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敌志乱萃,不虞,坤下总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解析]:此计是一种凭靠制造详动的假象来诱惑敌人的战法。它出自《淮南子·兵训》:“用兵之道,示之以柔而迫之以刚,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强,为之以歙而应之以张,将欲西而示之以东,先忏而后合,前冥而后明?!绷硗猓谄渌诺渚轮髦幸灿行矶嗦凼?,如《孙子兵法·势篇》、《百战奇略》、《通典·兵六》等。
在敌军势力较强大,或防守十分坚固时,我们就应用一些假象来迷惑、调动敌人。如准备集中兵力去打击某个方面的敌人时,先对敌人做出柔弱的、无力进攻的样子;要发展壮大自己时,先做出一付龟缩的样子;欲向西面进攻时,要先详做向东发兵。也就是说,先示敌以与自己真正的意图相背的假象,从而造成敌人在判断以及决策上的失误,使其在部兵排阵以及攻守侧重上出现混乱,最终达到分散敌人注意力和防卫力量的目的。而我军便能避免和敌人的主力直接对抗,减少了因久攻不下而增加的更多的牺牲,以达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地打败强敌的目的。
“声东击西”的关键在于“声东”,只有一个富有成效的“声东”,才能有一个富有成效的“击西”。这就要求我们在进攻时或忽东忽西或即打即离,使敌人始终摸不准我方真正要攻打的地点或方向。也可以用发动详攻和虚设疑兵的方法来分散敌人的注意力和兵力,或将其吸引到一个我们并不想攻打的地方,待敌人把兵力调集过来之后,再用强大的兵力去攻打敌方那些或意料之外的、或疏于防范的、或其主力来不及回救的,或是敌人最混乱最簿弱的地方。但要注意整个行动的机密性和主动性,要始终保持一个灵活多变、迅猛异常的状态,这样才能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
[三国计例]:
详渡延津无所谓
实解白马之重围
话说袁绍兼并了幽州之后,势力一天比一天强大。当时能与其抗衡的,就数曹操最强,于是袁绍便领兵十万前去攻打占居许都的曹操。袁绍部将颜良渡过黄河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了曹操的属城白马,给曹军造成了巨大的威胁。曹操闻讯顿感危急,便要亲领大军前去救援。曹操的谋士荀攸劝阻道:“袁军势大,不宜强攻。不如派遣一支兵马装作在延津一带渡河,以此来吸引袁军的主力,然后我们再用大军去救白马,这样白马之围定可解矣?!辈懿僖簿醮思瓶尚?,便立即派兵向延津方向挺进。袁绍见曹军的“大队人马”直扑延津,果然急转主力前去阻截。曹操见袁绍中计,便将大部兵力调离延津,转而向白马猛扑过去。颜良根本没有思想准备,一时惊慌失措匆忙应战,结果被关羽斩于马下。袁军兵士见大将已死,便无心恋战,最终不战自溃。白马之围就这样被巧妙地营解了。
这是一个利用详攻来迷惑、调动敌人,最终达到“声东击西”目的的成功战例。与袁绍相比,当时的曹操还非常势弱,若直接强行去白马救援,无疑是以卵击石。不仅解不了白马之围,还很有可能连前去救援的兵马也被袁军一举消灭。如此看来,这个“声东击西”之计不仅使曹操成功地解除了白马之围,还避免了曹军的一场灭顶之灾,其意义是非同小可的。
曹操示假弄巧成拙
贾诩识真攻守无错
别看曹操用声东击西之计在白马取得了胜利,但他再用此计去攻打南阳张绣时却弄巧成拙,栽了一个大跟头。那是在建安三年的夏天,曹操亲领大军去南阳征讨那个让他痛失了爱将典韦的张绣。但张绣退至城内,凭靠着既深又阔的城壕坚守不出。曹操骑马绕城观察三日,发现城东南的砖土新旧不一,且墙角多有毁坏,认定这是一处较易突破的地方。于是曹操命军士偷偷地在城东南准备攻城的器械,日后好从此处攻城。而在城西北处却大张旗鼓地“堆积柴薪,会集诸将”,摆出了一付由此进攻的架式来迷惑张绣。不料这个“声东击西”之计被张绣的谋士贾诩一眼识破,并献策道:“来日可令精壮之兵,饱食轻装尽藏于东南房屋内,却教百姓假扮军士虚守西北。夜间任他在东南角爬城,待其入后一声炮响,伏兵四起,曹操可擒矣?!闭判逵谑且兰贫?。而曹操对此还全然不知,白天只引军详攻西北,至二更时分便领精兵从东南角越壕进城。进城后见毫无动静,全军便一拥而入。忽然一声炮响,只见张绣亲驱军士从四面杀来。曹军大败被赶出城外,抱头鼠窜数十里,张绣直追杀到天明方收兵回城。曹军共损兵五万余人,失去辎重无数,大将吕虔、于禁还都身负重伤。
从这个“声东击西”的败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在用假象混淆、干扰敌人视听和判断的同时,我方却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对敌人的势态要有一个准确的分析和判断。也就是说,在“声东”之后要在敌人是否已被迷惑、是否已做出正中我方圈套的错误布署和行动等方面有一个准确的、及时的判断。在此基础之上,再实施下一步的“击西”方案,这样才能确保整个计谋的成功。正所谓,最巧妙的计策往往也是最危险的计策,如果运用不当就会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
唐咨造船假伐吴
姜维无备终失蜀
诸葛亮死后,姜维不忘先帝和丞相的遗愿,矢志不移地为伐魏做着不懈的努力。魏国的晋公司马昭为铲除姜维这个心腹大患,便以伐吴为名令青、兖、豫、荆、讶五州各造大船,还遣部下唐咨于登、莱等州沿海之拘集海船。这样就让别人认并不是在准备伐蜀,而是准备伐吴。这样作一是为了迷惑蜀国,使其认为魏意在伐吴而不是伐蜀,进而放松警惕,疏于防备。二来也可对吴产生威慑作用,当蜀受魏攻击时吴国便不敢轻举妄动。当这个目的达到之后,魏国大将钟会就分别取道斜谷、骆谷、子午谷径奔汉中杀来。此时的姜维还在为伐魏做着准备,根本没有防备魏军的入侵。当其仓皇回守剑阁关与魏将邓艾竭力拼杀时,钟会早已率兵攻破了阳安关,一举占据了汉中。这一次使蜀国大伤了元气,从此一蹶不振。
当时的魏国还没有绝对的实力打败蜀国,再加上每当蜀国遭到魏国攻击时,与其唇齿相依的吴国便总会前来救援,这就更增加了魏国灭蜀的难度。而钟会的这个“声东击西”之计,恰恰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此计的成功使得魏军能一举攻入蜀国腹地汉中,为最终攻取蜀国首都成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加速了三国统一的进程。
[注释]:
1.敌志乱萃:引自《易经·萃》:“乃乱乃萃,其志乱也。此处是指敌人的心志混乱,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2.不虞:不能意料到,不能预料到。
3.坤下兑上:引自《易经·萃》在八卦推演中,坤为地,兑为泽。坤下兑上有泽水淹没大地之象。原文的意思是,先造成敌人的心志混乱,使其不能对我军的动向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预料,最后我们就能象洪水冲没大地一样,势不可挡地夺取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