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我以前的篇章里曾经讲过诺木洪地名的由来。诺木洪~蒙古语是“温顺、美好地方的意思”,用在地名就是“水草丰美的好地方”,不管翻译的是否太唯美了点,但诺木洪确实是一处值得称颂的地方。它的可爱不仅仅有终年不化,像蛰伏的长龙一样皑皑的雪山,有奔腾不息人砌的百里长渠,还有那摩肩接踵大小不一的沙丘和无垠的郁郁葱葱的草原。据考证,诺木洪文化属于青铜器时代晚期,距今大约3000多年。在唐朝丝绸之路通西域时期,诺木洪做为西去西藏、印度、波斯国和途经格尔木翻越“当金山”,东去敦煌与河西走廊丝绸之路驼队汇合的主要驿站。那时诺木洪遗址的大城中便有先民在此居住。说是居住,纵观当时的生产能力低下是不可能有大的开发、大兴水利去和自然抗衡的,只不过是在自然的环境里逐水草放牧牛羊而已。而真正翻开诺木洪建设新篇章的是1955年新中国成立后第六个年头,热血的复转军人和各地的公安干警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号召屯戊守边,遵照命令押着一大批危害新中国政权和镇反中的“四类分子”从18个省市向青海省发配。人员之众、规模之大,仅是随调干警和他们的家属来青海省的也有近10万人之多。这绝对是共和国监狱史上一场前无古人后乏来者波澜壮阔的大迁徙洪流。而在这茫茫人流中也有我们的父辈们携妻带女分赴青海省各农场脚步声。他们为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稳定,消化不安定因素、千千万万个小家順应历史的潮流;舍小家为国家做出了无私的奉献。这不同于现在国家开发的动迁户,国家在安置点给你准备好了衣、食、住、行、购,水、电、暖、医、校配套设施。甚至连周边的环境都给你美化、硬化了你只需拎包入住即可,而我们的父辈则凭着“莫道前方绝人迹,开疆拓土任我行”的大无畏精神,硬是从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入手谱写着农场“一穷二白”的新篇章。回首那段历史,大的方面,青海省监狱局组织编撰了《激情似火的年代》《砥砺奋进,圆梦戈壁》回忆录。小的方面,目前散居在全国各地的各个农场人,特别是经历过那次大迁徙或在农场生活过的一代人,是他们也在利用‘美篇’‘简书’‘诗歌’‘散文’等不同的写作题材,笔耕不缀地讴歌哪块我们曾经生活过的土地。
? ? 因为昔日青海各农场的发展经历极其相似。建场之初,她贫瘠的乳汁虽不丰盈,但却无私地养育着我们、让我们把过往的点点滴滴浓缩成了对她眷恋的故乡情……
? ? 当时间进入公元1975年仲春。头枕昆仑、脚踏苍茫草原的诺木洪又一次苏醒了。
? ? 高原的春天虽然来的晚一些,但诺木洪的春天从不缺席,先是春风浩荡地将信息传递到了山间和草原,继尔在阵阵低空掠过的青雁和鸿雁们的吟唱中春天大踏步地如约而至了。节令再往下延伸,芨芨草绿了,骆驼草青了。冰封的海西洼河的涓涓细流挣脱了一身白色盔甲的束缚,身躯蜿蜒地向北草原跋涉着。天空青蓝的就像一片大海,几只山鹰宛如放飞的风筝在头顶上慢慢地滑翔,草原到处都是已经泛绿的红柳、白刺果枝条。在山涧戈壁石缝里,野花尽可能的漫延,有黄有白还有紫色花瓣的。4月农场防风林的枝条上,忽如一夜春风来,鼓鼓的包裹着腊质的小嫩芽,它们也挣脱束缚破壳而出,绽放出新生命的小绿叶,一年之计在于春,农场大田播种开始了。
