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里的沙池里,很多小朋友在玩耍。有一位妈妈在一旁不断地提醒她的小孩:“用铲子铲沙,不要用手;不能把沙子倒脚上,你可以把沙子装瓶子里……”周围的人也没什么奇怪的,因为这样的父母太常见了,以至于没有人怀疑会有什么不妥的。
可是,父母和孩子的互动,会影响孩子在行为上的表现和驱动力??纯茨闶欠裼邢旅嬲庑┬形?/p>
警惕会让孩子变笨的6种父母
1、过于理性的父母
“你为什么对空气说话”,“叶子不会是蓝色的”,“你的飞机玩具不是电动的,不能飞”……当孩子沉浸于他们的游戏中,父母这样频繁泼冷水,孩子玩耍的兴致都被破坏了,孩子的想象力还会被扼杀。
父母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对孩子的游戏有代入感,感同身受,才是对孩子最好的鼓励。
2、教练般的父母
“你应该这样玩,你那样不对”,“你看我演示一遍”,“步骤应该是这样的”……父母总比孩子懂得多,但不必事事指导。因为父母过多的指导会限制了孩子的探索,就像给孩子装了一个无形的枷锁。当孩子习惯遵循父母的教导,他们的自我探索动力便消失了,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父母正确的态度应该是,鼓励孩子探索,或陪伴孩子探索,而不是把已经有的答案和做法直接告诉孩子。孩子自我探索时,经常能发掘更有好玩的方法呢。
3、对孩子照顾周到的父母
“你口渴了没”,“想吃点什么”,“擦擦汗”,“有蚊子”……频繁地给孩子喂水、喂水果,有时擦汗,有时忙着给孩子驱蚊或涂薄荷膏,有时问孩子要不要上厕所……把孩子服伺得就像个“小大王”??墒?,这种频繁打扰孩子的做法,只会破坏孩子的专注力。
父母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孩子玩耍之前就做好一些准备,比如做好驱蚊工作;比如提前把水壶放在孩子身旁,孩子渴了自然会喝;当孩子切换活动时,才问孩子要不要吃点什么,或需不需要上厕所。尽量不打扰沉浸玩耍的孩子。
4、不敢放手的父母
“那个台阶太高了,别爬”,“这个坡很陡,我们玩别的吧”,“别跑,会摔的”……爱说这种话的父母,他们常常充满焦虑,总担心孩子遇到危险,可是他们的焦虑也无时无刻地传达到孩子身上。慢慢地,当孩子刚好经历了一些磕碰后,可能就不爱探索了,他们或许会觉得——“妈妈说得对,周围充满危险”。
父母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小孩在成长中的磕磕碰碰是正常的,你可以?;ず⒆?,但不要把你的焦虑无限地传达给孩子。
5、完美的父母
“橡皮泥应该这样捏,否则很丑”,“你的积木歪了,不好看”,“布娃娃的头发应该扎紧一些,最好还要插上一朵花”……完美父母会给孩子制造紧张,还会让孩子沮丧,打击孩子的自信。父母们该想想,到底是谁在玩游戏呢?
父母正确的态度应该是,让孩子成为游戏的“主人”,孩子有权利怎么玩,别用你的“完美强迫症”给孩子施加压力。
6、没有主见的父母
“你看别人都在溜滑梯,我们不要捡树叶了”,“大家都在看恐龙表演,我们也去看吧”,“人家捏的都是白色的云,我们也用这种颜色吧”……这种没有主见、爱迎合他人的父母,他们内心也常常有唯恐脱离人际的恐惧,他们这种做法也会让孩子有人际焦虑,缺乏主见和自我创造力。
父母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不必事事从众,孩子爱玩就行,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
总的来说,父母应该怎么陪孩子玩耍?
孩子3,4岁前,父母以陪伴但不干涉为原则。
当宝宝还很小,例如1,2岁,父母可以坐在一旁,随时响应宝宝的求助。因为小宝宝也会自我探索,但很多时候他们需要寻求帮助,比如他们手指力度小,打不开盖子;比如球滚进了狭窄的床底,需要大人帮忙。
孩子5,6岁后,孩子以自由游戏为原则。
什么是自由游戏?自由游戏是没有父母既定的规则、没有特定的步骤和玩法,完全靠孩子自由发挥和创造。当孩子5,6岁后,爸妈们最好鼓励孩子自己玩,除非需要帮助,否则父母也不用总是伴随左右。
记得有一次,我们带孩子去爬山,当我们排了长长的队伍准备坐缆车,差不多轮到我们的时候,孩子们发现了树下有一片片漂亮的金黄色叶子,他们狂奔到树下,开心地捡起了叶子。我们不得不让后面的人先登缆车,还不停地劝孩子,“山上会有更好玩的东西”,“缆车比树叶更有趣”等,孩子们却说,“捡树叶更有趣”。当听到他们激动地相互讨论叶子可以用来做什么时,我突然觉得,大人们觉得有趣的东西,对孩子来说不一定有趣;那些在大人们看起来无聊的东西,孩子们反而会玩出乐趣。想到这,我便坦然了,不再催,而是把票退了。当天,他们捡了一大袋子的树叶,他们还用树枝在叶子上“写满了故事”,回到家,便迫不及待地与别的小朋友分享。
所以,别总是帮孩子安排如何玩,也别总是告诉孩子如何玩,孩子才是玩耍的天才,你只需要等待和足够地耐心!
【幼儿说】:作者是黄杏贞,幼儿心理科普作家、心理咨询师、二孩妈妈,已出版书籍《心理咨询师妈妈的科学育儿法》(获国家部级优秀出版物奖)。专注早期教育与成长,只分享科学、有价值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