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智慧城市是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城市中各行各业基于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创新2.0)的城市信息化高级形态,实现信息化、工业化与城镇化深度融合,有助于缓解“大城市病”,提高城镇化质量,实现精细化和动态管理,并提升城市管理成效和改善市民生活质量。
它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或创新意念,集成城市的组成系统和服务,以提升资源运用的效率,优化城市管理和服务,以及改善市民生活质量的一种城市形态。它强调的不仅仅是云计算、物联网,更重要的是构建用户创新、开 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城市可持续创新生态。
1、特点:作为城市发展形态的一种新的智能升级,智慧城市主要有透彻感知、深度整合、互联互通、创新应用等四大特点
? 第一,透彻感知是指可以随时随地感知、测量、捕获和传递城市信息;
? 第二,深度整合是指通过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的“三网”融合,以及物联网、卫星传感网、基于云计算平台的多源异构数据的集成、融合与同化,形成具有高度整合性的信息基础设施;
? 第三,互联互通是指个人、企业、政府等信息和数据进行连接、交互和共享;
? 第四,创新应用是指以较低的成本和较高的效率,满足人们的不同层次需求的智能化服务。
2、发展历程:
? 行业普遍认为,2008年IBM提出“智慧地球”,是智慧城市的发展起点。其实,在更早的时候,就有像纽约、新加坡这样的城市,率先提出了无线城市或数字城市这样的早期概念
? 2009年在中国落地实施
? 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城镇人口数量超过农村人口数量。此时,国家开始密集制定相关政策和指导意见,推动智慧城市在国内落地。
? 2013年1月,国家公布了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一共90个城市。后来,又陆续公布了第二批103个,第三批97个。
? 根据德勤2018年发布的《超级智慧城市报告》,当时全球一共有1000多个智慧城市已启动或在建,中国就占了500个,稳居全球首位。根据信通院最新的报告,中国的智慧城市相关试点已经超过700个。
? 到2020年,中国已建成一批特色智慧城市
3、发展现状:
? 目前中国智慧城市正呈现启动的状态,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出台推动智慧城市步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 国内的智慧城市建设已经逐渐步入正轨。我们国家大力推动“新基建”战略,还有加快数字化建设的十四五规划,都对智慧城市有推动作用。
4、建设中的问题:
? 一是对智慧城市内涵、发展路径等认识不统一。智慧城市的提出,是破解城市发展中的生态、民生等一系列问题的。有人误把城市信息化或数字城市等同于智慧城市的全部,有人以为智慧城市建设就是建设数据中心、宽带网,缺乏对智慧城市目标、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的考虑。人口膨胀、城市扩张、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等,对城市基础设施造成日益增大的压力,智慧城市建设应当破解这些难题,并将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放在重要位置。
? 二是信息孤岛广泛存在,互联互通的难度不容小觑。跨部门、跨行业的数据信息共享成为难题,有价值的公共信息资源和商业数据的开放程度较低。究其原因,由于收费政策的实施惯性,一些单位或部门把公共财政投入建成的数据库作为“摇钱树”;政府部门有各自独立的垂直信息系统,存在数据不统一、标准化程度不高、互联互通程度不足;政府部门各自为政,有部门甚至表示数据不能给其他部门使用?!叭诤稀钡奶岢霾幌率?,但迄今为止,尚未融合,今年国办发文在促进“三网融合”,可以印证信息互联共享的难度?!靶畔⒐碌骸蔽侍獾慕饩霾换崆岫拙?。
? 三是智慧城市建设出现过热苗头。建设智慧城市,要在摸清家底的前提下,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循序渐进地加以推进。从实际情况看,我国信息化水平处于世界中下游;却有50%的城市声称要建设智慧城市,显示出过热的苗头。2014年8月,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走理性务实、健康有序的智慧城市发展之路;但文件没有收到预期效果,背后的原因需要深入研究。
? 四是信息安全存在隐患。智慧城市建设离不开数据中心建设和开发利用,而我国信息安全保障尚不成熟、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不足,涵盖数据采集、加工、管理、分析和应用的全链条大数据产业和生态体系不健全;部分核心技术来自国外,一些城市规划和工程由国外企业承担;安全经验的匮乏和安全系统的漏洞,也将增加智慧城市运行和管理的脆弱性,甚至对国家信息安全构成威胁。处理好信息安全与信息透明的关系,需要政府的智慧。
? 五是信息服务不够。虽然互联网企业推出了众多的服务平台,但政府引导不多;尽管住建部强调要因地制宜建设智慧城市,“一城一策”,而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标准要求、评审、通过;但在实践中,跟风、随大流问题广泛存在,除展示馆外还没有更多的用途,缺乏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加工和相关服务;如果不重视信息系统建设的后续开发利用,会留下新的“烂尾工程”。因此,在智慧城市规划、建设及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应当更多地听取当地政府、企业和百姓的意见,而不能任由技术导向。
? 六是建设资金不足。在我国城镇化初期,各地主要依赖土地财政为主的模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随着经济转型和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地方财政收入在下降。理论上,智慧城市的建设、运营和维护资金,可以采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但公共基础设施,特别是公益性项目或能力建设项目,PPP模式并非最佳选择,而需要创新融资模式,改善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
? 七是法规不健全。智慧城市建设不仅是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体制机制的革新和相应的法制建设的保障。现行体制机制障碍,既有横向的也有纵向的,不仅需要城市自身革新,也需要破除行业和条块管理部门藩篱。国内的已有实践可以证明这一点。例如,虽然智慧银川打破当地条块阻隔、实现大部制式的信息共享和智慧管理,并取得初步成效,但涉及上层的条块障碍,依然阻碍各种信息的传导和办事效率的提升。因此,破除体制藩篱,不仅需要相应的法律、标准作依据,更需要加大执法力度,改变信息垄断、不透明、公共财政建设的信息成为“组织”收费的资本等状况,提高城市发展、运行、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5、未来发展趋势:
? 在未来几年中,预计全球智慧城市市场将以显着速度增长。市场将得益于可用技术的完美结合、遍布全球的数字化基础设施的支持以及发达和发展中经济体各国政府为建立智慧城市而投入的更多资金。
? 支持技术的成本不断降低,一些新兴经济体和欠发达经济体的网络基础设施状况得到不断改善,新兴经济体中网络服务提供商的数量也在稳步增长,同时旨在促进商业和住宅数字化的政府举措不断增多也正在推动市场。
? 智慧城市市场日益覆盖诸如城市交通管理、公共交通、市民信息管理、城市规划、公用事业管理、风险管理、健康、教育、移动支付、零售业务和旅游业等领域。在未来几年中,数字化高级生态系统中的更多应用领域将越来越受到智慧城市的青睐。
参考文献: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160479/answer/1788158747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160479/answer/1071633765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160479/answer/1297912517
https://zhuanlan.zhihu.com/p/72820958
https://zhuanlan.zhihu.com/p/140778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