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一次听到《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在高中时代,那时,对爱情懵懵懂懂,对亲情习以为常的我,想法中有点没外露的叛逆,表面规规矩矩地按着大人的想法,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外人看起来认真努力的我,实际上大脑愿不愿意接受那些知识、教育,只有我自己知道。我不喜欢大家对成绩的对比,我觉得自己思想上得到的东西不能单纯的地从一个数字上反馈,我不喜欢因为一次的成绩下滑后得接受好几次思想教育的感觉。我知道,大家眼里的“坏学生”,我还不算,大家眼里的“好学生”,我也是谈不上,什么都是在规矩之外又在常理之中。那时候,我因为不喜欢以一个数字成绩衡量一个学生的制度而排斥与文学教育有牵扯的东西,所以,对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我只是偶然听过,而没有想去阅读的欲望。
? ? 斯蒂芬 · 茨威格,出生于维也纳,一个以描摹人性化的朴素情感著称的奥地利犹太人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家。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纳碎党入侵他的国家,进行全面驱逐犹太人活动,茨威格开始了流亡生活,1942年,因对现实生活感到绝望,与第二任妻子双双在里约热内卢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一寓所内服毒自杀。
? ? 以前看《红楼梦》,人家说每隔一段时间看,感想都会不一样,后来自己亲身实践后,知道这个说法是真的,第一次看,觉得黛玉可怜,第二次觉得宝钗不易,第三次觉得宝玉可恶。以“每隔一段时间阅读一本书,感想都是不同的”这个说法,我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上又实践了一次。
? ? “在这个世界上我现在只有你,只有你了,而你对我却一无所知”这是陌生女人(女主人公)写给小说家R先生(男主人公)的信中的原文。当时,陌生女人的孩子刚离世,那是她的唯一的孩子且是和R先生的结晶,从情窦初开时,她就暗恋着R先生,直到最后R先生对她都一无所知。一直都说一见钟情,你相信一见钟情吗?陌生女人第一次见到R先生,是在她13岁的时候,结果却是一见R先生误终生,她对R先生一见钟情,从此,她的生活原力都是源于R先生,她窥视R先生的生活,窥视他的起居,观察他的习惯,观察一切和他有接触的人。从而越陷越深,无法自拔。
? ? ? 当她与R先生第一次正面相对,第一次视线相交,第一次听到R先生对她说话的声音时,她爱上R先生了,是爱,不是喜欢。那时她13岁,当她留意到R先生与各色女人密切来往时,她还是无感的。爱,让她短时间内,读了上千本书,让她从中等成绩突然成了第一名,让她成为了对生活一丝不苟的人,一切都迎合R先生喜好。直到16岁她搬家后,她所做的一切,也都是为了可以再见到R,她为此一直努力、一直争取。
? ? 终于,事在人为,她又回来了,回到了R先生居住的维也纳,她的视线又变成了跟着恒星旋转的行星,她的爱恋无法掩饰,无法控制,爱入骨髓。
? ? 18岁,一个成年人,她看到R先生与女人相携而行,她不再无感,她敌视R先生与其他女人的亲昵,她心痛,她感到灵魂被撕裂,可是,她还是一如既往,无法控制疯狂的爱恋。一天晚上,R终于注意到她了,经过两次目光交流后,他们约会了,她从觉得“受勾引本身就已经犯了罪”变成了甘愿被勾引,甘不甘愿被勾引都是因为勾引的人是不是那个人。
? ? ? 她为了爱,独自孕育了他们的孩子,为了他们的孩子,她甘愿做出卖肉体出卖灵魂的事,她面对众多情人的求婚视若无睹,只是为了R先生出现的时候她还是单身的身份,即使每一次分开后的重逢R先生都没有认出来她,她也甘之如饴。
? ? ? 第一次阅读《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我的情绪起伏是因为那种男女间的爱,我只能感受到R对她的影响力,我为了陌生女人的狂热的爱恋感动、心疼,但我还是不太能理解一个人怎么可以为了另一个人做到这种地步,我觉得她傻,没有自我。
? ? ? “我们的孩子昨天死了”,这是原文的句子,陈述这个结果的句子在全文中出现了5次。
? ? ? 第二次阅读这本书,我经历过了亲人离世的那种痛苦,我的曾祖母离世时是93岁?;丶液罂吹阶蛱旎够钭诺囊桓鋈?,只隔了一天的时间,就躺在透明的冰柜里了,脸还是那张脸,只是没有了血色,瞬间消瘦,所有的都没有变,只是一动不动,躺得格外端正。面临死别时人总是会怀疑自己是在做梦,即使时隔2年,我都还是有种恍惚感。
? ? ? ? 她的孩子和R先生,是她的生活重心。血脉,她白发人送黑发人,爱人,始终没有认出她。她没有了活下去的动力,她在临死前想一倾满腔爱恋,即使到了最后,她都只是表达爱意,没有一丝怨恨。
? ? ? 其实她不傻,她选择了不朽的东西,她也不是没有自我,她一直都坚持着自己的选择。
? ? ?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心灵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