? ? 诺木洪农场农科所,它是劳改农场组成的一个重要部份。顾名思义,它肩负着全农场近4万余亩的农林种植业的实验与培育。
? ? 历经农科所几茬人的不懈努力,他们以大地为纸、汗水为墨、铁锨镐头为笔、在农业科学的天地里,孜孜不倦地描绘着农场农、林、果、蔬的蓝图。
? ? ? ? 1,高产小麦亩产1000斤的捷报红
? ? 科学就是生力,要夺取高产,必须尊重科学。省、中央农科院驻场科技人员与本场农科人员组成“三结合”试验小组,通过不断实践,经省有关部门验收确认,终于最先在柴达木盆地创造出春小麦3.5亩试验田亩产1585斤的高产记录,继之,又创造了一公顷(15亩)春小麦亩产1918斤的记录。实践证明,只要充分利用柴达木平均日照长、水肥充足的条件,是可以高产的。有小麦专家金善宝、王树安、马缘生、黄佩民、曾道孝、余松烈、颜济、董留卿、陈集贤的见证收割脱粒。
? ? 小麦高产的科学实践充分展示了柴达木盆地绿洲农业发展的广阔前景。农场农艺师朱培茂同志,亲自栽培了高产试验田并培养出适合农场的小麦品种诺农1一2号,成绩突出,1975年曾代表青海省出席了全国小麦高产丰收技术座谈会,并撰写了论文《春小麦亩产1585斤栽培技术初步总结》被列为本次入选的优秀论文之一。
(此小段摘抄于原诺农党委书记高振武同志的回忆录)
? ? ? 2,科学试验硕果红
? ? 说起诺木洪四大队西水磨草原上的蘑菇,想必老诺农人都见过吃过或者是采挖过。那是一种生长在羊圈周围不可多得的菌类,用它做菜煲汤其味鲜美无比,采蘑菇可不是一般人能采得着的。
? ? 1973年7月高中毕业,我和同学杨光、王黎明、那景芳、谷建国、邵兰生曾约好一起去四大队先找李永合汇合,让他带上网兔子的网子到西水磨草原挖蘑菇加网野兔,结果承兴而去,败兴而归。100米的网子分4节用4辆自行车驮着,等把网子支好后大家便分头去沙柳棵敲树震兔带吆喝、然后收缩包围圈。我分工隐蔽在离网不远处持棒,只等网子一倒便上来击打野兔,谁知他们的吆喝声到网跟前了一只兔子也没有,再要转移地方,支网、收网又很费时费力,所以大家放弃了抓兔子,李永合领着我们寻找羊圈挖蘑菇,转悠了半天,结果我只挖到了一只约有4两重的圆蘑菇。其他同学收获也不一,有挖到一窝圆圆的,有挖到一种叫“鸡腿菇”的?!凹ν裙健笔悄⒐骄嘀械恼淦罚蛩さ男嗡萍Υ笸裙识妹?。吃时不能用刀切而是用手撕成筷子粗的长丝,配上肉丝或肉片炒之极佳。每当鸡腿菇端上饭桌,那浓郁扑鼻的鲜味老远便能闻到,若夹一筷子咀嚼于口中,顿觉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 ? 印象中原来农场鲜蘑菇一开始不要钱,只是在老乡和要好的朋友间赠送,到80年代初只卖0.3元一斤,蘑菇干也只卖6~7元左右。大约在2012年我们路经格尔木,那时,产自于诺木洪草原一斤蘑菇干已经卖到180元一斤了。蘑菇干用水发开后炖海鱼,虽然颜色发黑,但鱼鲜碰上菇鲜所激发出来的鲜味是更加极致的浓郁。就是发蘑菇的水也舍不得倒掉,滤掉杂质放上香菜、紫菜、鲜蚬肉再搅上鸡蛋就是一碗非常养眼且滋味又特醇厚的蛋花汤了。
