越历史,我们看一看想做明君的他因何却成了昏君?
隋炀帝杨广有弑父的罪名。
604年,隋文帝杨坚病重期间,错信独孤皇后,废太子勇而立杨广,重用杨素?!端迨椤れ镜鄞吩兀骸八哪昶咴?,高祖崩,上即皇帝位于仁寿宫?!倍运逦牡壑酪步鍪且谎源?。
但据《隋书·宣华夫人传》载:杨广在杨坚病重期间,调戏侮辱宣华夫人。杨坚得知后,大怒,欲重新传位废太子杨勇。张衡等人连夜采取措施,才有了杨坚突然暴毙的结局。
杨广虽然不是杀害隋炀帝的直接凶手,无疑将隋文帝之死与杨广、张衡、杨素等人有关,而引发隋炀帝弑父的导火索,是其试图对宣华夫人不轨,事发后隋文帝意欲召见前废太子杨勇。
隋炀帝杨广有纵情声色的骂名。
即位的第二年杨广就开始营建东都洛阳,这项工程十分浩大,工期却很短,只有10个月,为此,每个月都有200万民夫参加建设。不仅耗费人力巨大,耗费的物力也十分惊人,杨广派人到江南各州“采大木”,沿途运输又是一项大工程。宫殿的梁柱要从江西采伐,2000人才能拖动一根大柱,把这样一根大柱运到洛阳,至少花费10万个工时。
在洛阳城外,杨广还下令修建了西苑,北至邙山,南抵伊阙,总面积约为400平方公里,被认为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在西苑中的湖泊上,以传说中的仙山方丈、蓬莱、瀛洲为原型,建造了几座百余尺高的小岛,岛上修有宫殿。西苑内造十六院,每院有一名四品夫人主持院事。各院竞相博取杨广的恩宠。
东都洛阳建成后,许多西域商人和使者来此做生意和参拜,杨广下令在洛阳举办盛大文艺演出,参与演出的乐手、舞蹈演员近2万人,从晚上一直演到早上,彻夜不息,这样的演出活动前后持续了一个多月。不仅如此,杨广还下令,洛阳的店铺必须重新装饰,售卖的货品也要经过挑选,把那些珍贵的商品摆出来,店家和客人都要穿上新衣服,街道两边的树木也都缠上帛,用以装饰。
杨广还对巡狩活动十分热衷,在位14年,去全国各地巡狩11次,每次出行都仪仗浩大,随行的官员、卫卒、宫女人数众多,沿路供应浩繁。
据《资治通鉴》记载,大业元年八月十五日,杨广率后宫百僚巡游江都,龙舟四重,高四十五尺,长二百丈,上重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二重有百二十房,皆饰以金玉。随行的宫妃、文武以及卫士所乘船只数千艘一字排开,绵延二百余里,仅纤夫就达8万余人。队伍所经过的州县,五百里内都命令进献食物,多的一州要献食百车。
杨广曾在全国大规模征用野兽的骨头、角、牙齿、兽皮,以及飞禽的羽毛等,用来装饰隋朝皇室的车马以及仪仗队的旗帜,以使皇家出巡更显威风气派。各地官吏不敢怠慢,立即组织百姓猎户去山野草泽中捕捉飞禽走兽,一时之间水陆禽兽殆尽。国人不堪重负,朝野积怨甚多。
隋炀帝杨广有好大喜功的作风。
在隋朝短短的历史上,共四次征伐高丽,而在杨广的手上就有三次。
为了防范高丽筑长城,西距榆林,东至紫河,工程绵延千余里,在当时极其简陋的工程工具下,工期只有十天。因为工期短、任务极重,加之监工苛酷,这次修筑榆林段长城的死伤巨大,最少有50万壮丁死亡,伤者还不算在内。
一征高丽,隋军113万余人分24路兵马齐头并进,却因地形不熟悉、粮草不济、气候变化多端等原因,隋军无功而返。
二征高丽,杨广亲率精锐部队骁果军,却因礼部尚书杨玄感叛乱,而中道撤回。
三征高丽,高丽国王主动投降,隋军不战而班师,征讨大业就此收场。
杨广三次征讨高丽,穷兵黩武,都是浩浩荡荡带着后宫上阵的,征讨兵马更是几十万、上百万,所有的军需供用都由地方州县承担,这几乎耗尽了地方政府的财力,很多隋军士兵和后勤夫役为躲避战争变成了土匪强盗,使社会更加不稳定,对隋朝的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这些人中很大一部分成为推翻隋朝政权的重要力量。
隋炀帝杨广有刚愎自负的性格。
在位12年中,杨广不虑后患,靠苛捐杂税和大兴徭役,不停地征战、巡游、凿渠、修殿,三下江南,两巡塞北,三征高句丽、亲征吐谷浑等。当时全国有人口总共4600万,可是被征发兵役劳役的累计达到3000万人次,除去妇孺老幼和衙门官吏不参加服役外,剩下的不足1000万人,平均每个人都要无偿提供劳役3次。
杨广滥用民力导致大量人口损失在繁重的劳役中,最终百姓不堪其苦,揭竿斩木,遍地烽火,天下混乱,率土分崩,成为隋亡的导火线。
