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随手拿起林清玄的一本散文集翻到一篇《幽冥钟》的散文,读着读着,不禁汗涔涔而心颤颤了。文章里讲,林清玄有一次在一座寺庙与法师说法,黄昏时候,寺庙的钟声响起来。林清玄不禁疑惑,不是晨钟暮鼓吗?怎么这个时候会敲钟呢?法师告诉他,这是“幽冥钟”,是为“在地狱里是永夜的,众生不能见光,尤其是许多出家人和知识分子”而敲的。读到这里,我的心里便一震,虽然我不是虔诚的佛教徒,但是,这样的说法,我还是第一次见到,我继续往后读,当我看到法师给林清玄讲的一个公案的时候,就更胆战而心惊了。公案讲了一个“一字之差”的故事:
百丈禅师与老狐
唐朝洪州百丈山大智禅师怀海,人称百丈禅师,他是唐代的大和尚,创始了中国禅门的规矩,称为“百丈清规”,是中国的高僧之一。
这位百丈禅师善于讲经说法,他所居的百丈山虽山峻极五千尺,但禅客无远不至,为了听百丈一席法,堂室每天爆满。
百丈禅师升座说法的时候,常常有一位老人也随众听法,法会一散,这老人也就随众散去了。
有一天,老人听完法后却不离去,站在当地似有疑惑,百丈问说:“站在前面的是谁?”
“我是一只狐狸,”老人说,“过去迦叶佛驻世的时候,我曾经住在这个山里修道,和你一样讲经说法,有一位修行的人来向我问法,他问我:‘大修行的人还会落到因果里面去吗?’我回答说:‘不落因果?!蛭鸫砹苏饩浠?,我死后便堕入畜生道,做了五百世的野狐狸,现在我做野狐狸的时间已经到了,能否请和尚开示,回答我这个问题:‘大修行的人还会落到因果里面去吗?’让我脱下这身野狐的身体?!?/p>
百丈说:“不昧因果?!?/p>
老人当下大悟,称谢而去。
第二天,百丈率徒弟在后山找到一具野狐狸的尸体,死状安详,身体柔软,知道它是昨日问法的狐狸,他对门人说:“真吾徒也!”
说到这里,法师闭目沉思,再睁开眼睛时目光清亮,他说:“光是一字之差,就堕入恶趣,做了五百世狐狸,我们在传播智慧时岂可不慎!”
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不禁回想起我站在讲台上的点滴时刻。我在给学生讲授知识的时候,有没有犯过“一字之差”的错误呢?肯定是有的吧。特别是在新授课的时候,如果我讲错一个知识点,将给学生带来多少学习理解的困扰呢?
当我打开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到《10、第一次学习新教材》的第一段“学生学业落后、成绩不及格的根源之一,就是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没有学好。”的时候,就更加明确了,我们在讲授知识的时候一定要严谨,谨慎,不可因为我们一时的疏忽,而造成学生第一印象的错误,导致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产生负面干扰,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苏霍姆林斯基对新授知识的课堂提出了具体而重要的建议:“你要尽量设法做到,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你就能看出每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极其重要的是要看出“学习困难的”学生的独立工作如何,因为这些学生思考和领悟比较缓慢,为了使他们理解教材的实质,必须给以较多的事实和较长的时间(有时候,提供他们思考的事实也要跟给一般学生的事实有所不同)?!币簿褪撬担颐侵督彩谟Ω么友白罾训难龇?,在充分考虑理解学生学习基础上把学习的过程变成“我和你”的过程,让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得到教师的充分“照顾”。所以他进一步提出了“应当走到这些学生的每一个人跟前去,看看每一个人遇到什么困难,给每一个人提出专门为他准备好的作业题。有时候在课堂上就能看出,有必要给某一个学生布置一点家庭作业,那么有经验的教师通常就当堂布置给他。学习较差的学生的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首先取决于他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即当堂能否正常地、有系统地工作;千万不要让他光是听别的学生的流利的回答,把黑板上的东西照抄下来。一定要设法让他独立思考,促使他(要做得耐心、机智)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取得哪怕一点点进步也好。”的建议。
最后他向我们广大教师提出建议:“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不要让任何一个学生对事实、现象、规律性做出肤浅的理解,不要使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就在语法规则上犯错误……”
我想,如果想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需要我们有严谨治学的态度和丰厚的知识储备,只有我们在第一次讲授的时候,没有发生任何错误,学生才有可能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的时候不犯错误呀!
我们,任重而道远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