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对自己有些许不满意,我一直在想我为啥那么容易"兴奋",这个兴奋的背后机制是什么?——渴望看见?表现的良好状态让谁看见?为何要被看见?被看见之后会得到什么?——讨好?为何要讨好?讨好以后会发生什么?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将人的安全需求放在了第一位,最近链接了母婴关系,这一系列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幼小的身躯为了更好的活着,我们会变换着自己的应对方式来适应家庭环境,对,只是家庭环境,在我们很小很小的时候,家庭就是我们的全部,爸爸妈妈就是我们的天地,我们生存的起点就在这里,为了爸爸妈妈满意,我选择了讨好,为了妈妈心情好,我义不容辞担当起了取悦的角色,我无形中进入了妈妈的世界,成功克隆了一个不是我主体意识的客体观。
在我的记忆中妈妈很脆弱,一不顺心就会不说话,就会哭,为了不刺激到妈妈的情绪我总是开心的快乐的,强大的,总会神经兮兮的人来疯式的制造点什么,我的目的很明确,我们一起来开心。
记得,妈妈生气时,要打我,我从来不会跑,我就跪在妈妈跟前,任妈妈的手拍打我的背部,我觉得打我吧,我一定是该打的,只要你不生气,我无所谓。
童年无小事,在父母眼里孩子的懂事,很可能是成年后的灾难,就像现在如果如果有人要对我动手,我一样不会还手,我的意识很清晰的会告诉我:你该,一定是你错了。
这就是一种卑微,骨子的卑微。
我觉得我自己拥有的都是不好的,别人的一定是好的,这个意识不确定是什么时候有的,但确那么真实,这样的信念在我的潜意识深处潜移默化的影响了我很多年,直到最近一点一滴的克服。
在韦志中网校3年了,我变了很多,成长了很多,有时候被"逼着"做事情,踩在自己不情愿之后的喜悦成长,那种离开舒适区站在荆棘从中成长感觉总是很难忘,那种莫名的喜极而泣,发自内心的通透很难忘。
但我总不能告诉别人他是最好的,之前对我是最好的。
老辈人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凝聚了多少智慧,一个孩子即使已经成人但他依然用着自己3岁前的定向"权宜之计"来生活,听起来是不是很不可思议,但这就是真实的我们。
孔子的美好规划——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但真正在对应年龄段的"成熟度"又似乎不相匹配。
应该对自己说一句"亲爱的,不论曾经你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成长,不论曾经你是穷养还是富养,也不伦曾经你为了生存种下了什么样的人生信条,在觉知的今天,请相信我,我会护你周全温柔以待[玫瑰]"
曾经的卑微,诀别
今日的自信,迎接
放过自己,让自己像孙悟空一样从太上老君的炼丹炉走出来,历练出来[拳头]
让自己从自己的心笼里出来,过真正成人意义上的成人生活[拳头][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