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姜萍事件和数学竞赛
最近姜萍和数学竞赛很火。一个中专学生,阿里巴巴数学竞赛成绩超过一群中外最高学府的优秀学生和毕业生。
姜萍在采访中,说课外时间都在做高数题,享受探索的过程。大学上过高数课的都知道,高数是很容易挂科的。而人家把高数作为课余的兴趣爱好。
她说平时上课的数学题都太简单了,扫一眼就知道思路,觉得没什么做的价值。 他的老师也是发现她的天赋以后,才特别花精力给予辅导的。
从上面这些,天赋这个词是不是跃然纸上了!
大家都调侃说,学数学时,例题很简单,考试题却很难。拿个面试的段子就是,例题教你拧螺丝,考试让你造火箭。
我对数学算是有一点点擅长了,从小到大语文拉我后退,就靠数学撑着。
数学竞赛则从小学六年就开始一直参加,初二幸运拿了一次银牌成了我的高光时刻。后面想再进一步,然而每次都铩羽而归。
而做竞赛题的感觉,就是”这啥题啊,跟以前学过的有关系吗“,看答案的一刻是”靠,还真有~“。
做练习题的时候,感觉已经身经百战了。卷子一发下来,每一题都没有思路,真的很崩溃。
这种崩溃,比大学的高数考试、线性代数考试痛苦多了,好歹高数、线性代数的期末考试基本都是做过的。
然而奥数的题目,就完全没见过。压根就想不到,学过的知识做过的题,能够怎么应用到那道题上。
更让人郁闷的是,别人已经开始刷刷开始答题了,成绩出来,人家还有满分的。 就是那么让人怀疑人生。
让我想起《越狱》这部美剧里面,一座监狱,在我们看来就是牢房、房间通道、门,而在迈克尔却看见了房间结构、主体框架、下水管道路线等等。
别人和我们看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我听歌曲的时候,是杂糅在一起的声音,顶多能分清人生和背景音乐。但是专业人士,就能听到旋律、节奏、和旋,以及各种演奏乐器的音色。
2)象棋难度
我喜欢下象棋,和打牌不一样,这是一种明棋,大家都能看到彼此的牌,所以的行动都是桌面上的。几乎没什么运气的成份。不像纸牌,抓到不好的牌,任你再好的技术,也没辙。
象棋有一个棋力的概念,就是下一步能看几步。
有些人走一步能看1步,就是对方下了一步,自己能怎么下,然后随便选一种。
有些人下一步能看2步,就是对方下一步,自己有几种应对策略,每一种应对策略,对方可能会怎么做。我选择那种策略,对我最有利。(到这里已经有点复杂了)
有些人下一步能看3步,就是上面的逻辑,再递归一次。
所以,走一步看1步的人,和走一步看2步的人下棋,肯定是下不赢的。
有人问,你都走一步看2步,为什么不多努力再看1步呢?
这个问题就难倒我了。我不上清华北大,是因为我不想吗? 做不到啊~~
每多想一步,对大脑cpu的要求就要高很多。
我再往后想, 就开始头疼了。
所以,下棋这个事情,真的很吃智商的。 当然了,通过特定训练,普通人可以达到一个相对高的水平,但是智商卡死了上限。 这是单靠努力所无法突破的。
3)努力就能成功
主流价值观,一直在吹捧努力的重要性和决定性。”努力就能成功~”
但是真的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努力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却不是成功的充分条件。
换言之,成功的人一定需要努力,但是努力的人并不一定能成功。
记录片「横片路人」里面记录的几个主人公,都是相信这些信念的人。
想当「影帝」的曾建坚信“只要努力就能工”,认为王宝强可以,他也一定可以。
另一个主角焦长道做群演17年,仍然疲困,仅能自给自足。
他们的经历是让人同情的,但他们的认知却又让人生气。
小时候,一直听一句名言,“成功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但是,却很多人却不知道这句话的下一句是 “但很多时候这1%的灵感比99%的汗水更重要”。
努力是在执行上努力,可是如果方向错了,永远到达不了终点。
努力和成功之间还有很多其他的必需条件,需要识别自己的优势, 需要找到合适的策略。
4)擅长领域
有一段祈祷文是这么说的:
“主啊,请赐给我平静,让我去接受那些不能改变的事?!?br>
“主啊,请赐给我勇敢,让我可以去改变那些可以改变的事。”
“主啊,最后请赐给我智慧,让我可以去分辨这两者之间的差别?!?/p>
能够分辨自己能不能改变的事情,是一种智慧。 同样的,能够分辨自己擅长不擅长一件事情,也是一种智慧。
很多人,比如曾经的我,也是想要去挑战自己的不擅长的领域。
一个内向的人,非要去挑战销售、社交领域??上攵?,每天都在掏空自己,毫无能量。
因为内向的人在社交中是持续消耗能量的,导致,我在人群里过不了多久就会累得不行。需要回家独处很久才能恢复。
而且,我也没有其他优势,他就不适合我。 这花费我2段实习和工作经历才让我认识并接受这一点。
所以,如果你在做的事情让你很痛苦,你可以检查一下,有没有可能是自己不擅长这个领域。或者,自己在这个领域有什么优势呢,凭借这些,我能脱颖而出吗?
5)策略
其次还要有策略,不同策略的风险和成功率都不一样。
如果你选择了一个错误的方向,那么就永远也达不到自己的目标。
比如准备考试,如果一直在刷不同的练习,可能效果有限。 但是做练习时,发现自己某些题不会是因为某个知识点还不懂,回过头去把知识点弄懂了,再回来继续做题可能效率更高。
做练习题就是差缺补漏的过程,而不是为了做题而做题。
比如自己擅长数学,每次接近满分。 英语很差,每次都不及格。 那么最佳的策略,就是花更多时间去弥补英语,才能让自己的总分得到质的提高。 而不是非要挑战数学满分。
比如,如果你的外贸、普通话、演戏的基本功都很强,那么通过做群演让自己火起来,可能有一定难度。不过,如果你非常相信自己,大可以自己拍短视频,制作短剧,先获得观众的欢迎。 有了市场认可,再去找经纪,去拍戏可能就会容易一些。
陈翔六点半,就是先通过短视频火起来,然后再自己拍大电影。成本更低,风险更小。
6)平衡磨刀与砍柴
在我们策略选择没有问题以后,再去优化我们的工作流程,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如果一件事情,每天需要大量重复,那么仅仅每次把时间缩短一半,我们的效率都会得到极大提升。
这个过程需要平衡磨刀和砍柴。不能一直磨刀不砍柴。可能导致,你的方法很好效率很高,但是几乎用不到。
也不能只砍柴,不磨刀。总是重复遇到一个问题,每次都浪费很多时间,那就应该彻底解决,释放自己的时间。而不是在这个过程中,持续消耗自己。
大家好,我是「W阵雨」
聚焦个人成长领域的关键知识,持续输出探索和发现。
请关注我,获取更多成长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