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魔鬼和一个天使,有人说,人性的复杂犹如六角菱形镜,不同的横切面会有不同的反光色。
世上哪有什么绝对的好人?!不,世上更多的是不好不坏的人。
就比如对待孩子,我看见很多控诉父母不是的文章里,都有孩子滂沱的泪水和呐喊??!
今早一个人看了一部电影《与玛格丽特的午后》,里面有一个爱穿牛仔背带裤的憨胖男人杰曼的遭遇引起了我的兴趣和思考。
杰曼从小就是一个父亲不祥的人,母亲年轻的时候,和情人生的他,情人离他母亲而去,这为以后杰曼的母亲性格里的吹毛求疵和过分焦虑奠定了底色和基调。
这个母亲非常彪悍和强势,她对儿子做什么都不满意,孩子一犯错误,她就对他推推攘攘,总是骂他是“废物”。
这样的教育方式,杰曼变得更加笨手笨脚,他那副又胖又傻又憨的样子在学校里也受到了小伙伴的嘲笑和欺负,甚至造成了他“阅读障碍症”,从学校毕业出来的杰曼在法国一个小镇里,白天打短工,晚上喝点酒,偶尔把自己种的蔬菜挑到集市里卖。
他虽然偶尔说一些不合时宜的笑话,不过,朋友们都知道杰曼是一个善良而又非常仗义的好人。
儿时记忆中,唯一温暖的片段,母亲在他被情人追打时,彪悍拿着草叉冲出来打走那情人,但是, 长大后的杰曼是一个害怕结婚,不愿意有自己孩子的“成年人”,他对自己非常不自信,和女友相亲相爱,不过,始终没有勇气要一个两人的孩子,果真应了那句:有的人童年阴影需要他用一生来治愈。
是啊,当我看到长大后的杰曼执拗的在英雄人民纪念碑一遍遍写自己名字时,心里很难过,他用这样的方式 ,告诉这个世界,每一个人在这世上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也是从小被母亲漠视和打击的杰曼对曾经过往的一种申诉吧!
他对母亲只有陪伴,没有爱,照顾母亲是他的责任,而不是内心情感的强烈需求。
他给公园里一群鸽子都取了名字,机缘巧合,在这里,她遇到了一个唤他孩子的老妇人玛格丽特。
她95岁了,无儿无女,平时住在养老院里,她,内心充满爱,平时喜欢在公园里捧着一本书大声朗读。
她永远把自己收拾得优雅美丽,岁数给她眼神里增添了一份淡定从容和善解人意的光芒,她说话永远柔声细语,通身沐浴在天使的光环里,即使被侄子送进阴冷逼厄的敬老院里,她仍然面带微笑生活,看不见半点颓废之色,由此可见,这个老妇人的精神世界是相当富足的。
杰曼理想中的母亲形象“登堂入室”,他和她谈自己的童年经历和苦楚,老妇人耐心聆听,高质量的谈话对于他受益匪浅。
老妇人和亲侄子都很少交流,几乎不来往。在和质朴且善良的杰曼交流中,他那种简单,对人不设防的交流方式,让寂寞的她找到一种真实世界里的精神寄托。
她阅读,他倾听,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倒是建立了一种无比信赖的亲子关系,玛格丽特对杰曼有母亲的慈爱、朋友的尊重、和老师的耐心,这成了杰曼慢慢喜欢聆听书本里的内容,从而克服内心的障碍,慢慢喜欢阅读奠定了基础。
他内心很喜欢这个老妇人,平素给她送新鲜瓜果,读书给她听(她失明之后),给她制作手杖。
后来,侄子没钱送她到养老院,杰曼和女友甚至把她接回来一起生活。
一辈子对他漠视和折磨的母亲死了,母亲走后,他看见了一只铁盒子,里面有他小时候的回忆,也有他父亲的东西,他母亲努力工作,甚至为他后半生生活积攒了一套房子,至此,他才明白,老妈不会表达? ,至始至终都是爱他的,可是等他明白的时候,她已经走了。
看到这里,我想起张爱玲,人性是相通的,张爱玲笔下那个自私,没有多少儿女心的妈妈黄逸梵也是如此。
临死,她要求当时住在美国洛杉矶的女儿去英国看她一眼,张爱玲以为母亲要钱,寄了几百块美元给她,却没有去看母亲最后一眼。
几个月之后,一箱子古董漂洋过海寄到张爱玲的手里,睹物思人,张爱玲大病一个月,一个月之后,才有勇气清理母亲遗物。
也许,童年感觉没得到爱的人,等着(她)长大后发现。
这个电影很温情,男女相遇不一定是爱情,也许是朋友的温暖,独怜幽草涧边生,是一种大爱吧。
爱很温柔,又很残忍。
我们都是对陌生人客气,对自己最亲近的人过分苛责,过分要求,过高的期待,一旦达不到心目中期望就冷酷打击。
杰曼的母亲也是如此,她的怒火让弱小的儿子胆颤心惊,我们对亲人因爱生恨,因愤恨而生恐怖的负面情绪,真是罪大恶极。
自己生的娃自己疼,可是疼,很多时候方式方法不对。这个电影给我心灵触动太大了。
且行且反省,时常洗涤自己的灵魂,警醒着,时刻警醒着,天下有不是的父母,为人父母真的需要后天学习?。?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