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啦,这画的是什么!”我瞪大了眼睛,心里一阵惊呼。
乱七八糟的颜色堆积,乱七八糟的笔触交织。整个画面,除了这些,似乎看不到其它。画家想用这样的凌乱来表现什么?我满腹疑惑。
扭脸看看三三两两从身旁经过的人,很期待从他们那里得到一些关于这幅画作的只言片语。不过很可惜,钻进耳畔的只有和我一样茫然的唏嘘声??蠢矗敛欢夤谥凶髌返娜瞬⒉坏サブ挥形?。
既然不懂,继续留在这里纠结好像也没有太大意义。带着些许失落,我将视线从这乌漆嘛黑的作品中收回。脚也跟随视线,向前迈去。
大概终究还是有些不情愿疑惑在心底蔓延。带着几分不甘,几分好奇,我回头瞥了一眼已然落在身后的作品。只是,再怎么回望,在我眼中,它仍旧只能用一个“乱”字来形容。
之前只是一味纠缠于作品中这看似的凌乱,猛然回首间,才发现自己刚刚完全忽略了作品旁边的小标签。别看这标签小,它里面却包含了不少作品信息。通过这小小的纸条,至少,我们可以知道作品的名称,也能了解作者的创作年份。这些信息对于我们解读作品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帮助。
只不过匆匆一眼,当视线遇上小标签的一刹那,我的眼睛为之一亮。确切地说,是小标签上“昼夜”二字吸引了我。原来,这是吴冠中晚年的作品,名字唤为《昼夜》。
莫名其妙地,我就喜欢上了“昼夜”这两个字。也因为如此,我重新站在了这幅名为《昼夜》的作品前。我迫切地想知道画家是如何用这看似凌乱的笔触来表现“昼夜”这一主题的。
远看。近观。再三端详。
原来,所谓的凌乱其实是树??囱?,应该是一棵参天大树。往上看,看不见树梢伸向何方下;往下看,看不见树根扎在何处。在我们眼前的,只有那一截粗壮的树干和几根干枯的枝桠。有的枝桠已经断裂,只在树干上残留短短的木桩。木桩的存在,证明在这个世界,那些枝桠曾经来过。
那些我以为乱七八糟的颜色堆积,那些我眼中乱七八糟的笔触交织,大概都是画家用来表现老树皲裂外皮的手法。岁月更迭,光阴在老树的身上染了色,刻了纹。
老树的右侧是海上日出的景象。深蓝平静的海面,一轮红日从海天一线的地方冉冉升起。红霞由天边蔓延开去。天空看起来是那样的明亮、温暖。这暖暖的色调让我心底生出一些愉快又热切的感觉。如果说要用什么词汇来形容,我想朝气蓬勃、蒸蒸向上这两个词再合适不过。
老树的左边满目是冷冷清清的蓝色。一弯明月羞羞答答从蓝色的天幕中走来。月光清冷如水,夜空沉寂。没有星光灯火相映成趣,没有倦鸟返巢。时间在这一刻好像停下了脚步,世界在这一刻也仿佛安静下来。
或许,这是人的一天。经历了晨曦破晓,经历了一天的忙碌与嘈杂,一切在月上枝头的这一刻沉静下来。匆匆忙忙,一天就这么转瞬即过。
又或许这是人的一生。刚出生的婴孩如同初升的太阳,生机盎然。待到年长,他们便如这树一般,奋力向上生长、使尽浑身解数追寻自己的梦想。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为了追寻梦想,他们曾经经历过怎样的风雨,抵达过什么样的高度。也只有他们自己知道,无论他们走得多远多高,他们的根始终深扎在故乡的土地上。到了知命之年,岁月在他们身上沉淀。此时的他们看透了一切,更看空了一切。于是,他们便如水一般安宁沉寂下来,仿如这宁静的月夜。
我静静地站着,静静地看着,任人潮拥挤,也任由遐思飞扬。
内心似乎有些发虚。我知道,这感觉源自于我对于《昼夜》解读的不确定性。
记得莎翁曾说过“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币残?,我眼中的哈姆雷塔就是这个样子吧。想到这儿,我不由得眉心舒展,嘴角上扬,微微的笑意浮上脸庞。
一时间,我眼前的《昼夜》似乎变得格外迷人。我竟有些沉迷于那看似凌乱的笔触和厚重的颜色堆积,更着迷于它冷暖色调的强烈对比。
隐约中,一个声音在我耳边回响: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的心不由得一紧,唯恐稍不留神,便会追不上时间的脚迹。
眼前似乎有一个伟岸的老人,站在苍茫天地间,挥手吟诵“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是的,唯有争朝夕,才能在两鬓斑白之时,静享岁月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