? ? 据原农科所技术员李永生回忆,诺木洪农场有三宝“大蒜、蘑菇、枸杞枣”。
? ? 虽然计划经济不讲求市场需求,但是草原蘑菇是三宝之一,诺农人都爱吃。所以农科所以李永生技术员为主,向上级申请科研立项、上级部门拨了2万元的科研经费,专门成立了《诺木洪野生蘑菇人工驯化》和《杨树腐烂病发病规律及药剂防治》课题研究小组。他回忆说试种的是细长的“鸡腿菇”,是丁基初开着吉普车去四大队西草原采集的样本,并对适宜蘑菇生长原产地的环境气温、土壤、植被等作了较详尽的调查。土壤成份分析试验是刘卫红她们做的。李永生和王广民主要是负责菌种的一、二级剥离和营养基的培养。由于当时各种条件限制,试种“鸡腿菇”成功了,但形不成大批产量,最后,试种的“鸡腿菇”也都分给所里人食用了。
? ? 他还回忆说,当年的农科所还试种过其它菌类,所用的原料棉籽壳是他跟车去互助拉的。试种的蘑菇、银耳也都小面积取得了成功,发表的科研论文得到了《青海省农林科技》刊物的充分肯定。
? ? 3,荒漠戈壁试种蔬菜成功的开门红
? ? 蔬菜是人们一日三餐必须的营养品,人们通过蔬菜摄取人体需要的维生素。当年建场逾万人吃菜问题摆在了场领导面前,这个问题说大不大,只是一棵菜一把葱一只洋芋。也有人凭着一腔革命的热情认为,生活在当地的老蒙民长年不吃一棵青菜,靠着酥油、糌粑和奶茶不是一样生活的很好吗?但有一点是不可以忽略的,蒙民是世代居住在此的原居民,他们在饮食上已经适应了当地的生活习惯。而我们都是来自内地物产丰富的鱼米之乡,在饮食方面两个民族肯定有很大的差异。医学证明,人若长期吃不到蔬菜缺乏维生素就很容易患“夜盲症”。说小肯定也不小,俗话说“巧妇难为无菜之炊”,因为一日三餐它直接关系到劳改农场是否“关得下、稳得住”和上千干部工人家属饭桌上的大问题。若驱车上千公里去甘肃敦煌拉菜“杯水车薪”不光受季节影响,而且成本太高太不现实,况且场里当时也没有哪么多的生活车。在解决了“面袋子”(哪时大米每月每人配给2斤,不能称为米袋子)后,“菜篮子”配套工程便被列为农场“稳大局、促生产”的议事日程。这一时期,全农场各中、大队均在实践中摸索高原种植蔬菜的经验,农科所做为农场科研单位临危受命率先走在蔬菜试种的前列。那时人们为能早日吃上农场自产的蔬菜而群策群力?;啬诘靥角椎母刹俊⒐と?、家属、农工们收集菜籽是第一任务,返场时绝不会忘记带一包来自家乡的菜种。有些是根系生长的蔬菜,优良的韭菜品种“马莲韭”。该韭菜叶宽背白且又高产,就是农工们回家探亲时小心翼翼地将菜根包好背回农场的,是谁背的如今已无法考证,但有一点可以佐证农场原本是没有“马莲韭”藤蒿、山东大白菜之类的蔬菜的。是全体以场为家的干部、工人、农工们填补了蔬菜的空白,有家乡蔬菜的生长陪伴也圆了对乡情的无限思念。
