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已过半,上半年的时间,似乎就一个主题——“备考”,但这其实是我认为的,事实终究还是有所出入,所幸目前都已告一段落,只待结果。
现在可以看看别的书了,曾听过一个说法,原话不记得了,大意是:“看了书后可以把自己的感悟写下来,那怕只有一句话”。想想觉得可以试试,这样没有了以前那种输入后必须输出一篇文章的压迫感,或许更为轻松,感受会更为自然真实??銮宜凳祷?,以前那成篇的读后感,现在再去看时,却觉得对书全无印象,天呐!难道我看的是假书,写了篇假的读后感???
所以,改变一下思路,从此刻开始……
本书缘起:“空降”参加社群聚会,原本用于抽奖的书籍因参与人数少而人人有份,在别人选了想要的书后留下的书中其实还纠结了会,毕竟自己在身心灵这块未有什么明显体会,所以还持的是保守态度。最后想着随缘吧!
带回了它,却没想到本书有不同的观点,而且是颠覆了我们认为的传统观念,还提到了精神分析给来访者造成的误区。反正我觉得这为我提供了另一个视角。
感受
书中认为孩子在儿时受到的伤害(书中用的“虐待”,指除了身体还有精神上的),在长大成人后还是会受到影响,也许曾经的一些伤害使自己有了错误的认识,将真实的感觉“理想化”,在期待追求从不曾拥有的感受,因为有期待,所以有希望,从而陷入循环中,不愿正视真实的感觉。这缘于对父母的依附,那些在自己父母身上从未得到过的,期望在配偶或子女身上得到,所以问题会再现出来。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大多都会让来访者包容、理解,从正面的方向来看待问题,而且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都要求孝亲,这让来访者的情绪被压抑着,直到身体以病痛的方式发出警告。
书中的观点是:不用背负着道德的枷锁,真实的面对自己的感受,如果有一位知情见证者陪伴会更加好。
注意的是,孝亲一般来说是父母,而这里是指“内化的父母”。
黑色教育: 指以摧毁儿童意志为目的,透过公开或非公开的方式,都用权力、操纵、威逼等手段,致使其顺从服膺。
个人感觉这个概念似乎有点过了,我相信父母对子女的目的不会如这个概念般恶毒,只是说当来访者在表达对父母有怨有恨有不满等情绪时,做为咨询师的可以借鉴本书中的角度,认真的倾听、理解、陪伴;而不是试图去给他灌输一些传统的诸如让他尊重、包容的观念,这会让他的情绪继续被压抑,仍未被看见。
突然想到某天与朋友聊天,当她表达了对父母无法真实的原谅时,我感觉不知如何回应才是合适的。说去包容觉得她很委屈,说去恨觉得不合适,然后我说:“你现在面对自己的感受就好,不用勉强,也许将来的某一天,你的感受会不一样”。也许,我这在无形中还是有了一点书中的味道,至少没有试图教她要怎样按传统道德做。
很庆幸,否则万一……
与弗洛伊德的异同
都是从童年出发,会回溯过往。
不同在于:弗洛伊德依然囿于传统,认为全心全意的原谅才对。而爱丽丝.米勒则认为要真实面对自己的感受,哪怕是恨,而不是去压抑。
总结为一句话: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感受!
? ? ? ? ? ? ? ? ? ? ? ? ? ? ? ? ? 20180625
同一天得到的书,走的身心灵路线,利用你信仰的力量为你修复潜意识,并且启动自愈系统。
书中有一套手势动作及祷文组成了“通用治疗密码”,网上一查就有,不赘述。
流传极广,有众多拥趸的书,我却没看到什么特别有感触的部分。总归一句话:身体上的问题,抛开病理性因素外的所有一切,均与人的情绪有关,所以关注自己的情绪,勿压抑,勿逃避,勇敢面对。若当身体已有反应提醒时,更要关注并用积极的方式去改变,让自己得到疗愈。
? ? ? ? ? ? ? ? ? ? ? ? ? ? ? 2018.07.04
海蓝博士两本系列书
1.接受不完美,人生皆苦这小节提到之所以苦在于人们总在“后悔过去,比较现在,担忧未来”,从未活在当下,所以苦。而我想到了佛学中的内容,所有的一切到了最后,终究是苦的。所以活在当下最为接地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