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机器情商,我忘记在哪里看过,但是这个概念在我心中非常深刻。但直到前几天特意在百度上搜了一下,居然没有任何的记录。这让我非常惊讶,难道就没人提及过如何与机器交流的概念吗?这让我特别希望可以写下这篇文章,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自己心中的机器情商。
开始
情商,一直以来都用来衡量一个人懂得与别人相处,那么机器情商就自然而然地可以理解为:一个人是否懂得与机器对话。有一件小事启发了我,去年8月我去到哥哥的办公室,看到堂弟(哥哥的员工)在电脑上用Excel表去记录一些关于商品报价的信息。他的操作重复性很高,即耗神也耗时间,所以我下意识地想到可以为他的这些重复性很高操作写成一个程序。后来我顺口提了一下,利用暑假10天的时间写出了web-php-mysql的程序,并且交付给他。我那时候完全没有接触过web前端和php的知识,代码之烂可想而知??墒?,就是这样超级烂的代码,所构建出来的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程序,极大地提高了堂弟的工作效率。目睹程序把他从以往枯燥繁杂的操作中解放出来,我觉得非常震撼,第一次如此深刻地理解到一段程序的价值。
这也促使我去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启发了我知道程序可以代替堂弟去做那些繁杂的工作呢?
机器情商的伊始
在著名的传记作家Walter Isaacson(斯蒂夫 乔布斯传的作者)的作品中,新出了一本《创新者》的书,其副标题是“一群技术狂人和鬼才程序员如何颠覆世界(How a Group of Hackers, Geniuses, and Geeks Created the Digital Revolution)”。Walter在第一章中提出了一个“诗意科学”的概念,这是用来描述埃达·洛夫莱斯伯爵夫人的,她在1843年就预言了计算科学与艺术间的关系。假如机器情商有一个起点,那么埃达夫人就是第一个在心中启发这种情商的先驱,她的论文《注解》可以理解为今日所有机械计算科学的理论源头。
在埃达夫人的论文《注解》中,引入了一个计算机领域内最引人深思的哲学问题:机器能够思考吗?埃达认为不能。而在一个世纪后,另外一位伟大的计算机先驱对埃达夫人的这个结论提出异议,并把埃达的这个结论称为“洛夫莱斯夫人的异议”。这位先驱就是艾伦·图灵。
机器能够思考吗?这个问题连今天都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虽然人工智能发展得很快。在图灵的论文中,他提出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可计算的数和判定性问题。这两个概念非常深奥,和机器没什么关系,主要是数学概念,这两个概念结合起来就是图灵机,图灵提出这个概念是为了证明一阶逻辑不存在通用的判定过程(意思就是:没有解决一切问题的通用算法),但图灵最终没能证明这个概念,在去世前留下图灵机和图灵测试两座山峰,今日依然有无数位科学家在为之奋斗。(题外话:卷福饰演的《模仿游戏》讲述的就是他的故事,相当好看。)
人类社会与机器的共同成长
一般人对上述两位计算机的先驱都没什么感觉,毕竟严格来说,他们是身处与计算科学,而不是计算机。计算机真正开始影响人类,大概可以从第一台通用计算机ENIAC开始说起。ENIAC的诞生,意味着通用计算机终于从人们的构思设想中来到现实世界,而紧接着一系列围绕着计算机的技术百花齐现,硬件上的晶体管、存储技术,软件上的各种算法,还有构筑在软硬件之上的基础性综合技术,万维网、操作系统、编程语言等等,而在综合技术上,又在出现更多的应用性技术,这些技术大概就是我们一般程序员都能熟识的五花八门的APP、Web等等。
计算机最让人惊讶的,是它的倒金字塔模型。最底层的理论是如此的简单而有力,支撑着的是今日世界数以亿机的计算设备,每一个出于某层的编程人员和科学家都会孜孜不倦地思考和设计,迫不及待地构筑下一层的世界?!扒喑鲇诶抖び诶丁庇糜谛稳菁扑慊亲钍屎喜还?,不妨回顾一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上的一些标志性事件。
1945年,ENIAC出现,同年万尼瓦尔·布什提出了个人电脑的概念;
1960年,提出了分组交换概念,9年后ARPANET第一个节点便出现,两年后就诞生了电子邮件;
1973年,TCP/IP协议族完成;
1974年,英特尔推出8080处理器,一年后比尔盖茨为基于这个处理器的Altair编写BASIC语言,同年的乔布斯推出了Apple一代;
1983年,象征着版权软件的微软公司发布Windows,同年的理查德·斯托曼开始开发免费操作系统GNU;
1991年,蒂姆·伯纳斯发布万维网,同年一个大学生莱纳斯在万维网上发布第一个版本的Liunx内核;
1993年,马克·安德森公布Mosaic浏览器,1994年贾斯汀·霍尔发表了网络日志和网站目录;
1998年,谷歌成立,国内的百度、腾讯、阿里也相继成立;
2004年,Facebook成立;
2007年,iPhone与iOS系统发布,次年谷歌发布Android;
智能手机的出现,带来海量的数据趋生出大数据及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
2016年,人工智能代表AlphaGo在围棋上击败李世石,基于大数据时代的智能时代开始崭露头角;
...
