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里令老师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学生对于自己的错误或不足满不在乎,吊儿郎当,甚至自己贬低自己的人格。每当这个时候,老师就会摇头叹息:这孩子真的是无可救药了。
这个时候无论是老师的教育,还是班集体的影响,都是不起作用的,因为学生已经开始自我放弃,成为了不可教育的人。
所以要想使学生变好,他身上必须有可教育性。他能够接受老师的,特别是集体的教育影响。
具有可教育性的人,他会主动地听取来自他人或集体的正确的教育。
那么,如何保证学生们是可教育的人呢?
我们都知道如果一个人想成为好人,想竭尽自己整个心灵的全部力量,在集体的眼里把自己树立起来,显示出自己是一个优秀的、完全合格的公民,诚实的劳动者,勤奋好学的思想家,不断探索的研究者,为自己的人格的尊严而感到自豪,那么这个人身上就具有了可教育性,也就是有上进心,他会对自己的成就和挫折十分关心,他会努力去追求更高的目标,会为自己的成功而自豪,也会为自己的错误而担责。
所以应该努力培育孩子们想成为好人的意愿,并且要小心翼翼的?;ず⒆用堑淖宰鹦暮妥孕判?。多让孩子们体验因自己的努力、进步、成功而带来的自豪,少打击、讽刺、挖苦孩子们,不要让他觉得自己不行。要让孩子们一直都处在“我能行,我可以”这样的自信的情绪状态里。
其实在每个学生跨进学校大门的时候,他们对于学习,对于学校生活都是充满了向往的,都想变成优秀的人,那时的他们都是具有可教育性的人,只是在后来的生活中,他感到自己不行,觉得自己没有希望,于是就越来越滑向堕落的深渊。
如果孩子不想学了,对老师同学的评价无所谓了,那么,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教育方法谋划得再好也无济于事。
并且班级里边这样不可教育的学生如果多的话,这个班级的班风也会受到极大影响,因为一个良好的班级是由一个个健康的、可教育的学生组成的,个体也影响集体。
要想让集体对个体施加正向作用,那就需要先努力培育出好的集体,等到需要集体发挥作用的时候,集体才能顺时而动,应势而为。
总之一句话,老师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要努力让每个孩子都成为可教育的人,有上进心的人,这样才能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集体以及一群乐于接受教育的孩子。这种积极向上的气氛好比是一片肥沃的土壤,只有在这样的沃土上播撒知识的种子,才能开出绚丽的花朵。否则,一切教育手段、教育理念都将成为镜中花水中月,无法在学生身上产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