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系列停了三个月,重新回归。
今天的我挺焦虑的!
看朋友圈、公号文章、微博,当训练营教练给学员改作业,不停亮起的微信消息,太多搁置待完成的任务,……一边陷入扑面而来的信息,大脑不停旋转消化,一边是那些未完成任务如石块一样压着我,时间一点点向前跑。
选择的焦虑,想看的好书太多,想做成的事情太多,想达成的目标太多……每天都花费很多时间在想这些问题,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效率的焦虑,别人似乎都在朝着更好的自己前进,我也有进步,但总嫌太慢,每天能做得事太少,清单日程一再顺延。
自我的焦虑,我想成为什么样的自己,我真的能做到吗?
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消除焦虑最好的方式就是着手消灭那些大任务,比如你的待办清单中排在前列,却一再搁置反复出现的。
上一讲,我们讲了逻辑思维的两种基础方式:归纳和演绎。这一讲回归到具体写作框架,提供几种常见的写作结构:what-why-how、(总)分总、并列、递进。
一篇文章可以选择以上一种结构扩充打磨,也可以选择两种以上的结构打组合拳。
1、两种搭建结构的思考方式
有了选题/观点之后,首先列大纲结构。具体两种搭建结构的思考方式:
自上而下:当我们有明确主题时,根据从上往下的思路,去找素材,找细节支撑你的观点
自下而上:当我们没有明确的分论点时,广泛搜集素材,层层向上归纳,梳理确定文章的核心立意,从小论点到主观点
具体搜集素材之后,一一罗列,梳理出来,根据已知信息的共同属性推出小结论。
写作课02逻辑思维,那一讲提到了一个好用的工具——逻辑树:明确主题、穷尽方向、层层分解。
我们在搜集素材的阶段,能越细致越好,这样方便我们发现更多共同点,提炼出最重要的小观点。
这种方式是逻辑树的倒推使用,从最小的分支开始,逐渐向上形成大的枝干,最终形成主干。
2、常见写作结构
①(总)分总+并列+递进
总分总的结构比较好理解,初高中写作文时语文老师就教过我们。
论点
分论点1+论证+论据
分论点2+论证+论据
分论点3+论证+论据
……(不要太多,重要的事情说三点)
最后再次阐明论点,升华主题立意
以我的一篇亲子文章《写在第二学年开学之际》为例,来融和几种逻辑结构,文章的思路如下:
每个论点下的分论点是并列关系,三个大论点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从新学年的变化到新学年的意义,再上升到母子关系,进行时空对比。
②?what-why-how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以恶魔奶爸的这篇《鸡汤不过是成功者的马后炮》为例,进行分析:
整理了这篇文章的逻辑思路:
首先what,通过一个热点事件引出自己的观点:从果推因的人生道理是马后炮,非常愚蠢的思维方式
接下来why,用生动的例子说明了这种思维为什么是不正确的,危害是什么
最后how,给出了摆脱这种思维的方法,一二三四并列结构,有观点有案例
③ 高阶版万能写作模板
可以作为what-why-how的具体应用版
变形1:论点-正例-反例-总结
变形2:
1、场景,引出痛点话题? ?
2、提出一个新鲜观点? ?
3、正面论证 小标题+案例? ?
4、反面论证 小标题+案例? ?
5、总结这个观点的价值、意义
6、给出具体执行建议,呼吁大家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