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座城市似乎都有着这样的一个书店,他们如哨兵般在这座城市毅然坚守,守卫着独属于这座城市的记忆。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上海世界书局事先未征得“德发书庄”的同意,主动给该店水运一批书到连云港大浦,然德发书庄拒收。
那时的鸡毛掸子商人冯德平,主动接受了这批书,借此转业经营图书,自认经理,征得上海世界书局同意后,在新浦以“世界书局”的招牌,为其代销图书。
至三十年代,世界书局已发展成新浦地区规模最大的书店,品种齐全,门类丰富,图书在全市流通??拐匠跗?,因日军飞机轰炸,开设在板浦的分店倒闭,诸多文献古籍化为灰烬。老店长冯德平惨淡经营,直至抗战胜利,后参加对私改造,并入文具店。
“世界书局”其实是德平书店最初的名字,而她在新浦中大街的第一次露面,便开始了她与民主路与连云港再也说不完的故事。
历经战火纷争、改革开放;见证时光流转、城市变迁,作为经历者,也是见证者,她跋涉了长达一个世纪的山水。
李文伦,德平书店第4代传承人。像往常一样,他早上八点便来到店里。在疫情的影响下,德平书店已经闭门数月了。这是他今年第一次开门。
推开书店厚重的木门,沉淀已久的笔墨香气扑面而来。老李放下茶杯,开始了久违的日常打扫。我们跟着老李打扫的步伐,又重新认识了一遍,这座历经百年沧桑的书店。
德平书店始建于1920年,一共分为上下两层,一楼是连云港籍作家作品与历史文化资料馆,二楼是老旧古书博物馆。
走进一楼,陈列的是连云港市作家们的作品,生活在这片土地的港城人独有的浪漫和深沉在字里行间洋溢。一楼与二楼以仿古楼梯连接,楼梯下透明的玻璃书梯,“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清晰可见,人们正借助书籍,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
每当有游客前来时,李文伦则会热情地向每一位参观者,悉心地讲述这座书店的历史。
走上二楼,一条长6米,宽60公分的书路映入眼帘,行走在知识的道路上,仿佛置身书的海洋。
从明朝到民国横跨百余年的古籍旧书,都在二楼有序摆放,满是中国文化在近代跋涉前进的痕迹,加上老画、老物件的点缀,满满的回忆。
德平书店二楼的方桌,常常迎来不同的客人。
很多年轻人,他们怀揣着对德平书店的好奇,走进这家古老的书店,以他们独有的“打卡”形式,记录下属于他们的记忆,并用他们的方式将德平文化传承下去。
成年人也在这和他们的孩子,一起分享那些藏在德平小人书和旧画报里的记忆。
而对于老顾客来说,闲暇时来店里坐坐已然成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了充实精神世界的一种习惯。他们常说,走进德平书店,就像走进了时间隧道,每跨一步就是十年。
百余年的时间,德平书店早已成为连云港的独特符号和记忆纽带。老一辈的人们在这里寻找归属,在这个充满历史味道的民主老街,她就像一位驻足于此的老朋友,对着来来往往的每一位朋友颔首微笑,默默地将这一切铭记。他占据着这座城市的一方小天地,化为了这座城市一根名为“历史文化”的肋骨。
德平书店不仅在拯救老书,更是在拯救传统文化。有太多的传统不应被遗忘,正如德平书店里的每一本古籍,它记录着宝贵的思想,在岁月的洗刷中,已然满载历史行迹和时代记忆。
这场与时间和运气的拉锯战已长达一个世纪之久,可老书与传统文化消亡的速度,却快得远超我们想象,要想不轻易败下阵来,还需要一代又一代“德平人”的坚守。
朗费罗(美)在《海帕里昂》里写道“时间是什么?是日署上的投影,是钟鸣,是沙漏;是日日夜夜,是春夏秋冬,是月,是年,是世纪——这些都只是时间公断而可见的标志和尺度,不是时间本身。时间是人的生命。”在德平书店的发展史里,似乎也可以窥见此句的几分真谛。
和漫长的宇宙时光相比,一个世纪不过是沧海一粟,然而时间赋予德平书店意义,书籍赋予德平书店价值,人们则赋予德平书店爱与光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