? ? 在试验阶段,有的菜试种失败了,农科人员总结的经验,要想应对高原无霜期短、昼夜温差大的主要策略就是建造恒温的玻璃温室。场领导特事特办,在物资匮乏的上个世纪,农场驻西宁办事处受命联系建筑材料,汽车队奉命从637公里之外的西宁拉来的木材、玻璃。生产科优先供应农科所,使它相继建起了全场第一批蔬菜种植温室。与此同时,大田蔬菜的试验种植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集30余年之经验,(说的是农场早期)他们在干中学,学中干,为解决戈壁风沙大的问题,农田周围种上了防风林带。菜园里为给菜苗挡风提温,用沙柳枝芦苇杆筑起了一道道的防风园杖。为解决倒春寒,农科人员和农工们集思广义给菜苗保暖提温防冻伤,发明了底肥施有机粪(马牛羊粪可保暖)单株菜苗扣泥碗(用泥和麦草混合做成的碗状物)整畦晚间盖草帘的保温措施。每当太阳升起,寒气消退以后,农工们先将草帘子掀起,再一畦畦地将昨天傍晚扣菜苗的泥碗翻开,让菜苗沐浴着新一天阳光的照耀。
? ? 在农科人员和农工们十几年的栽培尝试下,从内地带来的菜种在高原戈壁滩上安家落户,如山东大白菜、大葱、上海的“牛腿棒”、油菜、西红柿、黄瓜、芹菜、天鹅蛋小萝卜、心里美、窝笋、茄子、菜瓜、菜花、滕蒿、香菜等。一大批细菜虽然行不成产量,不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但能在农场试栽成功了让人们看见了希望也是一件奇迹。证明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
? ? 诺木洪“三宝”中的第二宝是著名的大蒜,诺农培育的紫皮大蒜,有“两大一辣"之说即:蒜头大;蒜瓣大;味辛辣。俗话说“辣不过青皮萝卜紫皮的蒜”说的就是这个品种。大蒜是昔日农场人西上格尔木会老乡、东下西宁看同事、家庭外交活动必备的送礼佳品。当年一斤大蒜约0.3元,送给同事或老乡一尿素袋子大蒜(约20多斤)那是倍有面子的事情。
? ? 甘蓝菜在大田里成片地生长如同南方浑圆的小山包,单棵重17~8斤,结实的菜心卷的很紧密,上面能站住一个成年人踩而不蹋。
? ? 垅畦上的大白萝卜歪歪斜斜地伸长脖颈企盼着人们的采收。白萝卜最重可达20余斤,是农场家属们秋天盐花萝卜、晒西北风味辣萝卜干的上佳食材,食堂则用它做羊肉萝卜粉丝汤。吃羊肉萝卜汤多了,当时认为也没啥稀罕的。谁知30多年后宇航员落地出舱的第一顿饭便是萝卜羊肉汤,想想我们早在30多年前就在无知中享受了宇航员的待遇,这该是何等的幸福的事情!
? ? 窝笋、藤蒿、黄瓜、茄子、豆角、大葱、心里美萝卜、天鹅蛋(一种小圆萝卜)
? ? 由于高原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蔬菜光合作用充足,有的菜就特别有菜的独特味道,如香菜、雪里蕻、麻洋芋。现今集市、超市抹了人工激素的黄瓜、丝瓜为了卖相好,伪装成鲜嫩的顶花带刺,殊不知激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而农科所自然成熟顶花带刺的黄瓜、西葫芦是没有激素的,黄瓜也不是为了提高产量和别的什么瓜嫁接的,加上日照时间长特别有黄瓜、香菜本身自然的淳香味儿。
