兹游奇绝冠平生
——我的2018年叙事
李游说,建文,如果让你用一句诗来概括自己的2018年,你将会用哪句诗?涌入脑海的第一句诗是苏轼的“兹游奇绝冠平生”。
自从2010年辞掉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开始,我的生活就充满变数,进入折腾模式??佳?、进报社,写书,进康中,行政办公室兼职,筹建研究会,加入南明,供职运城国际学校,八年时间,几乎每年都会做出一个影响人生的重大决定。所有这些选择,在决定时备受煎熬,然而在现在看来,似乎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在八年的折腾中,最让家人朋友同事难以理解的就是今年七月份加入南明了,以致前同事断言:这人脑子一定有问题,难道在运城还有比康中更好的学校么?
我承认,在运城,确实没有比康中更好的学校了!这所学校的领导是我见过的最尊重老师的领导,这所学校的老师是我交往过的最自由、宽容、大气的老师,这所学校的学生是我教过的最自律、自主、阳光的学生,这所学校的园子是我生活过的最赏心悦目、从容自在的校园。像现在怀念大学一样,我终将会怀念这个叫做康杰园的地方。
我选择离开与学校好坏没有任何关系,甚至与现实利益没有任何关系,我只是看到了过另一种教育生活的可能,只是听从了内心的选择。因此,这次选择对自己而言,是最轻松的一次。草儿曾说,我们放着170平米的“豪宅”不住,一家三口却挤在这20平米的宿舍,居然也自得其乐!其实她的潜台词是,当繁华绚烂的物质世界成为生活背景的时候,生活为什么竟然会变得更加幸福?
这一年的生活,以七月为界,可以分为两段。两段生活的共同点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忙,忙,忙。而不同点,则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纯粹。前半段生活是芜杂中求纯粹,那纯粹属于凌晨四点半到六点的读书写作时光,属于上课四十五分钟的激情飞扬,属于晚三与学生聊天时的夜色苍茫,属于与张丽娟老师、柴海军老师、家云秀老师备课教研时的默契与会心,属于聆听梁元成会长畅聊语文和人生时的觉解与顿悟,属于运城语文人为磨课、听讲、聊书而欢聚一堂,属于与老魏的遇见,属于一切导向纯粹的机缘,剩下的则是鸡零狗碎,一地鸡毛。
这鸡零狗碎中,包括购买与装修了一套留待养老的房子,如果生活不发生改变,或许也会难逃宿命,渐渐步入养老模式;包括颈椎病突发,当凌晨四点半准时醒来却发现无法抬头,当没有草儿搀扶时便倒地起不来,当从医院回来躺在床上任时间流淌,忽然绝望地想,原来身体也有不受控制的时候!这样的绝望感已经很遥远了,眼睛天生弱视,而自闭又饥饿的灵魂却需要在书海中汲取营养,当读书读到两眼昏花,读到天昏地暗,而灵魂却无比兴奋,不肯停歇时,一种深深的绝望感便油然而生。后来开始写作,不过是想在眼睛疲惫之后借写作来拖垮兴奋的灵魂罢了。
从七月份开始,生活进入后半段,经历一种纯粹而忙碌的生活。如果从生命成长的角度来估量,从7月至今,这5个月的收获远远超过此前的十三年,这一点都不夸张。很多时候,生命的成长不能按长短来计算,也不能按做事情的多少来计算。
晨山十日在生命成长中的重要性,无论怎么估量都不过分。
从这一天开始,灵性复活。每天早晨醒来第一件事,便是阅读干老师的童诗,尤其那幽灵一般存在的鸭跖草,高贵的紫色逼退了身体中的污浊之气,诗意如莲花在淤泥中慢慢发芽,生长,开花。凝视着笼罩在薄雾中的远山,藏在绿树后的小屋,弥漫着水汽的池塘;听着鸟声从清脆到喧闹,渐渐夹杂着蝉声与蛙声;走在晨光熹微中,走在绿树浓荫中,走在百花竞放中,就像洗礼,就像基督教的受洗,就像佛教的剃度,就像蝜蝂甩去背上所有的重负,六根清净,一身轻松。
上午自读,找个安静的角落。先后阅读了《社会科学方法论》、《解释学与教育》、《诠释学》、《美国特级教师的历史课》等书。一本本,一章章,一段段,一字字,这真叫啃读,除了阅读下午干老师要导读的内容,还在网上查阅其他学者的解读,一会儿明白,一会儿又糊涂,句子读明白了,整段又不知所云,段落明白了,整章又无法统一起来。带着疑惑进入下午的共读,荀子说,学便莫乎近其身。随着干老师那根手指所指的方向,上午的疑惑瞬间云销烟散,豁然开朗,浑身通透。不过到了晚上开始写共读日记时,似乎又有许多滞涩不通之处。
