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美国幼教专家丽莲·凯兹说:儿童的学习品质不太可能是从直接的教导中获得的,更多是通过模仿学习身边的人而逐渐形成的。的确如此。
你要相信孩子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他们会相互模仿,相互学习,相互竞争,相处中,有欢笑有泪水,有喜悦有不快,却也在共同进步!
你要相信,孩子的童年成长,最需要的除了父母的陪伴,就是有一群可爱的小伙伴!
你要相信一个孩子总会在某一方面成为另一个孩子的老师。尽管谁也没有意识到谁教了谁,谁从谁那里学了什么。想想你的童年,是否也有那么几个难忘的哥哥姐姐呢?也可能是比你优秀的弟弟妹妹(说不定就是你现在的闺蜜或哥们儿——你也可以叫死党)
你要相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儿童之间!
你要相信孩子的成长需要同伴,这是真理,就如同成人的世界需要朋友,需要与个人打交道!
你要相信,大的孩子对小的孩子的影响是深刻的。许多我们成人这里教不了或者不容易教的,在孩子这里可以很好地实现。所以陶行知先生真不愧是教育家。他相信儿童,尊重儿童,创建了“小先生制”:让大孩子教小孩子,让先学教后学,让能力强的教能力弱的,让先开悟的教后知觉的…甚至老师向孩子学习!
二、案例呈现
(一)自然观察案例
一个三岁小姑娘从五岁的姐姐(非亲姐妹)那里学会的画白云、画小妹妹和她的裙子、高跟鞋、画彩虹、画花朵……真的,在一次一起的绘画中就学会了这么多。这就是孩子之间相互模仿学习的力量;一个大姐姐带着小妹妹画画、做手工、唱歌,还会想着一起去玩,大孩子带着小孩去附近玩——草地、坡地、邻居家、小学、市场等都可成为她们玩耍的地方。这就是模仿学习的力量。
(二)实验案例
笔者曾经在幼儿园做个一个有趣的实验:请一个中班的孩子画一张主题画《我眼中的幼儿园》,得到了七组儿童画。这七组儿童画是笔者事后根据画面内容相似性来进行归类的。我由此推断哪些孩子是同一组的,笔者从这个班的一个孩子口中证实了我的推断——这个孩子当时非常惊讶地问笔者怎么会知道的。笔者和她说:我是从孩子的模仿学习结果推断出来的,她恍然大悟,惊奇不已。下面分享四组当时的研究照片(仅展示部分照片)。从中可以看出,每组画中,儿童在构图、布局、物象、内容、比例等方面惊人的相似性??杉?,模仿学习作为孩子极其重要的学习方式是确定无疑的。
三、基于儿童模仿学习的幼儿园班级管理
幼儿园的班级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教学管理、生活管理和游戏管理。我们从以上三个方面探讨怎样运用儿童的模仿学习来加强有效的班级管理。
(一)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中如何利用好儿童模仿学习的特点?
1.培养教学中的“领头羊”
发现孩子中的“孩子王”。所谓孩子王,就是能力较强、积极主动、活泼大方,看起来聪明能干,有大姐姐大哥哥风范的这类孩子。幼儿园每个班级中都不乏这类孩子。正如庞丽娟教授根据幼儿园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状况,把儿童分为受欢迎型、被排斥型、被忽视型和一般型。其中受欢迎型的孩子,大约占群体的20%。这类孩子就是“孩子王”。正因为他们是属于受欢迎型,因此能够在班级中发挥积极的模范带头作用。他们的言行举止经常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因此,会引起其他孩子的模仿和学习。有经验的幼儿园老师在维持孩子的秩序和期望孩子表现出某种良好的行为时,经常会说“我喜欢XXX(某个孩子的名字)”,这就是在利用榜样的示范作用。观察和实践证明,这样的方法屡试不爽!因此,作为班级管理者,必须充分利用好孩子喜欢模仿学习的特点,利用好孩子的榜样示范作用。
2.指导教学中的“分组学习”
(1)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
在班级组织活动活动中,经常会运用小组合作或分组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分组的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同质分组,二是异质分组。同质分组就是有意识地把那些年龄相仿、兴趣相投、能力相当、气质相似、性格相同的一类孩子分为同一组,或者依据年龄、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的相似性进行分组的分组方法。反之,异质分组就是有意识地把那些年龄、兴趣、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都有一定差异性的孩子分为一组的分组方法。
(2)随机分组与合作分组