在全国动乱、民怨沸腾的情况下, 杨广拒听臣下的意见和劝告,任性妄为,狂妄自大,嫉贤妒能,性残好杀,既不能正确地认识现实,也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君臣、君民关系,更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其结果只能使自己变为一个举国同仇、神民同愤的典型暴君,激起隋朝上下更强烈的反抗,从而失去了最后的机会。
公元618年4月11日,大业十四年,江都兵变之后,已经众叛亲离、失去民心的杨广被宇文化及叛军所弑,存续仅38年的隋朝灭亡。
唐朝开国,强调隋炀帝的失德来强化李氏推翻隋朝的合法性,唐太祖李渊追谥隋太上皇为炀帝,隋炀帝之名由是而来。
《逸周书》曰:“去礼远众曰炀,好内远礼曰炀,好内怠政曰炀,肆行劳神曰炀。”。以“炀”为谥,是对杨广为君十余载的全盘否定。有了“炀”这个谥号,在随后编撰的史籍中,隋炀帝作为反面教材比比皆是,时刻提醒君王免蹈隋炀帝的覆辙,而隋炀帝的历史功绩却被淹没在史籍的平淡叙事中,但其负面形象尤为突显。
除了史书,《隋唐两朝志传》《隋唐演义》《大隋志传》《隋炀帝艳史》等文学作品,将隋炀帝的负面形象在文学小说的虚构中被进一步放大,推波助澜,对隋炀帝负面形象的有意刻画、突显和夸大,以致隋炀帝的负面形象愈演愈烈。
从现存史料看,客观上说,杨广并非等闲之辈,不是庸君,有一定的能力和抱负,他想做一个“子孙万代,人莫能窥”的圣王,但事与愿违,到头来,却成了“以万乘之君,死于一夫之手”的亡国之君。
杨广即位后,南平吴会, 北却匈奴,一统江山;威服四夷,开拓疆土,建立天朝威严;遣使远出波斯,又渡海通使南洋赤土、东洋日本,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营建东都,置关防、修驰道、筑长城,巩固国防;兴修运河,置仓储粮,巡幸江都,便利了南北文化的交流;恢复太学,创立科举,整理经典,使大隋王朝地广三代,威振八纮,从其功业来看,功业辉煌。 可以说,如果没有国破家亡这样的重大败笔,杨广的政治成就和历史地位将毫不逊色于名著青史的唐太宗。
隋朝的统一,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超过了秦朝。自东汉末大乱后,中国南北方陷入历经300多年的长期分裂和战乱,直到隋朝再次实现统一。这次统一不仅是政治的统一,还实现了南北方民族和文化的大整合。如果没有隋朝的这次统一,南北方的政治文化整合就无以为继,也就谈不到今天所谓的“大一统”传统。
杨广所修大运河,从北地涿郡引出到东都洛阳,再从洛阳向东南直通余杭,而洛阳和长安之间也有水道相连,成为以洛阳为中心、沟通南北又联结东西的交通大动脉。这条大运河和明清运河不同,它不是从东北到东南的直线沟通,而是体现了全局的、整体的平衡发展的战略布局理念。后来,历经安史之乱的唐朝正是通过这条运河,才能在东南八道的供养下得以保全。
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不仅元以前如此,后来的元明清三代在财政收入上也都没超过隋朝的富裕程度。以国库粮储为例,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隋朝国库累积下来的粮食、布帛,即使经过战乱消耗,也够唐朝在不追加财政收入的情况下,养活官吏和军人达五六十年之久。
隋王朝既没有皇权衰微,权臣当道,也并非国力衰微,外族入侵,三十八年即亡,原因正如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评价的那样:“隋炀帝是历史上少有的奢侈皇帝。因为奢侈,民众被剥削到无法生存的地步。民众只有起义推翻隋统治,才能找到生路?!?/p>
马克思也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指出:“古代国家灭亡的标志不是生产过剩,而是达到骇人听闻和荒诞无稽程度的消费过度和疯狂浪费?!?/p>
一个富得流油的“家业”到了隋炀帝杨广手上,十四年就败废得不成样子,可惜!可悲!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