? ? 各种菜蔬大面积的栽培成功,缓解了农场人吃菜难的问题。
? ? 诺木洪秋天的田野里非常地安静,除了众多杨树不时婆娑娑抖落下几多的黄叶,在田埂或茂密的草丛间,没有秋虫的鸣叫,没有蚂蚱的蹦跳。有的是家属队或中队调拨蔬菜的吆喝声,格尔木蔬菜公司或冷湖石油局、总后勤部驻格兵站部、西格办等众多单位络绎不绝的拉菜车在菜田的轰鸣声,大田丰收了的蔬菜不光自食有余,丰富了家属们“我们也有两只手,绝不清闲吃闲饭”的收入,同时也丰富了周边各兄弟单位的餐桌。
? ? 4,试种成功皮薄汁甜沙田西瓜的瓜瓤红
? ? 沙田西瓜,是一种个小皮薄汁甜的小西瓜。因上世纪60年代中苏两国矛盾裂痕加深,为了表示“反修防修”的决心和民族的立场,农场人称它为“反修瓜”,意思是反对苏联修正主义对马列主义的肆意篡改和阉割,这是一种带有政治色彩而命名的小西瓜,每个重约2~3斤左右。
? ? 培育这种瓜苗,菜园试验组的农工们首先找一破脸盆,将去年留出颗粒饱满的西瓜籽撒上在温室中育苗。然后移苗至露天的大田,和摆弄其它菜苗一样,墩苗的初期全是人工掀草帘扣泥碗。等瓜苗爬蔓时在畦子里再铺上一层鹅卵石,每株瓜苗只留两粒瓜纽,余下的掐头打岔,保证每株上的两粒小瓜纽能茁壮成长。经过几个月的生长,到8月的下旬割麦子时“小反修"瓜成熟了。
? ? 这时,带工队长路过菜园,摘下防蚊帽放下蝇甩子有意地到菜园小屋里歇一会??床嗽白拥呐┕ぢ砩仙窳煲饣?,乘干部坐着的机会两只绑着红绳记着日期的“小反修瓜”,在“砰砰砰”的敲打声中被剖开。皮特薄、黑黑的小瓜籽镶嵌在红红的瓜瓤中,瓜汁滴落处马上结出黏黏的汁液。这取决于高原温差大,白天,西瓜上有太阳炽烤下有鹅卵石通风散热。干燥使多余的水份蒸发了,剩下的就是含糖极高的瓜瓤。屋外万里无云秋阳燥热,吸一口瓤红、汁多、沙蜜蜜甜的西瓜,在哪个时代也是不可多得的享受。没准这一茬西瓜下来的多,临走时看菜园子的农工还会给队长装2~3个西瓜带回去让家人尝一尝戈壁滩上的“反修瓜"。反正是试种期,沒有产量指标的考核。碰上了人人都可分得一块,它只是向世人证明了高原也有瓜瓤红。
? ? 5,能形成一定产量的大田柿子红
? ? 说起诺木洪的西红柿,它有两种不同的栽种方式,一是在温室生长的西红柿。二是大田栽培的西红柿。温室栽培的经过几十年的摸索已经掌握了成功的经验。而移植大田的则不同,它要克服昼夜温差能冻伤柿苗的风险。所以和其它蔬菜类的防风保温措施一样,在幼苗期间也要给予必要的?;ぁG锾?,田间西红柿地里,用沙柳枝支撑的柿子缀满枝头,猛得一瞧,透过黄黄的小花或许你瞧见的是累累叠叠青涩的柿子居多,可等你深入西红柿垅里,俯下身子拨开枝叶、架子底下赫然躲着许多红彤彤的西红柿,有的裂开了嘴,透过裂缝你可以看到沙沙的柿瓤,还有一些像小灯笼似的在叶蔓下面和你玩捉迷藏。
? 诺木洪的西红柿皮薄果型周正、色泽红润,由于受高原气候的调节,你若掰开一只西红柿,就会发现里面的柿瓤起沙,吸一口汁液酸甜适中,哪沙沙的西红柿嚼在嘴里是满满自然味的清香。
? ? 6,温室里的辣椒红。
? ? 在全国能吃辣椒的省份中西北人榜上有名的。哪时的农场不产辣椒,大多是到西宁买研磨好的辣子面,里面放点盐用热油一泼,一碗油泼辣子就做好了。
