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转眼开学已半月。
在这半个月由原先的突如其来的不能适应,到现在渐渐习惯、融入、接纳一个人的独身生活。
因为之前的持续性的焦虑、恐慌、沮丧,让我甚至有想过去接受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心理辅导。
那一阵子,午休回宿舍休息,对于我而言,简直就是一场噩梦。
头脑里会闪现过很多无理由的片段,像蒙太奇一般拼贴、闪回、循环放映。
晚上回宿舍睡觉时,最期待理想的状态是,整个人累到什么都不能想,脑袋一沾到枕头上,就可以入眠。
事实上,在那一段时间,我确实这样去麻痹自己。
唯一改变的是,以前早起阅读,转变为早起跑步。
每天5:20从床上爬起来,简单地用冷水洗脸,再喝一口温水,换上跑步衣、跑步鞋,在宿舍楼下的环形走廊上一圈圈的奔跑。
塞着耳机,无限循环舒缓的音乐,从乌黑泛蓝的晨曦跑到霞光初照的清晨。
整个一幢大楼都陷入鬼魅一般的寂静中,耳边只有音乐,以及偶尔从窗边吹过的晨风。
八公里的清晨跑,让整个人有一阵如雨后春笋般的鲜活;回宿舍花五分钟冲澡,再换衣服,洗漱化妆,吃早饭。之后没有课的日子,就背包去图书馆待上一整天。
我用这种运动以及刻意改变以往晨起习惯的方式,让自己的身体、精神明亮清爽起来,恢复对日常生活无限的敏感以及欣喜。
我不求助于任何人,只向内心寻求答案,事实证明,这是正确的。
2.
在当当网上下单了克里希那穆提的三册书籍:《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重新认识你自己》、《一生的学习》。
请允许我在通俗意义上先简单介绍一下这位作者。
克里希那穆提,印度著名哲学家,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在西方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主张真理纯属于个人了悟,一定要用自己的光来照亮自己。他一生的教诲皆在主张帮助人类从恐惧和无明中解脱,体悟慈悲与至乐的境界。
这是书籍扉页上,对他的一部分介绍。
他对我启示很大的一点是,关于我们所谓的“思想”的理解。
他说:“所有的?;即嬖谟谒枷氲谋局手校枷胫圃斐隽苏庑┩庠诤湍谛牡睦Щ?。”
初次阅读到这句话时,我便被深深震撼了,它一语中的我对自己现状的认知以及对生活的思索。
看遍书中关于思想的阐释,他理解道:
“思想就是记忆、经验和知识的反应。思想借由‘现在’投射出‘未来’,它把‘现在’修正、塑造、设计成了‘未来。”
“思想一直都是局限的,因为思想就是记忆、经验、知识和积累物的反应。思想来自于那种局限,因此思想永远无法带来正确的行动......
你必须去看清它,而不是我。你必须看清这个真相:也就是思想必须被了解,我们必须学习关于它的一切内容。它必须是一件对你来说无比重要的事,不是因为讲话者这么说了,讲话者是没有价值的。有价值的是你正在了解的东西,而不是你记忆的东西。
“我们需要一个并非由思想所拼凑起来的头脑和心灵”
他说:“当我彻底追踪每一个思想直至它的根源和尽头时,我将会发现那个思想自己就会结束,我不需要对它做任何事。因为思想就是记忆,记忆就是经验的烙印,而只要经验还没有被充分、完全、彻底地了解,它就会烙印在那里,然后把那个烙印作为一个事实与之共处的话——那么那个事实就会打开,那个事实将会结束思考的特定过程,由此每个思想、每个感受都会被了解。于是大脑和心灵就从那一大堆记忆中解脱出来?!?/p>
3.
我发现,自己在阅读克里希那穆提的文字时,内心会有一种从未有过的宁静,仿佛周身之外皆是一片澄澈的宁静,连一张一弛的呼吸都格外轻柔。
每次感到极度不安时,我都会习惯性的坐下来读几页他的文字,让自己处于一种很舒缓平和的思绪流中。
一行行文字转变为鲜活灵动的话语,映射在头脑里,让整个人不自觉地随着话语的节奏、韵律、修辞自观、自省、自审。
在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中,我渐渐明白:
一个人当真正全然接受了自己,看懂了自己,那些人性深处的错综复杂的情感,并勇于去直面、承认、接受甚至坦然的感受它们带给自己的每一点触动。不管是痛苦的,还是喜悦的,把它们当做作为个体生命内心的一种自然的能量,你就会对自己更具有接纳力、包容力。
当你看懂了自己,也就理解了生活,包括那些好的坏的、善的恶的、自私的虚伪的。
那个时候,正如克里希那穆提所说,“你不能依赖任何人,事实上并没有向导,没有老师,也没有权威,只有靠你自己——你和他人,以及你和世界的关系——除此之外,一无所有。”
4.
我时常觉得,来到杭州求学的这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在这个偌大的校园以及各种人际关系中,感受到的是一种孤寂。
这个孤寂来自于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
我不知道这样讲合不合适,但不避讳地说,至少我有过这样的感受。
我很怀念在苏州学校的生活,那里有我最尊重的师长,有我亲近的同学,以及零零星星相交甚好的朋友。
但庆幸的是,我也感谢过去一年多的生活,它让我实实在在体会到了一种新的人生,一种更加丰盈的人事情绪。
十二分的孤独,由拒绝到接纳,由接纳到恐惧,由恐惧到包容,由包容到享受。
想起昨天,和闺蜜通电话时,她问我,你一个人在杭州有没有什么玩得特别好的朋友。
我回答她,暂时还没有。
也许是这个学业阶段,和之前本科相比,还是有所不同的。
一个专业最多不过六人,一个宿舍四人,都可能是来自不同的专业。
大家早出晚归,独来独往是一种生活常态。
她说,你这样好孤独。
我说,不会呀,现在我会很享受。
宿舍、图书馆、教室是三点一线生活的地方。我用自己的方式给自己创造了一个理想中的生活状态。
周一到周五不上课的日子,就在泡在图书馆里阅读、备课。
周六是休息日,会选择一处杭州的景点,独自一人出校门游玩;或者像往常作息一般泡在图书馆里,这样的一天一般是安排好的观影日。
观一部部电影,让眼睛与耳朵、听觉与视觉代替自己驻足于银幕里的每一处风景。
5.
我知道,自己在试着实现读万卷书的理想,至于行万里路,顺其自然让未来去揭晓。
写这篇文章前的一个小时,我喝完了专门为休息日买的一杯五分甜的焦糖咖啡,去面包房买了一个法式三明治,至于饭后甜点,那是一抬头湛蓝遍布的夜空。
我独自散步在校园里,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池塘里的荷花开了又谢了,荷叶泱泱地睡在一莲池水中央。
一个人的异地生活,一个不算富裕也不算清贫的女学生,在偌大的校园,实践着自己渺小而又丰盈自足的生活,是现在,也是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