晚饭后的沿江漫步也是极快乐的。让人心醉的夕阳在云山的配合下,演绎着种种神奇;一群人运用下午刚刚理解的概念,解释生活,妙趣横生,大家由陌生到熟悉,从隔阂到心意相通,忽然明白,所谓团队,就是用一套共同的语言筑造梦想的一群人,语言是存在的家园,共同的语言系统是凝聚团队的核心,而共读就是形成统一的语言系统的基础。我们为什么要读民族的经典,原因就在于此。
干老师说,研修结束,刚刚开启的智慧之门可能又会关上。这种悲观性的预见不无可能,但我相信,只要这群人不散,只要共读活动不停止,这扇大门就不会完全关闭,至少会保持微启的状态,随时等待开启。
回到运城国际,继续共读。跟着老魏读《故事的形成》、《德语诗学文选》;自组织阅读《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高手》、《大问题》、《西方哲学史》;听谌洪果老师的“法律与文学”讲座,跟着谌老师共读《尼各马可伦理学》,似乎对哲学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自读时便有一种畅快淋漓、灵魂战栗的感觉,听谌老师解读更有一种醍醐灌顶的豁亮感。为了扩大共读范围,和庆民决定把小范围的共读群“读书步步高”改成“深度语文共读群”,一天之内,便有一百多人加入,不过,能够坚持日更的还是那些人。新结识的萧萧芦苇,读书很快,坚持日更,总能提出很好的问题,大家在群里讨论,讨论不出结果的,就整理后提交给谌老师,谌老师现场回答。周五早晨与谌老师共进早餐聊共读感受也是极愉快的经历。
接着就是筹备12月份的研究会四周年年会和首届深度语文研讨会。本届研究会年会因为魏校长的支持和聂校长的加入而做得风生水起,尤其是小学分会秘书长李玲秀严密的组织和精彩的主持,使得本次活动的效果远远超出预期。小学分会成立了,研究会整个运作体系也基本健全了,下一步的运作需要投入更多精力,深感力不从心。
深度语文活动组织方面由谟祯负责,学术方面由老魏负责,我就是全程参与学习。撰写活动文案,组织上课老师教研、磨课,与专家沟通,确定和安排上课班级。因为全程参与,听老魏解读文本和讲课堂设计,收获最大,对深度语文的理解从一片空白到深度浸润,逐渐把握整体框架,经由思抵达诗的路径,从概念到实操,似乎都通透了很多。在康中,我、争红、晓丽算是锵锵三人行,争红的博学,晓丽的演绎,我的深思,三人或早或晚围绕操场慢跑聊天,甚为快意。在深度语文活动中,我们一块研讨《孔乙己》和《范进中举》,最后听老魏点拨,通过对比和反思,进益更大。
本学期担任初二的教研组长,这是自己这一年最感愧疚的一项工作。因为进入完全不同的系统,自己学习揣摩尚自顾不暇,带着大家教研更是捉襟见肘,看着大家焦灼的眼神,自己就更加煎熬。大课程《史记》的目的是致力于落地,让学生喜欢上文言,阅读无障碍,效果还行,但研究性学习几乎等于失败;教材的处理对自己来说是轻车熟路,但从传统模式转变过来也很不易;晨诵《人间词话》课程是有收获的,经过反复打磨,到家长开放日达到一次高峰体验,揣摩出六读框架,此后不再焦虑;最后是《论语》课程,以干老师的细读为基础,一个一个环节去做,每一个环节都要做整整一天,终于体会到学生眼睛发亮的快乐。在张瑶班上了三节,依然收到同样的效果,遗憾的是因为做得太慢,同伴们不能同步共享,只能各自摸索。
如果真能如干老师说的那样,团队内部形成群龙无首的局面,每人都能集中精力去开发课程,使用时为同伴们讲课程逻辑,教研时带着大家详细地过一遍,那样的话,无论教师,还是学生,成长的速度可能会更快。
2018年,最有成就的事情就是写作了。从自己而言,7月份之前写公众号,大概有十一二万字,与高考系统相关;7月份之后写简书,截至今天,大概十一多万字,多与读书、教研和课程相关。从学生角度讲,每周两篇固定习作,一学期每人都写到了三十多篇,时而插入与课程相关的8分钟快速写作,无论从兴趣还是写作能力大有大幅度提高。寒假时间整理出来,又是一本质量上乘的优秀作文集。
听老魏转述,王开东老师说,如果能有一个人把干老师的日常语言记录下来,那一定是一本可以传之后世的《论语》。我想,我写作的重要目标就是把干老师、魏老师那些精彩的珍珠串成项链,在南明系统,在语文界,在后世流传。
兹游奇绝冠平生,这就是我的2018年。
2019年,我的目标,悟透《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幸福,并尽情地演绎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