? ? 学青海人样子,馍馍一掰抹上辣子,吃时揪一块馍蘸蘸便是一顿饭。7~80年代的中后期,农科所得益于修建了第一批玻璃温室,里面培育了大田还无法生长的细菜其中就有辣椒。
? ? 当时农场的蔬菜已经能自足,但基本都是自产自销的老三样,洋芋、甘蓝、白萝卜外运来的很少。只是在秋季才能偶尔吃到敦煌的一些细菜。农科所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到80年代哪时已经具备5~6个温室了。里面种满了当年十分抢眼的细菜。那时的农科所领导可谓受人尊敬,每到场部科室办事,各科室的办事人员都是一律的笑脸招呼声。当时还没提倡微笑礼貌服务,可我在不自觉中做到了。目的是为了能让所领导批个拿细菜的条子。倘若领导今天高兴或你俩是老乡关系还可以,他会从中山装的上衣口袋里抽出钢笔说“找张纸来”,这时你会满心高兴、因为批的细菜有门了。等拿来白纸领导会一折,撕下其中一半写上品种及数量,然后告诉你去找某某某拿菜,你收好纸条净等方便的时候去拿菜这事就妥了。若你张口让领导批个条子,领导说“这几天温室倒茬某某菜刚种上,等过段时间再看看吧”。这句话也许是真的,也可能是没戏的搪塞你,此时你就应该知趣了,还得笑着说没关系。
? ? 手中有了批条便信心满满,骑一辆英国产的“三枪牌”自行车,这是一辆建场就有的自行车,除了商标和车架子是真的,那那都换上了国产零件。走到温室、大门是锁着的你的叫门,经过新旧社会几十年的世故熏陶,农工也是老于世故,县官不如现管,他的作用你也不能小觑。记得当年农科所的温室和外面的菜田有一道围墙包围,温室区独立成院。等你直呼其名看温室的农工才姗姗来到门前,你递上条子他看了才会开门让你进去。若是你不知姓甚名谁的在门外面干叫,对不起!喊破嗓子也无人喝彩,那么,吃一次闭门羹的可能性就很大了。
? ? 掀开门帘,虽然温室里支起了天窗但仍是热浪扑面,一股混杂着西红柿蒿子味道和黄瓜的青鲜涌满鼻腔。半温室辣椒红彤彤地垂挂枝头,半温室黄瓜青翠顶花带刺,温室的周边见缝插针的还种有青绿的芹菜和油菜。漫步温室碧绿的青菜间,我仿佛想象到了晚饭桌子上有菜吃的画面。现在说起来孩子们认为是笑谈,而当年为吃一斤细菜那是得非常认真对待的一件事。此时,任凭在前面带路的农工说了些什么,我只是有一句没一句的听着。辣椒粗细不一的给摘了一些,现在才知道粗的是一种名叫“猪大肠”的辣子,细的应该是线椒吧。等他知道我在劳资科上班,问了一些迁返政策后额外高看了我,给我缀了几个西红柿和一小把芹菜。又领我来到一株辣椒树前介绍说“这是一株辣椒王,它已经长成树了。其它辣椒只活一季每年都得重新栽,唯有它至今已经有6岁了,是一株可以越冬生长多年的辣椒树王了。
? ? 看着它像火炬一样,一树蓬勃朝天长的小辣椒,知识匮乏的我当时真不知道这是什么辣椒,据现在回忆我见到的很可能是一株“朝天椒”。至今,30多年过去了,它那一树火红的身影还牢牢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不知在农科所工作,常去温室的人对这株辣椒树是否有印象?
