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第二高赞的答案不过是在借读书来兜售所谓的“女性气质”,他所臆想的读书多的女性不过是一种基于自身男权视角将女性对象化之后而形成的性别角色。
在他的臆想中,所谓的高知女性或知性女神就是“温顺、有涵养、识大体”的女性角色(不这样就是不遵守性别角色法则),这不过是答主对女性性别角色扮演的幻想而已,他笔下的女性,并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是一个缺乏主体性的客体。
这种性别角色要求女性要时刻懂得给男人留面子(识大体),即使在饭桌上被人开黄色玩笑被侵犯也不要反抗(温顺而有涵养),要安静地当一个美丽的花瓶供他人欣赏,要温顺保守(不要穿着暴露性感),要服从男性,遵守性别角色法则,扮演好自己作为女人或妻子的角色,不要有自己的自主意识……
然而谁规定读书多的女人就不可以谈物质,谈那个老板多有钱,开什么车,秀自拍,穿着性感暴露,做直播网红赚钱,必须有涵养,识大体,有智慧,性格温顺了?
而且秀自拍、穿着性感、做直播网红的女人就没有气质了么?即使读书多可以改变气质,还会因为性别不同而生成不同的气质?我们可以换个性别代入该答案就可以轻易发现其中的不妥之处。
“读书的男人不会经常和你谈物质,不会和你谈这个老板多有钱,那个老板开什么车。他不会在朋友圈俯首弄姿的摆拍,秀自己性感,穿着暴露吸引别人的目光。不会想着去直播,做网红赚钱。读书的男人有涵养,识大体,有智慧,性格温顺。如果遇到了,就不要轻易错过。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读书的男人越来越少,现实的男人越来越多,能嫁给其中的一个,不仅仅是自己的福气,更是后代的福气?!?br>
而本题的隐含逻辑是“读书可以改变人的气质”,然而文化和气质之间并不具备必然联系。
一个人读书多可以增加自己的文化资本,但是读书多的人未必就比读书少的人更有气质。
假如一个人学富五车,但是他弯腰驼背、坐姿不端正、乱说脏话、随地吐痰、皮肤黝黑、满脸皱纹、不注重卫生乱扣脚、身材矮小、缺胳膊少腿甚至是半张脸毁容……这样的人会被人们认为是有气质的人么?多半不会。
与其说读书可以增加气质,不如说修正仪态、坐姿、装着打扮和长相更能增加自己的气质。“读书能增加气质”的说法不过是在拔高读书的作用,这种说法的盛行或多或少可以体现出中产小资群体对文化的无比推崇。
其实相比于纠结于做什么能提高气质,更关键是“怎样才是有气质”,我们总以为有气质的标准是无比清晰而毋庸置疑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公共场域的主流群体常见的做法是列出一系列貌似合理和清晰的标准细节、行为和具体片段一二三四五六七条,比如坐姿端正、为人温柔、识大体,有涵养……具体满足了几条标准就是有气质,否则就是没气质(就像第二高赞的答主所做的一样)
然而这不过是基于某些价值前提和预设创造出一系列“有气质”的模糊标准,并以价值共同体的方式维护这些关于“有气质”的共识,并以此完成自我认同和身份建构,利用消费实践等方式将自己打造成“有气质”的人。
但是持有不同价值观念和审美标准的个体或群体对这些“有气质”的标准并不认同(至于这些标准从哪来,则是另外一个问题),于是双方就在公共场域为了争夺“有气质”的标准制定权而争吵,模因战争因此而产生。
关于“气质”的争论主要是与审美秩序有关,但它也是一种话语权的争夺。通常是哪一方话语权大,哪一方的标准就为更多人所接受,不过最终都是各方经过长期争斗之后,通过相互妥协的方式形成关于有气质的标准“共识”,并加总到众人的观念更新和公共话语体系迭代的过程,争论到此暂时告一段落,直到新的争论产生。
不读书的女人和经常读书的女人在气质上会有区别吗?
最后编辑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早在去年我家装修之前,我就度过了《断舍离》和《整理魔法》,也在出租屋里践行了一下,扔了不少没用的东西,但是并不彻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