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只能让人一生都在恐慌,想要真的缓解,能做的只有面对它,然后想办法去解决。
凡是杀不死你的东西,都会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并且终将使你更强大?!?br>
有个朋友在朋友圈里发了这么句话,一上来觉得是大师说的,后来觉得说得不够好,不具有普适性,甚至可能断章取义了,总之,真正的大师不会说这样的话。
我当即给她留言,写了个段子反驳:
科学表明,85分贝的声音使人耳聋。
让一个人被迫处于85分贝的环境,
他是逃避还是面对?
按照上面的说法,不能选择逃避,要直面,否则一辈子恐慌,
结果呢,他真能适应85分贝的嘈杂环境了——他聋了。他的确强了,他一辈子都不慌了,环境已经成为了他能战胜的一部分,他强了,都能直面高于85分贝的声音了。
可是,他再也听不到任何声音了。
之所以钻个牛角尖去写这么个段子,是因为之前看到的报道,33岁女高管因参加情商培训,使其自杀。据说那种课的模式就是——参加培训的这个人,接受一堆人的质疑和指责,被骂到崩溃,当经历巨大精神动荡之后再慢慢平静,会产生重生的快感。
那段有关于是否逃避的话,我说它不好,是因为,它里面没有界定“逃避什么”,是怎样的事,它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人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人可以通过一点点的积累来提升承受能力,这期间,很可能会选择逃避,此时的逃避或许是对的。
毕淑敏曾写过一篇散文,记叙曾经在参军时和战友一起做过的小实验——用糖来化解黄连的苦,她们用黄连加上了95%的葡萄糖,可是,那杯水还是苦。
有些苦,是很难化去的。不让黄连之苦露出来,用糖衣包裹,这才是化解黄连之苦的最佳办法,当然,这也算是逃避的一种。
有些东西是具有凌厉的杀伤力的,人能够承受住,可是身上带有触目惊心的伤痕,等此伤痕愈合,可能要很多年。人未死,可是心上伤口的创伤依然存在,即使有一天伤口愈合了,不代表这块肉刀枪不入,只是不疼了,也许就有了避免其再受伤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