? ? 7,戈壁滩上的苹果红。
? ? 当年诺木洪农场成方联片能够得上苹果产区的有三个。诺木洪农科所、配水站和诺木洪林业站。由于林业站是属于都兰县林业局下派单位,业务、人员均不属农场调配可以忽略不计,但林业站的苹果和诺木洪农场其它两个单位齐名,在青藏线沿途中的戈壁绿洲闻名遐迩。这三个单位都有几十亩的苹果园。每年春天,只要林业站果园内和农场侦??圃豪锏男邮鞴某隽饲由凵幕ɡ?,万物便复苏了,一花知春,我们从中便嗅到诺木洪的春天来了。
? ? 那时培育果树从幼树到产苹果的盛果期,每逢冬春两季必定要走三步曲。冬季首先捆绑枝条然后用土块埋上越冬。春季,阳光明媚热量上升便扒开土块给枝条松绑带剪枝。而今,30多年过去了,青海的自然环境气候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曾记得60年代有一部电影叫《昆仑山上一棵草》。影片大概描写了一个人在世界屋脊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忘我工作的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昆仑山上确实不长草。近几年国家提倡退耕还草计划、飞机撒播草籽,只要顺青藏公路前行,你就会发现在靠近戈壁滩的崇山峻岭中绿色盎然,气候改善了。据在都兰的同学说“现在的苹果树再也不用掩埋了,它可以自然越冬。只是到了春天把枝条修剪一下,苹果照样硕果累累的满树红。
? ? 诺木洪的8月,这是一个麦浪翻滚瓜果飘香的季节。虽然只有屈指可数几种能叫上名子的瓜,如西葫芦、西瓜、南瓜、黄瓜。果、也仅仅认识苹果、枸杞果和一种梨。
? 梨,印象中农科所果园里只有几棵,产量肯定不多,只是梨子是什么滋味却从没有机会尝过。
? 等80年代后期调回山东方知,这是一种熟透了很软糯的软梨,因其长得形似葫芦,故胶东土语叫它“葫芦梨”。这种梨子、皮微黄有浓浓的芳香的味儿,其软的程度连没牙的阿奶也能咬得动,一咬流汁水的软梨。
? ? 苹果红了的时候,也是农场姑娘们‘秀’采摘的时刻,虽然当年没有“秀”什么之说。但朝鲜影片《摘苹果的时候》在中国上映,其中的歌曲、电影台词已经非常深入青年男女的人心。唯美的电影画面,扎着彩色很别致头巾漂亮的“社劳青”女社员边摘苹果边歌唱的情景,深深地印在农场爱美姑娘们的脑海里。如今,农科所也有了如此美丽的果园,也有红艳果实飘香可以“秀”一下的舞台。即使80年代没有艳丽的衣裙摆拍,但素有“农场姑娘,上海包装”漂亮的姑娘们,她们也会追随着时代的潮流,极尽所能的穿出当年最时尚的衣衫边工作边“秀”一把。
? ? 农场的女孩子们虽然不是古代“倾国倾城、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所衡量的美女??墒贝煌?,审美标准不同的农场也不乏“人见人爱、车见车爆胎”颜值的被奉其为“场花”美女的。现在想想当年能呼出其名,对号入座的也不在少数。只是在哪个大时代的背景和物资条件下,天性爱美的她们没有最基本的化妆品、饰品和张扬个性可体的服装而已。当时的政治口号“不爱红妆爱武装”决定了她们小家碧玉式的妆束。终年几身“大众服装”禁锢了她们的天生丽质。一旦有发挥展现的机会,相机将她们婀娜的倩影、自然流露出灿烂的笑容、瞬间定格于1986年9月诺木洪农场苹果熟了的时候。农科所果园里的每一株果树、每一只姑娘们采摘过的苹果都见证了她们兰心蕙质的美丽和永恒的微笑。
? ? ? 8,红彤彤枸杞铺天盖地的红。
? ? 诺木洪的枸杞在以粮为纲、纲举目张的计划经济年代,农场成规模的枸杞林只有农科所西边和五大队(加工厂)公路西侧的约几百亩枸杞园。印象中农场其它中、大队的种植面积都不是很大,因为那时枸杞还不是主要的经济作物,农场是以粮为纲的。
