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东宇教育在线
几年前,受学校委派到兄弟学校——广州真光中学交流学习。这所学校有140年的历史了,在它的大厅有这样一幅对联: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两句话对于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并不陌生,于我更加熟悉。2002年从师范毕业从教已近15载。在这些年经常思考一些问题:教师的职责到底是什么?教师应该秉持什么样的教育观?带着许久的一连串的困惑,趁着暑期半个月的假,买了两本关于陶行知教育方面的书。一本是《中国教育改造》(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一本是《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读完后觉得还是有很大收获。下面就把感受比较深的地方写出来,以飨读者。
我们先了解陶行知这个人。陶行知(1891--1946),汉族,安徽歙县人,毕业于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文学系,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他先后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其中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在这个简单的介绍中,最为主要的是把他的教育主张和观念展示给了我们。
一、? 生活即教育
两千多年前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一个很有名的命题:美德即
知识,知识从教育当中来。那接着我会问:教育从哪儿来呢?呵呵,傻家伙,教育当然在学校啦。我不这样认为,或者说不完全这样认为。学校只是孩子接受教育的一个平台,社会和家庭更是责无旁贷。总体来讲是学习和生活两种途径。学习是别人已有的经验和教训,而生活则是你生鲜活泼精彩跌宕的人生。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奔热簧罱逃侨死嗌缁嵩淳陀械模敲词巧畋闶墙逃?,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二、? 社会即学校
小的时候脾气很倔强,打屁股总是不可避免的事儿,到后来父亲
发现打也是没有的。接着会时常叹着口气说,哎,现在你这么倔,将后来到社会上总会吃亏的。当时我并不理解这句话,因为小时一直在学校,没有真正地接触社会,不知道社会是怎么回事儿,后来上大学了半接触社会,大学毕业就直接接受社会的“检验”了。能否这样讲,越接触早社会,成熟的越快?!吧缁峒囱!笔翘招小吧罱逃崩砺鄣牧硪桓鲋匾狻L招兄衔杂腥死嘁岳?,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钡闹髡藕汀吧罴唇逃币谎?,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而且这种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道高墙”,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笔恰耙蚜械男∧穹诺教炜罩惺顾我獍肯琛?,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 三、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敖萄ё鍪且患?,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陶行知先生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笆略跹霰阍跹В跹П阍跹?。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 的“做”与他的老师杜威“从做中学”的“做”又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
以上经典的事例广为流传,我们读罢不得不发出啧啧赞叹,陶行知先生作为教育家的实在。前几年孩子刚上小学一年级,学校要求上“典范”英语的教材,最初以为小学一年级的英语不就是ABC或者是一些很简单的问候语对话之类的东东吗,带着我们十几年前的印象和切身实践体会去看了孩子的新教材资料,不看不当紧,一看吓一跳,它用的是视频图画、构置情景,另外还让孩子都参与其中,让他们做各种动作来去识记个中场景。一方面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和关注度,另一方面就是练孩子的听和说的能力。这样教学做合一,跳脱出我们原来学习英语的怪圈——造就哑巴英语的尴尬境地。我觉得这是一个语言教学方面的探讨,至于效果如何,还得继续观察。不管怎样,起码思路是正确的。
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体现了真正教育家的风范,这反映的是爱,大爱。这种心境,对于我们常人来说是难以企及的。我想这其实也是陶行知先生大教育观的精髓所在吧。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改造》,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
写作不易、原创更难,若您认为此篇文章好的话,请随手点赞和转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