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实验学校? 嵇萌
《蝉》出自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五单元,选自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昆虫记》。这是一篇自读课文。陈恒舒的《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自读课文的设计思路》,其中说自读课是一个重要的创新点,它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目标,以自读课文为主要材料,以学生自我阅读实践为主线,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他们自读自得。
俊芳老师的课堂设计淡化了文体意识,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体自我阅读的潜能,整个教学流程“简约不简单,随堂不随意”。
王君老师说:“一个有使命感的语文老师,必然是学生阅读的点灯人,指路人。而‘点
灯’和‘指路’完成的最好方式都是自然无痕的?!?俊芳老师课堂的主要三个环节—“走进蝉”“走进法布尔”“走进《昆虫记》”看似简约,实则别具匠心。体现了文本把握的三个层次:走进文本——走近作者——走出文本。她在日常教学中做到了用并不刻意的方式把“灯”点亮,把“路”指明,随堂不随意,根据学生的回答和理解,及时跟进问题,引导学生走向深入的思考。实现了对自身精神生活的观照,有意识地为课后学生广阔的自主阅读《昆虫记》埋下了伏笔。这是典型的“跳板型”文本的阅读方式,在单篇教学中给予了学生有效地引导,帮助学生“飞跃到”更广袤的阅读世界中去。
一、精准的教学内容选择
? ? 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教什么(学什么)”远比“怎么教(怎么学)”更重要。换而言之,教学内容的选择,直接决定了语文教学学科价值的高低。语文教学必须回归语文学科的本位,教学内容的选择不能轻视对文本语言材料的玩味涵咏,轻视对作品艺术手法、语言风格等具体理解和鉴赏。语文教学应通过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来引导学生在文章语言的品析中,逐步走向理性的思考和情感的升华。不能以思想性取代文学性,把语文教学异化或泛化为架空文本、脱离语言的空洞抽象的、贴标签式的道德说教。
汪曾祺说:“探索一个作者的气质、他的思想,必须由语言入手,并始终浸在作者的语言里?!笨》祭鲜υ凇恫酢返テ萄е泄刈⒂镅?、关注细节,在读中体会文意,在读中感知、理解、质疑、探究。首先引导学生从文中发现蝉的生活习性和成长规律的文字,对蝉的生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那就是“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接着引导学生从文字中去感悟法布尔为何比我们了解的更多,感受到正因为法布尔热爱科学、痴迷研究、观察细致、善于思考和坚持不懈,才会对昆虫有这么深入而丰富的认识,才会奉献给世界这样一部充满科学精神的《昆虫记》;最后再次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去体会《昆虫记》不仅只有科学性、更充满了诗意的表达,充溢着作者深沉的热爱,是“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
俊芳老师的教学设计始终紧扣文本,引导学生在文字中去发现,触摸语言文字的温度,在比较鉴赏中感悟到文学作品《昆虫记》语言文字的魅力。
二、缜密的教学程序设计
合理的教学内容选择必须用缜密、细致的教学程序安排来得以具体落实。教学程序的缜密、细致则又具体体现在教者对教学过程中一个个具体细节的设计和把握之中。
有人说,教学过程就是学生的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这个过程单一了,学生发展就会单一;这个过程丰富了,学生的发展就会丰富??》祭鲜Φ恼饨诳吻杀脔杈叮魈宀糠志难≡窳恕白呓酢薄白呓ú级薄白呓独コ婕恰贰闭馊龌方?。简约的背后,则是教师不简单的功力。
王君老师在《跳板型文本的课堂样式和操作路径》中说:“‘跳板型文本’第一种类型:精读一篇,引出一本或一类。这种课堂形式,关键是把原文本讲得精彩。原文本和被拓展文本之间,不管是用“明道”还是用“暗道”,其实现贯通的内在动力都在于原文本的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渴望?!?/p>
俊芳老师主体部分的三个环节简洁清晰、循序渐进,有细节之实,亦有灵动之美。第一步引导学生从文本自身出发,通过裸眼读书来体认文本,进一步了解“蝉”、认识“蝉”;在此基础上,对比学生之前对“蝉”的了解,让学生自然产生进一步走进作家法布尔的愿望,从而进入第二个环节;最后又由作者引出《昆虫记》一书,加上戏剧家罗斯丹对法布尔的称赞和达尔文对《昆虫记》一书的评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阅读的渴望,俊芳老师因势利导,比较课文和修改后的两段文字,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昆虫记》一书语言的生动、诗意的表达,以及作者倾注的深情,从而将学生对《昆虫记》的兴趣之火点燃。
