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在念故事的时候,孩子还是像之前一样,爱看什么画面就看什么画面,还是开始忽略那些跟故事轴线无关的画面,而是去看跟故事有关的画面。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这个时候他会去观察主角在做什么,而不是观察配角,这就表示他开始能够留意故事,进入故事期了。
孩子成长有快有慢,阅读能力也有落差,所以要留意观察孩子的行为,判断这个时候孩子可能进入什么时期,你要用什么方法引导。
一旦孩子进入故事期,这个阶段要做两件事,第一个就是延续之前「读图期」阶段的共读技巧,也就是上节课讲的指物命名、丰富形容和口语延展。当他在看东西的时候,引导他加上描述,让他尽可能用完整的语句一直讲下去,提高孩子的叙事能力。
第二件事,就是当孩子可以专心听你讲故事,而且能够很丰富很流利的叙事之后,接下来你就要跟他进行口语讨论了。阅读不只是在做语言能力的扩展,它还有很多的理解能力和因果逻辑思考在里面,所以口语的讨论就成了这个阶段的重点。
共读技巧:确认理解、预测和回想、延伸讨论
口语讨论该怎么做呢?有三个方式:
第一个,确认理解。你要先确认孩子到底有没有听懂,他知不知道这个故事在干嘛。
第二个,预测和回想。什么叫预测?就是你看到这一页,然后问问孩子「接下来会怎样呢?那然后呢?你觉得之后会怎样?」这叫预测。
那什么叫回想?讲完故事之后你问他「故事讲完了,这个故事在讲什么呢?你还记得多少?」所以读一本书,你可以适时的让孩子往后预测,往前回想。
第三个,延伸讨论。就是除了讲故事本身文本内的讯息,还可以去做天马行空的发挥。
如何用这三个方式来跟孩子做口语的讨论。
第一个,确认理解。你知道吗,孩子的认知层次有时候跟我们大人不太一样。你讲得很清楚,他却听得很模糊;或是你以为你讲的他已经了解了,他却是完全解读成另外一回事。所以确认理解非常重要,是口语讨论最基本的要求。
确认理解的方式很简单,只要问孩子说「欸,他怎么了?他做了什么事?他怎么样?妈妈刚刚讲了这个,你知不知道什么意思?」或是孩子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有问你问题,那你就去解释,帮助孩子知道这本书的故事在讲什么。
有些父母会把故事中比较难的字,自行替换成简单的口语,这是不必要的。因为好的绘本和文章,字字句句都是经过推敲的,我建议你先照念,如果觉得这个词难,就问问孩子知不知道意思,如果孩子知道,就过去了,如果不知道的话,你就解释一下。
例如,故事里写「和风徐徐」,你别自己换成「有点风在吹」,意境就全没了,或是有些古典的童话会出现「寒暄」,例如王员外和李员外寒睻,老实说,孩子大概也不会听不懂,从上下文和画面,孩子总不至于把寒睻当成寒冷。
你可以暂停一下问问孩子知不知道什么是寒暄,如果孩子说大概是打招呼吧,就表示他懂了,如果不懂,就跟他解释一下。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样做的好处是,孩子会在阅读中不断累积新的语汇,如果你每次都先帮孩子简化,他反而就学不到新词了。
接下来,当他听懂故事之后,就可以开始做预测和回想了。你可以在故事有出人意料的发展时,问孩子说「欸,这只小熊走进森林里了,我们要看下一页之前,你知不知道牠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
孩子可能会说他的想象。那你就可以问他「为什么牠会发生这个事情呢?你觉得呢?」让孩子往下做预测。
为什么孩子可以做预测?预测不是乱猜,而是孩子根据之前阅读的经验,根据故事里头的线索,去揣测接下来的情节。所以你叫孩子去预测故事,就是让他练习整理之前得到的讯息、然后去推论的一个逻辑思考过程。
