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收到站内外朋友的询问:我想出书,怎样可以出书呢?
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你首先要清楚一件事:出书是有成本的。
第一,制作成本。我们这里讨论的是传统的纸质书喔。一本书,从你发送给编辑的电子文档,到变成可以拿在手里的实体书,至少要经过:
1.编辑的策划和加工:策划编辑要做相关的市场调研,策划选题方向、抓卖点,提交选题会论证可行性。选题通过后,策划编辑会给你提出具体的建议,如何调整写作方向,读者对哪些话题更感兴趣等等。文字编辑负责对你书稿的文字内容进行三审三校。比较规范的三审操作通常是由责任编辑担任初审,编辑部主任担任复审,出版社总编辑担任决审。由不同经验的人员来审稿,目的是最大程度为内容把关,降低差错率(理论上出版物的差错率不能超过万分之三,超过要受处罚,质量不合格的图书要全部收回)。
2.美编的装帧设计:中国是有“图书装帧设计”这个专业的哟。设计师朱赢椿曾获得“中国最美的书”、“世界最美的书”等大奖,把书变成了精致的艺术品。装帧设计所需要的图片素材,很多都是有版权的,要到相关的图片库或者插画师那里付费购买。此外,有些对图书封面方案精益求精(gui mao)的编辑,会在封面方案上反复地推翻重来,改到设计师差点崩?!闼等菀茁铩?/p>
3.印务的纸张订购、印刷入库:近年来国家重视环保,节能减排,很多北京周边的印厂关门或者搬迁,影响了不少图书的上市进度。纸张、人工和物流成本也在逐年上涨,大环境如此,这是显而易见的。
4.营销部门的宣传推广:货好还得会吆喝。出版机构通常有有专门的发行-营销部门,负责向各大电商平台、线下书店征集采购的订单,向各类相关媒体寄送样书邀约书评、投放软广等等。
第二,书号成本。我国的出版行业实行审批制,所有可以进入流通渠道购买的合法出版物(也即正版书)都必须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核准的书号,你在一本书的图书版权页上会看到“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其中ISBN 978-7-5008-6732-6这一串数字就是书号,对应着图书封底的条形码。一书一码,绝不重复。
到目前为止,只有国营的出版社才有书号资源。随着90年代市场的开放,图书公司表现出强劲的市场竞争力,涌现出磨铁、新经典、博集天卷等杰出的民营出版品牌,其他大大小小的图书公司动辄不下几千家。他们与出版社合作,批量“使用”书号,自己负责策划和发行,书号申报的流程交给出版社。
2018年也许是一个转折年,出版业内流传着“书号削减三分之一”的“噩耗”,很多图书公司到下半年已经拿不到书号可用。也许是国家在以此倒逼出版机构放弃“以量取胜”的粗放模式,转向精品路线。但总之结果是单个购买书号的成本目前已经飙升到几万块。
第三,库存成本。根据开卷图书零售市场报告,2018年1-6月,图书动销品种已达161.23万种,同比去年增长2.53%。随着图书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库存也在急剧上升。出版业实行寄售制,书店、网店这些渠道商是不承担库存风险的,到了结算的时候,卖不动的书就退给出版社。滞销书会占用更多的库房资源,同时残损的图书只能报废化为纸浆。这一切都是出版社来买单。
看了上述的介绍,你应该明白,对于你个人而言,出书是思想和劳动成果公诸于世、获得版税报酬的激励和喜悦;对于出版社而言,则是多部门协同作战,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承担商业风险的过程。一本书的诞生,凝聚了作者的一腔心血,也是出版行业系统工程打造出来的工业化产品(想想印刷机开动,几千几万册书哗啦啦吐出来的场面……)。
因此,你要问问自己:如果出书,你的作品值得出版社为你调动系统资源么?你写的书卖给谁?市场规模有多大?你可以为读者提供什么价值?
然后,我才可以跟你具体谈一些技术问题,比如:
·如果出书,以文字为主的作品,字数至少要在8万左右(不含图片),字数太少了无法撑起一本书的厚度(页数),图片为主的书另谈;
·非虚构类作品(小说、诗歌之外的体裁),至少要集中阐述某一个领域的主题,作者本人要对这一领域有专业背景和经验积累,可以写出系统、深入的见解、方法或创意。具体可以参考若干简书签约作者的文章:雪花如糖《关于写历史、文化、人物随笔的一些体会》;狼医生《去年这时候开始练习写作,今年这时候我把书卖到了台湾》
·虚构类作品,至少要有完整的叙事结构,冲突和悬念要设置得扣人心弦,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场景塑造细腻真实,如果能达到一定的思想高度和人文关怀,则是锦上添花了。具体可以参考简书版权中心出品的《一部小说的诞生:24堂小说写作思维课》,简书签约作者念远怀人《写完一部40万字的长篇,也来谈谈写作》,以及资深小说出版人魏童老师的《如何让读者一眼就喜欢上你写的小说》,分别从学院派、作者和出版人的角度,谈了他们心目中好小说的创作和出版经验。
……
出版一本纸质书,门槛确实是比较高的,一本书从交稿到上市,至少需要4-6个月的时间。这也是在即时性、碎片化的互联网时代,出版业显得笨拙滞后的原因之一。但是我自信,纸质书不会消亡,这个行业也不会消失。
如果你依然想向世界分享、表达你的观点,你也可以在简书开专栏,在豆瓣和知乎出电子书,或者运营你的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遥想2004年,国内外还在流行写博客的年代,丹·吉尔莫的《我们媒体》(We the media:Grassroots Journalism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一书,宣称blog的兴起使得人人都成为媒体,传统的主流媒体无法再垄断新闻源头,当时还被认为石破天惊之言,如今这早已成为现实。
BTW: 如果你依然想出纸质书,但只是想把日记、手账、照片、小说等作品整理制作出来,给自己一份纪念,或者赠送亲朋好友,我可以帮你提供自费出版服务。那是另一篇文章的话题啦。
关于出版,你们还想知道什么?给我留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