——数据选自《创新者》及互联网
机器情商与财富
我觉得距离电影里的人工智能反攻人类的情况还很远(我也觉得不大可能),但是人机互补的时代已经出现并成熟了。以往的财富诞生很大一部分是主要集中于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国富论》中提出分工的模式,这样能够获得更高的生产效率。我在大学里有一门软件需求分析的课程,里面有一节是让我非常震撼的:关于软件的计价。例子是:开发一个统计软件给银行,银行因此少招数千员工,一年便会节省数千万元开支,软件开发费用两千万,大概4个月便产生盈利。我以往一直理解,所谓的财富就是现金,所谓的生意就是钱滚钱;而计算机产生的财富必需通过其它途径去分析,假如没有打车软件,出租车司机还要多转几圈才能找到客人,私家车司机甚至连这些收入也完全拿不到。滴滴打车便在其难处之间,消除了司机和客人的交流成本,财富便会因此而产生。
有人认为计算机无法取代人类,是因为只会计算;但也有人认为计算机可以取代人类,就是因为非常善于计算。由于职业的关系,除了常见的软件外,花了些时间去了解大数据下的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在很多问题上,计算机的解决方案和人类的解决方案是截然不同的,举个例子,谷歌公司的汽车无人驾驶技术已经慢慢开始成熟了。背后的技术是怎么样的?正常的人类思维是,让计算机学会看路况吧!事实上,谷歌的汽车已经利用谷歌服务器内的大数据事先把整个街道的路况甚至是目标物的形容、大小、颜色都记录下来了,因为每辆自动驾车的车上都装了很多的传感器,所以这样的数据会越积越多,也意味着这辆汽车会越来越安全(2016年初,谷歌的汽车已经安全地在路上行走了200多万英里的路,才发生第一起主动负责的交通事故,还是一个极小的事故)。数据的完备性就这样给了驾驶这个工作一个新的解决方案。
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财富的公式几乎就确定下来了:产业+新技术=新产业。这是人类才能理解的公式,每个时代都会有一些机器情商高的人在某一瞬间灵机一动,发现了这个公式带来的新可能,兑现这个公式需要付出很多,犹如攀爬一座陌生而陡峭的高山,他们其中的一个会先站在山顶上,凝望着山另一边的世界,转身回头向剩下的人们大声地喊出新世界的样子,引领社会进入新的阶段,其中的财富更是不计其数。认真想想,过去的瓦特、爱迪生、特斯拉,今天的比尔盖茨、乔布斯、马云、马化腾、扎克伯格等等,不就是那群勇于攀爬,带领着全社会的人吗?
最后的话
自从踏入计算机时代以来,每个阶段都有杰出的人物领导着新的一轮革命,带领全社会从这个机器时代走入下一个机器时代,他们并非每人都情商高超,但往往是机器情商出众,能够一边走在脚下的道路,一边抬头望着机器未来的一幕幕,无论是埃达·洛夫莱斯、图灵,亦或是今日的每一个成功互联网创业家,他们都具有这样的气质。
让人欣慰的是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机器越来越亲民,大多数情况下并不如大家所想那样,枯燥难懂。几个月前,一位钟爱商业的老同学聪哥向我请教关于SQL的问题,他并不是一个程序员,甚至此前从没动过代码,但几天后他在微信中告诉我,已经成功地实现在Excel中动态显示自己想要的数据,并且下一步是正式学习MySql,来实现更多的功能。
在我想象的人类未来中,我坚信有一项能力会逐渐变成必须的:那就是编程。编程归根到底就是最基础的人机交互模式。在这种理解下:使用siri其实也是一种编程,机器情商高的会让siri帮自己处理一些事务上的记录提醒等等,机器情商低的就会问siri如何赚大钱之类的(不排除未来会答得很好)。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够写一些代码,因为写代码的过程中,你会非常直接地感受到:噢!原来电脑是这样为我工作的。这样的感觉往往就意味着自己机器情商的提升。而且这还是一个倒金字塔的过程,你每往上一层,都会发现一个全新的平台和领域,那里有着千千万万与机器交流的人们,只要与他们稍加碰撞和交流,便又会有新的idea,或许就因此出现了新的一片疆土。
以往很多人都标榜着成功人士的情商如何如何地高超,其实在我们依然如此崇尚社会精英式的交际,为何不尝试和我们手上那个只会计算的笨朋友结交一下呢?多一点机器情商,何乐不为。
【全文完】
参考文献
【美】吴军《智能时代》
【美】Charles Petzold 《图灵的秘密》
【美】彼得·蒂尔 《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
【美】凯文·凯利 《必然》
【美】沃尔特·艾萨克森《创新者》
【美】Paul Graham 《黑客与画家》
【美】吴军《数学之美》
【美】Linus Torvalds《只是为了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