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关于昏黄灯光下的印象是儿时趴在桌上写作业。10岁左右的年纪,家里挂的还是钨丝灯泡,泛黄的灯光,总能把自己的动作一五一十的印在墙上,偶尔也会用手做出各种形状投影在墙上,自娱自乐,简单,快乐。
慢慢长大,瓦房变成了两层小洋楼,昏黄的灯光变成了满屋的白色的灯光,敞亮了,各自紧闭着各自的门,看着电视,数着日子里的酸甜苦辣。
再遇到昏黄的灯光,是在最近,买了一台灯。每天下班后,走进房间,就需要打开这台灯,对面的楼太高,广州的楼间距太窄,如果没有灯光,那便只能睡觉了。
每天灯光下写作,学习口语,敲击着键盘,心里想着何时能够拥有一个布满阳光的房子,而不至于一天24小时都生活在日光灯与钨丝灯光下。
海子那句耳熟能详的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拥挤的钢筋水泥土的四方天地里,车水马龙,乌烟瘴气,抬头不见白云的城市里,如此意境更是大批人儿想要栖息的地方。
这是未来生活的意境?;钤谖蠢?,才知道当下该如何更好的行动。诗歌里吟唱的美好生活图景,甚至是世外桃源,其实都可以化为现实,当然前提是你能随时抽离这高楼林立的城市,陪自己的内心过一过。
昏黄的灯光,给日子蒙上了一层复古的味道。多少年前,爱迪生是怎样以一束昏黄的灯光扣响了世界的大门,走进每一个人的心中?他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困难,他又是如何有效解决,是什么促使他克服了惰性,在一次又一次失败的时候,重新燃起了希望?是信念,还是只有简单的初衷作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