依据分组学习的目标和任务的不同,可以把分组学习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随机分组学习。这种分组是单纯的分小组学习,只是形式上的分组,并无实质上的分组意义。例如幼儿园班级管理中,将儿童分为“海星组”、“海马组”、“海草组”、“海豹组”、“海狮组”、“海贝组”等等。这种分组方法只是单纯地将儿童随机分为几组,并不是指向某种明确的学习目的或学习任务,或只是为了其他一些活动的便利,例如儿童上厕所按组别先后;吃饭时以小组为单位先后上来排队取饭等等。在这种分组下,儿童在组内通?;故嵌雷匝埃ú豢杀苊獾卮嬖谧苑⒌哪7卵靶形?,但这不是分组的目的)。这种分组,通常不考虑同质还是异质,而是随机分组,也并不考虑是否能够激发儿童的模仿学习行为。
第二种是合作分组学习。这种分组学习有明确而共同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即儿童的学习行为共同指向某一个方向,例如合作完成一次“晚餐烹饪”、合作完成一幅画、合作完成一个手工作品、合作搭建一座积木城堡等等。儿童个体的行为是集体行为中的一部分,并且服务于集体行为。任何一个儿童个体仅仅承担整个合作学习的一部分任务。每一个个体在小组中都有其地位和价值。理论上讲,每一个个体都具有不可替代性和缺一不可性。因此,合作分组学习需要异质分组——每一个儿童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能力,每一个儿童都能从对方的身上学习别人的优势能力。一个学习任务的完成,儿童不仅展示和强化了自身优势能力,而且通过模仿学习,提高了自身的弱势能力——从不会到会,从一般会到特别会的过程。
(3)如何选择分组方法
什么时候适合同质分组,什么时候适合异质分组?这就要考虑在分组学习中,需要多大程度上激发儿童的模仿学习机制了。很明显,异质分组更容易激发孩子的模仿学习。因为模仿学习的一个基本规则就是:学习“人有我无”、“人优我拙”的东西,而不是学习“人有我有”、“人有我优”的东西。因此,要从分组学习的任务和目标上去考虑采用哪一种分组方式,而并不是任何的分组都采用异质分组——如果我们不希望孩子们之间会相互模仿,那么异质分组就不是好的选择。
强调集体的力量,强调共性、统一的活动,不需要激发儿童模仿学习的分组,宜采用同质分组法,如拔河比赛,需要的是听指挥的、有力量的男孩或女孩。
强调个性的力量,强调探索、发现的活动,需要发挥每个儿童的能力、合作实现某一或某几个目标的活动,宜采用异质分组法,如“探索物体的浮与沉”活动,需要有不同的儿童准备物体、设计表格、实验、做记录、组织讨论、作汇报等。这样每一个儿童都能从对方身上学习到长处。
此外,还有一些学习活动,我们是要有意避免分组,有意避免模仿学习的发生的。例如创意设计活动,我们希望每个孩子都能表现自己的创意设计,而不是模仿他人的创意和设计。这种情况下,我们要突出独立学习而不是分组学习。再如前文《我眼中的幼儿园》绘画活动,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能够画出真正的属于自己眼中的幼儿园的样子,那么就应该避免分组学习中的相互模仿学习——相互模仿成为了相互干扰。
(二)生活管理
幼儿园的生活管理,体现在一日活动常规之中。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常规包括:入园、早操、早餐、教学活动、如厕、喝水、洗手、吃点心、吃午饭、午睡、阅读、散步、穿衣服鞋袜、吃晚饭、离园等等日?;疃?。幼儿园生活管理,就是在这样的一日常规活动中,进行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幼儿园作息时间表上展现的,从入园到离园的一日活动安排,不仅仅是在完成一个个重复性仪式而已。每天的晨检、早操,定时的喝水、如厕、午睡、起床等活动,让儿童养成了钟表一样准时的习惯。如果某一个环节遗漏了,如户外活动后没有安排喝水,儿童会有一种“仪式的缺憾”,觉得少做了什么,有些孩子甚至会向老师报告。
所以生活管理是一种仪式管理、常规管理。管理本身不是目的,孩子的养成教育、规范教育才是目的。那么,生活管理中如何运用儿童的模仿学习特点呢?一句话就是要培养幼儿园生活中的“小老师”。
1.树立榜样
树立榜样是幼儿园教师的智慧体现。例如根据幼儿的优势能力给予幼儿“星级称号”:勤劳之星、助人之星、速度之星、力量之星;探索能手、故事能手、篮球能手……这就是通过树立榜样,激发儿童模仿学习机制的行为。
2.建立制度
我们不提倡在幼儿园中建立单纯为了评比优劣,而把幼儿分为三六九等的制度,如某幼儿园给吃饭快、吃得多的孩子“红星”,而吃饭慢、吃得少的孩子不但得不到红星,还将面临失去已有“红星”的危险。这种不考察性别、年龄、身体条件等差异性的单纯的评比,不但不能起到激励的作用,而且可能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我们发现,吃饭吃得快、吃得多的绝大部分都是男孩子,而吃饭吃得慢、吃得少的绝大部分都是女孩子。男孩和女孩的吃饭速度和饭量大小根本是不能比较的,而且每一个孩子都有基于自己的成长节奏的吃饭速度和饭量大小,不可强求!如果教师一刀切,女孩子就会产生自己永远不可能拿第一、永远不可能吃得快、吃得多的无助感、失望感、自卑感,而男孩子则会因这很轻松就能完成而沾沾自喜——让孩子以吃饭快且多为荣,而其他更值得赞赏、鼓励的品性、才能没有得到激励和模仿,这种鼓励模仿的制度岂不是很low?实际上吃饭快而多,对本身占着性别优势的男孩子并没有什么意义!对女孩子却有显得很不公平。所以比赛吃饭的制度——虽然出发点是好的,希望孩子多吃饭——是一个不好的激励模仿制度!每一个孩子都有比吃饭多少快慢更值得以“红星”鼓励和肯定的方面。
