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稀)?!?br>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旧仇,因此,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很少。”
【感悟】
一、伯夷、叔齐不记旧仇而以身殉道
伯夷、叔齐:殷朝末年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伯夷是长子。初,孤竹君欲以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及孤竹君卒,按照当时的常礼,应该是长子继位,可是长子伯夷他非常孝顺,没有计较父亲不立他为太子之事,而且非常谦让。他说,“我应该尊重父亲生前的遗愿,应该立叔齐做国君”,于是他就逃到国外去了。结果大家就推举叔齐做国君,叔齐就说,“我如果当了国君,于兄弟就是不义,这个国君应该是让长子去做。我来做,于礼制不合”。
很多王子,为争国君的位置,可以不要孝悌,要抢那个王位,但是伯夷、叔齐在这里把孝悌都做得非常的圆满,圣人立教,是在他的长远角度上着眼。
因为当时商朝的天子是商纣王,非常残暴无道,伯夷、叔齐后来听到周文王在西部,他治理得非常的祥和,伯夷、叔齐就准备去投奔周文王。走到途中,正值西伯逝世,武王兴兵伐纣,伯夷、叔齐就觉得很失望。因为周武王是臣子,商纣王是天子,以臣子的身分讨伐自己的君主,这个不能算仁。后来周武王打下天下,建立周朝,伯夷、叔齐就发誓不吃周朝的粮食,他们躲到了首阳山,以身殉道,饿死在首阳山上。
二、唯有宽恕和仁爱,才能措置天下于和平
一般清廉的人往往疾恶如仇,所以对他们有所怨恨的人也比较多。伯夷、叔齐虽然清廉,但用心却十分平和,别人有不对的地方,厌恶的是他为恶这件事,而不是针对他这个人。如果作恶的人能改过自新,则会只看他善的一面,而不去追究他过去的所作所为。有这样公平的好恶心,这样宽广的胸怀,人们通?;嶙鹬厮遣⑿脑贸戏?,即使过去曾经作恶的人,也会欣喜他们能够宽恕自己,怨恨的心情自然就更少了。
孔子的思想是怨怨相报何时能了,仇恨不能平息仇恨,只会倍增仇恨,永远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最后胜利者。唯有宽恕和仁爱,才能战胜一切的仇恨,才能措置天下于和平与幸福。
不念旧恶,是成功者应有的风范。管仲曾经箭创公子小白(齐桓公),但齐桓公不念一箭之仇,重用管仲为相,因此成就齐国的霸业;刘邦宽恕曾在战场上追杀他的项羽猛将季布,并委以边防重任,使新兴的汉朝边疆,平添一道坚强的屏障;李世民宽恕并重用太子李建成的旧臣魏征,获得贞观之治的成就。
由此可见,人应该疾恶如仇,但是也要宽恕那些改恶从善的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遇到肆意妄为,终不悔改的人,就远离他们;若是因为一时失误,不伤气节的事,如果当事人能够悔改,更应当爱惜,这样,天下就没有不能用的人才了。
孔子赞扬伯夷、叔齐“不念旧恶”,也就是心里从不装那些过去缺憾的事情,他心里装的都是别人的优点,都是别人的恩德,不把怨恨放在心上。这种德真是难能可贵。
有些人总有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总是觉得天底下的人都对不起自己,往往一件事一句话就翻脸不认人,总是想着如何去报复。所有的烦恼,不是起因于贪求,就是起因于怨恨。
《菜根谭》说:“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过则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不可忘,有怨则不可不忘?!背K既硕骺梢云胶庾约旱男木?。有人对不起自己,但毕竟已经过去了,过去了就让它过去吧!要学会宽恕别人,自己活得就会潇洒一些。
总之,不念旧恶、宽容大度的修养,是成功者的风范。读《论语》,让自己做一个醒来的人,做一个以宽容大度成就自己幸福的人!
学习《论语》可以修心养性!感谢您百忙之中来助我弘扬《论语》的人文情怀,如果觉得有所赞同,别忘了加“关注”哦,我们一起传播!有什么感悟、建议意见,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
《论语》有20篇约500章,我已经在“简书”发表了百余篇感悟,如果想系统地看,请在“简书”搜索引擎搜“教育参悟人”。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