一本书孩子还不熟悉时,通常都会要求你反复讲好几次,前在每次反复讲的过程中,你每次都可以问问预测的问题,你可以问问「接下来呢?你觉得会发生什么事呢?」这个步骤就是推测,同时也是复习。
当孩子熟悉情节之后,就可以把预测再进一步,改成「如果他当时不这么做,会有什么不同的结果?」或是「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为什么?」让孩子试想不同的结局和可能性。这又比预测更高一层,进入沙盘推演、多角度思考的境界。
不管孩子怎么答,别批评他,可以说「真的啊,你觉得会这样啊!」你也可以顺便分享你自己的想法,你自己也来预测预测、推演推演,孩子会从你的分享得到新的领悟,于是一次一次的预测推演,他就会产生新的想法。
再往下一个策略叫做回想。就是故事讲完之后问问孩子「你还记不记得这个故事讲什么?」你叫他讲,就会发现,孩子刚开始回想的时候,他是跳跃式的。明明一个故事你是很顺的讲下来,他回想的时候,一下讲这里、一下讲那里。
这种现象不只发生在孩子身上,我们大人也是。
最主要的原因是,每一个人的注意力本来就高高低低,专注的点也不一样,而且,每一个人理解事情的程度也不一样,所以就会出现一种现象,我讲出去的讯息只有一种,但别人听到的却是千百种,这是很自然的现象。
同样的道理,你讲一个故事给孩子听,讲完之后你问他说刚刚我讲什么,你会发现孩子说出来的点可能让你非常惊讶。
所以,「回想」这个方式可以让你知道他听到什么、他留意到什么、他为什么这样留意,他的这个回馈,不只对孩子能力非常有帮助,其实也为你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讯息。
一开始孩子通常是随便的点状的乱回想,想到什么说什么;慢慢地他的回想会变成线状的,甚至依故事的时序来回想;最后发展成能用口语有顺序的把故事情节完整说出来,这就说明孩子在用大脑重新整理和组织内容了。
这个过程中,仔细观察孩子的变化,你会体会到他的思考质量和口语的进步过程。
做了「预测和回想」之后,就可以进行到「延伸讨论」了。
可以问问孩子「这本书里面,你喜欢谁?为什么你喜欢他?你讨厌谁?为什么你讨厌他?哪里让你觉得有趣?哪些地方令人难过?」问问孩子对于这个故事的想法跟感受是很重要的,因为这可以让他练习发表个人评价,这是批判性思维的起步。
表达看法和感受的能力永远是重要的,不管是拿来考试,还是写文章或人际相处,都需要这个能力。一样的,他讲了什么,你都要稍微夸张点,表示一下你的惊讶、认同和赞美,然后你也说说你的想法和感受,父母的分享会让孩子的思考质量再提升。
分享的时候千万别长篇大论,点到为止就好。你要一直一直提醒自己,孩子才是阅读的主角,不是我。
另外,故事都会有个结局,你还可以问问孩子说“这个结尾你喜不喜欢?如果不喜欢的话,这本书换你写,你觉得应该要怎么收尾?”这样的讨论可以让他去想象不同的结尾,让他练习编故事。
“延伸讨论”我们试图从文本里面的内容转化成连结到孩子的生活经验。很多父母以为连结生活经验就是借书教训孩子、道德教诲,故事讲完就说“你看,故事主角这样,所以你就要这样?!?br>
如果你的“延伸讨论”都在借机教训,说故事对孩子来说就变成一种惩罚、一种检讨。你觉得孩子会喜欢吗?我遇过一个例子,妈妈讲完故事又猛讲大道理,孩子忍耐听着,直到忍不住问妈妈“好了吗?我可以去玩了吗?”
我就觉得,哎,这孩子一定不爱阅读时光,天天对孩子吾日三省吾身,任谁也受不了。既然下了功夫、花了时间陪孩子共读了,总要让这时光亲亲密密、好玩好听好回忆才是。
所以在“延伸讨论”这个步骤,你只要说“欸,你看他发生这个事,上次你也曾经去哪里做这个事,你有什么感想呢?”让他想办法连接到生活经验,去做一些发表和讨论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