再则,教学过程中每一张PPT出现的时机也都很有讲究:俊芳老师绝不用自己意见的先行来取代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思考,总是在学生充分地阅读感知和思考探讨后适时出现,显示出教者对学生个性阅读体验的尊重,看似不经意,实则有精细的设计和考量。
比如在学生通过文字的分析,发现法布尔的观察和思考需要很长时间,但又不明确到底花了多长时间的时候:
屏显:
1875年,在昆虫研究方面,已经声名远扬的法布尔远离城市喧嚣,带领家人前往小镇塞里尼昂,用毕生的积蓄购得一处老旧民宅,在这一片“荒石园”里开足生命的马力,不知疲倦地从事独具特色的昆虫学研究,孤独、清苦、平静、专注地度过了35年余生,把他几十年观察的成果写成了一卷又一卷的《昆虫记》。
通过这一“屏显”,让学生惊叹于35年时间之长,自然生发了许多的感想。在课堂的“尾声”部分,同学们通过对《蝉》的学习,了解了很多生物学的知识,积累了诗意的语言,更让同学们对人生产生了新的思考,这一切都来自于《昆虫记》的魅力!俊芳老师在这里出现了“屏显”。
屏显:
法布尔,法国人,世界著名的昆虫学家,被誉为“昆虫世界的荷马”。他的传世杰作《昆虫记》是一部十大卷的巨著,被誉为“昆虫的史诗”。
法布尔用富有诗意的文艺笔调向人们展示出一个绚丽多姿、光怪陆离的昆虫世界。由于他对各种昆虫的精细的持久的观察,他笔下的昆虫故事都显得生动有趣,而且还带上了他对社会和人生的感悟的烙印,因而他的作品富有深刻的意义。
这一“屏显”对法布尔的伟大和《昆虫记》的不朽进行了归纳和总结,由此,很自然的,学生们阅读兴趣的激发已到达了顶点。
三、巧妙的思维层次递进
语言文字运用的核心是思维,没有思维运动的听说读写是低效甚至无效的。“问题是撬
动思维的杠杆”,教师提出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阅读,是为了引发学生的问题。语文课堂上的对话应该是双方阅读体验、阅读联想、阅读评价的交流,是情感的互动和思维的碰撞。
(一)追问深入,让思维层次递进
追问是紧扣学生心理和思维的重要锁扣,一旦打开就能激发学生更多的学习潜力与思维活力??》祭鲜Φ恼馓每?,随堂不随意,巧妙“追问”,扎扎实实地对学生进行语文思维训练,带领学生进行纵向运动。比如在“走进蝉”这一部分,老师巧妙地用追问“蝉在地面上的生活有多长时间呢?”引导学生发现“只有五个星期”,“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为下文由“蝉”引发的人生思考做下了铺垫;在学生找出课文中法布尔对“蝉”的发现后,老师进一步通过追问“对比我们之前对蝉的了解,想一想,法布尔为什么比我们了解更多?”自然引出了第二部分对作者法布尔的探究与认识。这样的“追问”,在俊芳老师的课堂上随处可见。
(二)比较深入,让思维纵横捭阖
比较是一种有效培养纵向联系思维和横向联系思维的方式。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可以发现文本之间的人文差异、遣词造句的背景原因,解析文本的意境所在,理解作者的匠心独运。在俊芳老师课堂教学的第三部分“走进《昆虫记》”,引导学生体会《昆虫记》绝不仅仅只有科学性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比较的环节:
你们从哪些文字中发现这种“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请比较揣摩一下课文和这段修改的文字,说说可以这样改吗?
屏显:
原文:它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总的过程大概要半小时。
改文:它开始脱壳。在空中翻转倒挂,翼向外伸直,张开……总的过程要半小时。
通过这样的文字“比较”,让学生触摸到语言文字的温度,感受到法布尔语言文字的生动、诗意的表达,以及作者倾注的深情与热爱。
(三)朗读深入,让思维踏歌而行
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朗读,可以让学生在反复品读中揣摩语言内在的含义和情味,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用心,让学生的思维发展有更好的营养基,并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语言文字,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培养语感,加深对文章情感的理解和共鸣。
俊芳老师在这篇课文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朗读感悟,比如“你觉得应该重读哪些词语来体现你对这些复杂感情的理解?试着读出来?!?、“让我们用最深情的语调读出这段对蝉的一生充满诗意的评价。”等等,让学生的思维在朗读中踏歌而行,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夏海芹老师在《跳板型文本的课堂样式和操作路径》中说:“语文老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我们有责任将目光从单篇教学的‘点’投向经典文本的‘面’,在‘一瓢’的单篇教学中给予学生有效地引导,以激发他们阅读‘三千弱水’的兴趣和行动?!笨》祭鲜Φ慕萄杓莆颐翘峁┝艘桓龊芎玫姆侗荆肝颐窃诮萄е卸寄茏ズ谩疤濉?,立足“垫脚”,为学生踏上整本书阅读的康庄大道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