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哥大,一天的时间里可以发生许多事。而要做一部戏,夸张一点来说就像是打一场战。你的敌人有两个:时间和钱。把排练加进这一天的日程里,是我们这只战队(正文看靓照)最忧虑也最快乐的事。离演出还有一周,带着这只颜值无敌的队伍,我想和你谈谈Chinglish。
从口音这件事儿说起
在哥大某学院,就业指导老师会很诚实地跟学生说:现实世界里,只有欧洲人的英语口音不被叫做“口音”。同样的话题,电影 Outsourced 《外包》 里面有一句印度姑娘的台词让人印象深刻。台词大意是:你们美国人是从英国人那里学的英语,而我们也是从英国人那里学的英语。你们有你们的美国口音,而我们有我们的印度口音,这样看来二者又有什么高低之分呢?
来自中国传统的文化教育背景,面临这样的情况,我们大多数人的直觉都是找自己的问题。勤学苦练到一口标准的美音、英音看起来是最应该做的、最理想的事。被人评论听不出口音的时候,我们大概都是骄傲的、喜悦的。但就美国社会所鼓励的文化价值而言,”政治正确“的事却很可能是批判——这些对“口音”的质疑背后包含着一定的种族歧视的心理倾向。于是,自然也有人会大大方方的捍卫自己“口音”的权利。
翻译中丢失的东西
当然,“Chinglish” 的特点不只在于口音,更在于许多在翻译过程里丢失在两种语言和文化的缝隙里的东西?!癓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 也许并不影响沟通,可是“wait outside the one rice line” (一米线) 就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了,“Financial Affairs is Everywhere Long” (财务处处长)这样的牌子摆在桌子上实在让人汗颜。
这些都是Chinglish里让人捧腹的“点”。但是它们不光光是笑话,这背后蕴藏的东西沉甸甸。它们指向的有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忽略掉的东西;嘴上讲着国际化却都做不到位的面子工程...它们还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是多么相同,又是多么不同。剧中Daniel在中国经历的文化差异的感受,对于我们这些在异乡求学、工作的游子也都不陌生。差异带给我们许多新奇、美好和预加的想象,也带给我们许多现实的无奈和看似无法逾越的鸿沟。
“你怎么看待Chinglish?”
?Quora上有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回答是 “它可爱,搞笑,大部分能被理解,有时候非常风趣、有创意?!?同样的问题,青瓷儿们也想要问问你。
先看看“英语”是如何定义的。中华辞海上写得很简单,它是 “英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国语或官方语言。使用人数三亿多,7世纪起有文献,文字采用拉丁字母。为联合国正式语言和工作语言之一?!?然而,牛津大词典,却首先以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发展史为根据给出了广义的定义。随后它又补充了如下的细节:“偶尔,‘英语’一词仅指一种被认为更权威、正统的‘英语’,例如英国的相对于其他国家的,或者说“标准英语”相对于其他,或者是英语相对于土话、行话?!?/p>
这样看来,“Chinglish”的问题也变得更复杂有趣。什么是“Chinglish”? 它是一种独立存在的语言嘛?它是“英语”吗?对你而言,它的性质是正面的嘛,为什么?
剧场和生活
作为一部喜剧,青瓷儿们希望Chinglish能逗你乐。(忘了说,它也是部大(咳)尺(咳)度的“爱情”戏。)但你会看见,这些人物并不是什么恶搞的小丑或是夸张的演员,而只是每一个普普通通的人。那个分不清 “z” 和 “th” 的,那个喜欢按中式逻辑回答“Isn't it...?”把对方搞得恍恍惚惚的......他们是我们的朋友、父母、隔壁邻居和老师同学。他们更是曾经的,或是现在的我们自己。
在看这场戏的时候,很多地方你会会心一笑,一些地方你可能想跳起来反驳,另一些地方会陷入思考。在平时生活匆忙的节奏里,也许你没有这样机会。而剧场作为“生活的镜子”,能让我们从舞台上虚构的故事里看舞台下真实的问题,打开心房和脑洞去探索事件背后的“Nuances”并和舞台上、下的人们交流分享。青瓷儿们深信,通过作品和观众们一起完成以上这些事儿的时候,可以让世界更美好一点点。而这“小小”一点,便是我们做Chinglish和每一部戏的初衷。
?你怎么看待Chinglish?10/29、30、31 青瓷儿们在剧场里等你一起来探索。
以下是关于外语/文化差异的问题互动,欢迎你回复公众号分享你的故事,被选中的故事将被陆续匿名与大家分享。感谢分享的朋友们。
提问:在学习外语的过程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有一次看到Virginia Woolf的文章,只是觉得很美,可是词汇和理解能力有限不能完全get的那种遗憾。
-最难受的就是刚到加拿大时一句英语都不会。似乎除了“Hi”,其它都听不懂也不会说。你可以设想下这种感觉。
-看 Dem Debate不需要字幕的时候,为自己小小的骄傲了一下。
-学英语的时候,背单词背的天天流眼泪。怎么也记不住,就算把词拆开也记不住。但是那之后,再学各种其它语言就都顺畅多了。
提问:经历过什么样的文化差异(Culture Shock / Inverse Culture Shock)??
-我在那不勒斯读书,有时候会怀疑自己到底在哪里,难以分清自己到底是一个访客还是学生,对自己的身份没有清楚的认知。我被无数次被当做日本人,走在街上,踢球的小孩指着我大喊“sono Japonese”。当你试图和别人说意大利语,人们听都不听,宁可跟你说很蹩脚的英语。
-觉得中国人的谦虚似乎在美国并没有什么用。
-01年的时候在美国上暑校,当时的是由是第二代尼日利亚移民,当天来的时候几乎是全家出动,完全打碎了微博上说的那些“美国孩子3岁就能自己换衣服”的传言,等她家人都走了之后我们才开始讲话。她听到我是北京的来的之后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Will your parents be real pissed if you marry a Japanese guy??
-初二到美国来的时候去Disney玩,想在餐车买喝的,很简短地说: Coke。那个黑人大妈用很复杂很惊讶的眼神看着我,最后递给我一个Corndog。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高中有一天突然明白了,当时简直就是莫名其妙地吃掉了一个香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