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虽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学禅的人,看《大宗师》篇,顿时觉得亲切。为什么呢?大宗师就是开悟的人啊!就是临济恭维听众所说的“道流”。此篇告诉你:开悟的人有何特征,甚至长什么样子。
翻开《五灯会元》,里面会猜谜一样的告诉你“道”是什么?你应该怎么做,但得道后是怎样的,并没有明确宣说。因为禅宗惯于用遮法(排除法),先排除怎样做是不对的,排除掉这些后,剩下的靠你自己去领悟。
直接告诉你,你印象不深。自己摸索来的,才是自己的。长久以来,独自在黑暗中摸索,没有人告诉你,“那个人”是怎样的,现在庄子跑过来告诉你,则欣喜为何如?但是,告诉你,又能怎样呢?然并卵?;故且约嚎虿判?。
开悟的人,心行运作方式,是顺着天意的,而没有私意。一般人要体会这个,很困难。因为一个突然冒出来的念头,是天意的提醒呢还是自己私意的体现呢?
所谓天意,是在当下最恰当的心念反应。而所谓私意,是自己欲念或者执念的体现。私意越重的人,会越来越自然,甚至会认为是天意。这样,天意和私意就混淆起来,难以辨认。
庄子说,这的确很难,你只有开悟后才真正知道?!扒矣姓嫒硕笥姓嬷?。你要有真知,真正知道什么是天意,你得先成为真人,也即开悟者才行。
这一点,四十二章经说得也很清楚: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
在佛陀看来,你要相信自己是顺着天意的,那得先成为圣人第一阶即阿罗汉才行。阿罗汉以下,你那冒出来的念头大多是欲念或者执念,是不可信的偏见。
好啦,大家几乎不可能成为阿罗汉,都活在执着和偏见之中,相爱相杀。而且这种状态貌似是无解的。如果要解开,怎么办?
庄子说:一个人能知道天意,那是天生的禀赋。其他人要知道天意的话,能做的是“以其知之所知,养其知之所不知”。如果不夭折的话,就这样练下去。
“知之所知”是什么?就是思维心下所获得的一切认知和技能。比如人的才识和技艺?!爸恢蹦兀烤褪撬嘉患爸?。可以理解为庄子话语体系中的“天”,也可以理解为禅宗话语体系中的“本心”。
这是什么路径?简言之“以艺进道”。即通过你本身的才艺学识来提升你对“道”的领悟。这里,可以看出达摩“四行观”的影子了。
达摩“四行观”中的“抱冤行”中明确提出“体冤进道”。即通过体会所遭遇的冤枉怨恨甚至苦难来提升对“道”的领悟,简单说,打怪才能升级啊。
相比之下,庄子的“以艺进道”更有现实意义,因为大部分人走在了作艺的道路上,这是一条走向达人的道路,其中的典型就是能解牛的庖丁。一个杀牛的屠夫,能杀出至高的境界,善恶的范畴根本不适合阐释这种艺道达人的境界。
而达摩的道路似乎更加悲壮,要在咀嚼痛苦中升华自己的灵魂,转烦恼为菩提,虽然色彩不同,二者有共通之处呢。
知晓天意的人,自然知道活着的意义,不知道天意的一般人,活着的意义在哪里?“以其知之所知,养其知之所不知”,这就是意义。
要用思维所及的一切,养护那个思维及不到的“道”。就是在这一生中活着的意义。
当然,在这样的练习中,有个误区,要注意。人的才识技艺是通过思维心的筹划和在思维心的指导下训练而形成,但是思维心怎么能够达到思维不及之处呢?这本身是有矛盾的啊。
思维心的筹划本身极容易产生私意,比如僵化和执着。你在树下打盹儿,一只兔子撞树上死了,然后你产生了一个念头,会有兔子来这里送死的,不用劳动,等着就好。从此守株待兔,希望天上掉馅儿饼。
庄子说:判定一个事物是有根据的,但是这个根据本身不是固定不变的呀。你凭着一个偶然的经验来应付一切事情,又怎样能产生在当下最恰当的心念呢?你如果能认识到思维心的这种局限,才有可能知道什么是天意?什么是私意呀?
那天某甲参加研究生复试的时候,其他老师对播音主持专业某生的口才很欣赏,某甲说:口才虽好,文笔可能很差,根据某甲以前指导此专业学生的经验来看,的确如此。
但某教授不悦:你只有看到他的文笔,才能这样说。
事后,某甲反省,某教授说得对。
某甲想起法眼禅师说过的:不知最亲切。保持知的“特未定”的状态,才能与“道”亲近。这“特未定”就是不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