? ? 记得上世纪80年代,农场小麦获得了空前的大丰收,余粮堆积如山。大量的库存迫使场领导招贤纳士,出通告急招粮食销售人员。至于有没有人揭榜最终粮食怎么消化的我不得而知,通过这件事也足以说明农场是以粮为主的。改革开放多元化的生产模式让人们重新认识了自我转变致富的思路,如今历经一个甲子的诺木洪国营农场已经走完了国家赋予它劳改农场的历史使命,准确地说交归地方退耕还林的农场性质变了。农场移民改粮田而种植经济作物枸杞子,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因为它是如今诺木洪的经济支柱产业。
? ? 当年走进农科所西边的枸杞园,映于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红色,那一串串成熟的枸杞,串串如红宝石似的镶满枝头,煞是惹人喜爱。诺木洪的枸杞因气候、土壤、水质和日照时间长、树叶及果实光合作用充足、昼夜温差12度,故枸杞果粒大、肉厚、籽粒少、色红润,富含人体必需的维生素和甜菜碱,具有促进免疫、抗衰老、抗肿瘤、保肝、有解热止咳之效用。用枸杞煲汤、炖肉、泡水喝有养颜美容之功效而被现在人们广泛认识和接受。诺木洪枸杞曾获外经贸部产品质量证书及农业部银奖、金奖,被列为绿色食品之一。
? ? 每当采摘枸杞子的季节,来自于全国各地的采摘女工们便汇集于诺木洪广袤的田野上。微风中枸杞摇曳着碧绿的枝枝条条,枝条上已经成熟了串串杞果张开笑颜,像似迎接采摘工一样。
? ? 万亩绿涛红浪的枸杞林里,采杞女工们仿佛是大海中随波逐浪的鸥鸟,等满载杞果回到田埂时,她们染红大地的是那晚霞般的枸杞红。
? ? 9,为改善办公环境,农科所院里的草花儿红。
? ? 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遍了祖国大江南北。人们对生活的品质和物质文化要求也有了更高的追求。国家已成立“爱卫会”组织,专抓“五讲四美三热爱”,其中就有环境美。
? ? 种花、种草、养鱼、喂鸟不再作为玩物丧志,不务正业的小资情调来批判。场部也要求各单位实行门前三包、记得大约是1985年的夏季吧,场部各科室停止办公。干警们用铁锹、镐头连续几天清理办公区、家属区周边的生活垃圾山,再用自卸式翻斗车找地方掩埋。家属区两侧在每年的“植树节”的季节也种上了杨树苗。
? ? 美化办公场所也是农场每个单位必须要做到的硬性指标。在秘书科统一的布置下,场部办公园区以及供应站附近的大转盘,种植了争奇斗艳适合高原生长的的草本花儿。
? ? 那时没有如今各种造型的花盆,但这也难不住有创意的青年人,办公室的窗台上,爱美的女孩子们找来废弃的电瓶盒或其它容器。
? ? 种上了一种名叫“臭瓣菊”“冬青”“一串红”的花儿美化环境,使呆板的办公室里也有了红花绿叶小植物的点缀。
? ? 10,农科人红红脸庞的高原红。
? ? 农科所。为农场的小麦增产、植保、科研、蔬菜种植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探索,他们是真正的把太阳的色彩转化成了看的见、摸的着劳动成果的创造者。
? ? 他们平凡而伟大的拓荒精神是农场几代人的缩影,他们被高原紫外线辐射过的红脸庞,镌刻着农场人坚轫不拔的性格。他们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赤胆忠心铸就了伟大时代的楷模和丰碑。
? ? 茫茫戈壁大漠,悠悠屯垦岁月。欣欣向荣的农场人在诺木洪这片苍凉的土地上,用血与汗创造出了海市蜃楼般的奇迹。伴随着岁月的远逝,共和国的监狱史上将永远铭记着诺木洪农场拓荒者们这个伟大的英雄群体,是他们将太阳的色彩融化成了农场“农、林、牧、副、果、蔬”的高原红,他们的拓荒精神将彪炳史册,永垂不朽!
? 下一篇诺农医院《就诊需步行,医院没有120》
? ? ? ? ? ? ? ? ? ? 文章指导:? ? ? 微笑。
? ? ? ? ? ? ? ? ? ? 文字校对:? ? ? 沙枣。
? ? ? ? ? ? ? ? ? ? ? ? ? ? ? ? ? 2018年8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