我们提倡多多的建立那些对儿童成长有利的制度。因为我们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天使”;每一个孩子都是潜力无限的“千里马”;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每一个孩子都值得尊重和爱护;每一个孩子都需要鼓励和支持。
哪些制度值得建立呢?第一,有利于鼓励儿童个性化成长的制度。如前文提到的以激励儿童品性和能力为目的的“能手”、“之星”制度——以儿童个性能力确定“称号”,越多越好,确保人人都有自己的优势“称号”,鼓励个性化发展;第二,以消除儿童不良品行为目的的制度。如,儿童少说一句脏话,给一颗“红星”,直到完全不说脏话。第三,以鼓励儿童之间相互模仿学习、相互督促为目的的制度。如小组评比制度——不是个人评比。这有利于组内相互帮扶、相互促进、相互监督、共同进步;有利于组间相互看齐、你追我赶,还可以培养竞争意识。这种制度鼓励的是儿童“共性化”和“社会化”发展。
(三)游戏管理
游戏是幼儿园最基本的活动,是儿童自主、自由、自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活动。幼儿园游戏包括教学游戏和自由游戏。因此幼儿园的游戏管理也包括教学游戏管理和自由游戏管理。那么,游戏管理中如何运用儿童的模仿学习特点呢?一句话就是要培养游戏中的合作者。
不管是教学游戏还是自由游戏,自主性、自由性、体验性、驱力愉快、成就感和胜任感都应该成为儿童游戏精神的体现。培养游戏中的合作者应当是游戏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舳俅佣缁嵝苑⒄顾降慕嵌?,将游戏分为无所事事、单独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五种。其中前四种都几乎无关“他者”,本质上是属于没有模仿或少有模仿的游戏活动(只有平行游戏和联合游戏会涉及少量的模仿和合作),只有“合作游戏”会涉及大量的模仿、合作行为——合作游戏就是规则游戏,而规范、规则本质上是指向行为“统一性”的模仿行为。那么,如何培养游戏的合作者?
1.发现和培养自由游戏中的“领导者”
任何的小团体或者合作组织,在自由自发的自发的状态下,自由循着一个公共的目标和任务在推进,都会自然形成一个“领导者”。这是由人的群体性决定的。生物学上,群居动物一定为形成一个或几个领导者,当领导者之间不能相互妥协,大团体就会分类为几个小团体。但是不管怎样,团体中必定会形成“领导者”。这个领导者要么是自然形成、集体默认的,要么是群体根据个人的年龄、能力、气质、影响力、被接纳程度等方面一致(至少大部分同意)推举出来的。自由游戏管理中,教师就要善于发现这些自发或被推荐出来的“领导者”,发挥这些孩子的榜样、监督的力量,引导别的孩子模仿学习、互助监督。新的“游戏领导者”的产生往往伴随着着人际冲突,因此教师需要积极关注游戏中的“冲突事件”,将“冲突事件”看作游戏中新的领导者产生的契机,将“领导者”转变为真正的合作者,以影响其他的孩子的发展。
2.表扬和树立教学游戏中的“示范者”
那些教学游戏中的“示范者”通常就是那些“受欢迎的”儿童。教师要善于借助这些儿童的榜样力量,激发其他儿童的模仿学习机制,促进儿童的发展。我们会看到有经验的幼儿教师都比较擅长利用这一点。例如通过表扬表现优秀的儿童,通过评价优秀者的作品,甚至直接言语表达“我喜欢某某某”这种方式激发其他儿童的模仿学习行为。于此相反,年轻的教师或经验缺乏的教师,往往通过秩序的维护、规则的强调、发脾气、指责、惩罚等我们称之为“基本靠吼”的方式进行教学,效果往往不好!可见,善于利用儿童模仿学习机制来保障教学游戏的顺利推进——其他教学活动也是一样的——促进儿童的成长意义重大。教师们必须学会掌握这种智慧。
四、结语
善于激发儿童的模仿学习心理机制,在幼儿园教学管理、生活管理和游戏管理中灵活地运用是一种需要磨练的管理智慧。教师应在教学管理、生活管理和游戏管理中促成“榜样-模仿-互助-监督-成长”模仿学习链条的形成。一旦形成“模仿学习链条”,儿童模仿学习的心理机制就会被启动,加上教师自身管理经验的积累、领悟能力的提高和管理智慧的提升,就能做到最大限度地利用儿童的模仿学习心理机制轻松搞定班级管理问题,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注:本文收录于“教育家社区”平台。转载请注明!版权所有,禁止商业用途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