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对肺结核这种疾病怎么看?
请你尽量回想一下得了这种疾病的人都有哪些症状?剧烈咳嗽?久咳不愈?咳血?面容憔悴?
别怀疑,你的打开方式没有错,这确实是一篇跟你分享如何理解文学作品的文章。
之所以聊起肺结核,因为这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常见病”。想想看,是不是很多经典小说、电影和电视中的主角配角们,死亡的原因很多都是因为肺结核?
《红楼梦》的林黛玉,《京华烟云》的红玉,《茶花女》的茶花女……他们的共同特征都是经??人裕翁逑?,面容憔悴,敏感多愁,到发现咳血后就很快去世了。
真的只是因为这种疾病传染性超强、曾经特别流行吗?为什么那么多作品中,尤其是经典作品中的人物都容易得这个病呢?
其实啊,思考这些问题恰恰就是理解和把握一部作品意义的重要线索。
今天我要给你推荐的《文学课:如何轻松理解伟大的作品》这本书,它介绍了十几种理解作品的角度和方法,包括常见的肺结核这种角度,是不是特别有意思?同时也是也非常实用的。
对于语文考试中“阅读理解”总是得分不高的小伙伴来说,这本书算是一个救星,它可以教你找到作者隐藏在作品中的“中心思想”,帮你领悟其中的深刻含义。
而对于喜欢阅读文学小说或者喜欢看文艺电影的小伙伴来说,更是一个福音,因为可以教你从多个角度欣赏一部作品,领略作品千姿百态的魅力,作品越是伟大,你从解读中获得的启发也会越大。
《文学课:如何轻松理解伟大的作品》的作者是托马斯·福斯特,他是一位资深的文学教授,任职于美国密歇根大学,凭着多年的文学教学经验,他总结归纳出了一套有趣的理解作品意义的技巧。
他还是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专为青少年写作的阅读指南,擅长向孩子们解释作家是如何创作的???,连孩子们都能听懂他的阅读指南,你完全不用担心自己会掌握不了这本书的技巧了。
那么,马上行动把技能get起来吧。
1.经典中的经典
我经常在各种平台上看到类似这样的问题:“最优秀的小说是哪几部?”或是“有哪些特别经典的作品?”
说真,每次看到这种问题,我真的没脾气,因为没法回答,也没有标准答案。但是世界文学史发展到现在,确实有些作品是“祖宗”一样的存在。
什么意思?就是说在这些作品之后产生的各种各样的文艺创作中,很多作品都在结构、情节、风格等各个方面不断“致敬”这些“祖宗”们。
比如西方的《圣经》、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童话故事等,比如我们国家的《诗经》、民间神话传说、四大名著等。
这些作品可以称为“经典中的经典”,如果你的阅读积累中有这些作品“打底”,就相当于建立了一层“经典作品底层逻辑”,之后你再去阅读其他的作品,会更容易发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那些作品的含义。
比如前几年冯小刚导演的电影《夜宴》,讲的是五代十国时期,宫廷斗争中有关权力、爱情和死亡的故事。如果你看过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那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就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影片改编自《哈姆雷特》,里面的任务都能在原著中找到对应的形象,只不过把一部“王子复仇记”,改成了“一个女人的权力故事”。
表面看是乱世中的权力斗争,实际上是动乱之下的家庭伦理悲剧。如果你了解《哈姆雷特》,就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对这部作品的感受带入影片,赋予影片新的内涵和意义,对人物的感情和剧情走向也会有更多的理解。
说实话,《夜宴》算不上一部优秀的影片,但正是因为有莎翁作品的精神内核支撑,才让电影多了一些内涵。如果你没看过《哈姆雷特》,那对《夜宴》只会无感。
比如海明威的经典作品《老人与?!?,他在作品中塑造的捕鱼老人,实际上是一个“基督式”的“信徒”。他信奉“人可以被摧毁,但永远不能被打败”,他的牺牲是为了给堕落世界中的人们带来“一线生机”。这不就是《圣经》故事中的精神内核吗?如果你熟悉《圣经》,就会对《老人与海》这部作品有更深度的理解。
还有我们最熟悉的“灰姑娘”故事模式,它对后世爱情小说、电影、电视的的影响都可谓源远流长;还有安徒生《海的女儿》中小美人鱼,为爱不惜牺牲自我的形象经常出现在各种作品中。在你阅读的时候,就会从它们之间的关联找到更多有意思的解读角度。
说到底,如果你想要更好地理解经典作品,保证自己的阅读量是一个前提,尤其是阅读经典名著,即使没有时间阅读原著全文,也应该熟悉“经典中的经典”里面的主要内容,这样你在解读其他优秀作品的时候,才会觅得“深度”,得到更多的启发和感悟。
2.抓住作品中出现的特殊“记号”
什么是作品中的特殊“记号”?只要你细心一点,就会发现其实还挺多。
比如哈利波特额头上的闪电般的疤痕,只要一提起它就会让你联想到哈利的神秘身世。
比如关于“吃”的情节。你试着回想一下,如果书中的人物一起用餐,那么通常都是代表他们关系融洽、气氛和谐,是不是?相反,如果准备了一桌子的菜,却根本没人吃,通常就是象征“厄运”或“矛盾”即将出现。
比如“十字架”的出现,通常预示着“基督式人物”或“救世主形象”的人物降临,伴随着自我牺牲成全他人的情节以及“魔鬼”的出现。
比如春夏秋冬四季和天气的描写。因为几乎所有人对四季和天气都有统一的看法,比如春天代表希望和重生,夏天代表激情和浪漫,秋天代表丰收或衰竭,冬天则代表老年、幽怨和死亡。作家在写作的时候同样会利用这些含义来激发读者联想。
在渡边淳一的《失乐园》里,就是用四季作为章节名字,来暗喻男女主人公情爱的发展进程,最后在秋冬之交双双殉情。
比如各种“疾病”。“心脏病”和“肺结核”可能是各类文艺作品中出现次数最多的疾病了。为什么?当然是因为它们具有的“象征意义”。
因为疾病总是能反映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心脏不好”寓意着心碎、操心、失败的感情,或是一段现实世界中残缺的爱情。有时候,人物的际遇变化了,“病”也会自然痊愈。
而“肺结核”患者有比较美好的画面感,像林妹妹那样苍白虚弱,同时病源很神秘,患者常常是敏感多愁的人,又因为这是一种消耗性疾病,所以象征生命的流逝,特别适合用在年轻人物的身上。当我们阅读的时候,看到某个人物咳嗽不止的时候,就会很自然地联想到他是个敏感、多愁的人,而且极可能是一个悲剧的结局。
这些都是作品中的特殊“记号”,只要你留心,就会发现很多,在《文学课:如何轻松理解伟大的作品》里,作者举了很多详细的例子,它们都是帮助你理解作品的线索。
最后,我想说的是,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眼中也有一千个林黛玉,理解作品的方式有很多,并没有什么唯一的标准答案。
《文学课:如何轻松理解伟大的作品》并不是告诉我们经典文艺作品只有一种理解,而是让我们从中发现多种解读作品的角度,同时掌握一些阅读理解的小技巧,这样在阅读的时候,就能读得更深更透,更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