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戴蒙德
-1-
毕业几年,渐渐发现曾经的同学之间的差距渐渐显现,而且这种迹象越来越明显。不出十年,就会变成难以逾越的鸿沟。
为什么人与人之间会不同?
是因为家庭背景,个人机遇、抉择的缘故?
但很少有人愿意承认,别人之所以能成功最重要的原因,是个人思维和努力之间的差别。
有人说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所谓“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个人的努力在命运的车轮面前,不过是螳臂当车。
与其死命努力,却落个失败的结局,不如做个岁月静好的“佛系青年”。
也有人说人定胜天,“弱者信命,强者抗命”。
只要坚持不放弃,肯定可以摆脱厄运。所以他们总是充满信心,在哪儿跌倒,就在哪儿爬起来继续前进。
现在年轻人的生活压力巨大,大家明显感觉到自己的努力结果,在现实面前的杯水车薪。
第二种人不服输的精神,就显得更为珍贵。
-2-
大家发现,个人的努力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似乎不起多大作用了。所以,在人群中逐渐有“那么努力有什么用?最后不还是失败了”的论调。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选择正确的方向可以放大你的努力效果。很多人就会认为,没有选择到正确的方向,是不是就没必要再努力了?
关于这个问题,我在《终身成长》一书中,找到了答案:
决定你成长的第一步,不是你是否努力,而是你是否相信努力。
作者是卡罗尔·德韦克,她在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领域是公认的杰出学者。
在对成功的数十年研究之后她发现,我们获得的成功不是能力和天赋决定的,更受到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展现的思维模式的影响。
正如电影《1942》里张国立饰演的地主说“只要活着到陕西,给我十年,我还是地主”。
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最重要的不是他现在所拥有的外在物质,而是他内在的思维方式。
只有坚信自己能成功的人,才会坚持到最后,才会取得成功。
尽管是第一次看到本书,但是其中提到的观点就像是利箭一样正中红心。一边看,一边惊呼:原来是这么回事,怎么没有早点儿读到这本书!因为这些问题实在太常见了。
书中介绍了两种造成截然不同的人,所展现出的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和成长型。
(1)固定型:相信自己的才能使一成不变的。
我们从小就被训练成了这种思维模式,学生时代就只有一个目标:考高分,证明自己的优秀。扎根头脑中的思想,步入社会之后就变成了成功至上。
对于自己遭受的失败,进而否定整个人生。
(2)成长型:我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提高的。
承认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距,但更相信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个人经历来改变的。
即使是事情发展不顺利时也能拥有这种想要提升自己,并坚持不懈的激情,这就是拥有成长性思维的人身上的标志。
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在每一次节点会显示出巨大的推力,而且还让人觉得理所当然的就该那么去做。
遇到挫折时,固定型思维者心里想的是:
“这个世界跟我过不去。
果然我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p>
他们常常会把发生的事当作一个衡量自己能力和价值的直接标准。可能只是一次小测试没考好,都会产生彻底的失败感和无力感。
而成长型思维者想的都是:
“我会更加努力的做好事情。
这次失败也是一次学习的机会,下次做的更好?!?/p>
谁都会遇到糟心的事儿,但只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不会把错误都归咎到自己身上,给自己贴标签,失去信心。
即使多次失败,他们还是会积极地行动。
-3-
这里让我想到了以前看过的一篇文章,有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把一只跳蚤放进一个玻璃杯,跳蚤很轻易就能从玻璃杯中跳出来。经过测试,他发现跳蚤跳的高度竟达到了它身体的400倍左右。
接着,他再次把这只跳蚤放进玻璃杯里。不过,这次在杯子上加了一个盖子。
跳蚤直接撞上盖子后跌落下去,在多次碰壁之后,跳蚤开始变得聪明起来了。它开始根据盖子的高度,来调整自己跳的高度。
又过了几天,心理学家发现这只跳蚤再也没有撞到过盖子,而只是在盖子下面自由地跳动。
于是,他把盖子轻轻拿掉了,可是跳蚤还是在原来的那个高度继续蹦跳。之后的观察中发现,这只跳蚤还是在那个高度不停地跳着。
它已经无法跳出这个玻璃杯了。
心理学家认为,不是跳蚤的弹跳能力出问题了,而是它的心里面已经默认了这个杯子的高度是自己无法逾越的,便不敢再尝试。
-4-
这个现象在我们生活中十分的普遍,可能是一次面试失败、感情不顺,都会让人感到沮丧。
认为自己是一切问题的根源,事实证明自己确实不行,那就没必要再去努力了。
为什么你不再相信努力?
不相信努力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其一,在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眼中,天才是不需要努力的。
一味强调努力的因素,会削弱自己的能力分量。
其二,努力让人没办法再找借口了。
如果没有努力,人们大可以说“我本来可以成功的,只是我不想罢了”。而一旦你努力过了,就不能再搬出这一套了。
所以,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在每次的重要机会面前,通常把它看作是巨大的威胁,觉得这可能会暴露自己的不足,要是自己失败了就会被群嘲。
他们只愿意做一些简单的,容易出成绩的事情,这样有利于保持自己聪明的形象。
常常听到一些说这样的话,
“你家孩子聪明倒是聪明,就是玩心太重啦,要是认真学成绩肯定会提升一大截?!?/p>
“是啊,老师。有人监督的话,他写作业一会儿就写完了?!?/p>
年龄小可能是自觉性的问题,不过到了高年级就不再是简单的归结于贪玩儿了。
因为从小外界给他灌输的思想就是“我挺聪明的,只要好好学,成绩马上就提起来了。”
在这种自我麻痹下,人会越来越倾向于做那些上手快、马上见效的事情。
而对于需要投入大量时间,会多次失败才会有结果的事情,彻底失去信心,甚至碰都不敢碰一下。
固定型思维模式会限制人的成就,让人不屑于努力,还会看不起身边那些努力人。
抱着看笑话的心态,等着别人努力失败后说“早就说过了,努力也不会成功的”。
我们都应该学会改变自己的固定型思维模式,把“我做不到”变成“我要做到!”
太在意结果的人,也会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却忽视了更加重要的是,自己要相信自己。
就像《士兵突击》里,高成谈到许三多时说道:
“他每做一件小事儿的时候都像救命稻草一样抓着。有一天我一看,嚯!好家伙!他抱着的是已经让我仰望的参天大树了?!?/strong>
要像抓住救命稻草一般抓住每一次的机会,不管它有多小。
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也应该尽去全力去争取,不是为了别人的赞许,不是为了成绩,而是为了拼命努力的自己。
感谢阅读,我是戴蒙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