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棉之秋
对每一届的学生,我都积极地向他们推荐《平凡的世界》这本书,因为,在我看来,它就是年青人的一盏指路明灯。
很庆幸,我在最迷惘的青春岁月,遇见了它。而书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最让我感动的,给我影响最大的便是孙少平。
这是一位对苦难有着深切的认识,对生活有着深邃的理解,对精神世界有着深刻追求的人,他有铮铮铁骨,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有巨大的勇气。
从学生时代的"非洲人"到成年时代的"揽工汉",他经历的是艰苦卓绝的人生奋斗,然而在痛苦与磨砺中,他形成了一种对苦难的骄傲感、崇高感。我欣赏他的苦难的哲学。他的人格魅力,也因经受苦难而熠熠生辉。
关于苦难的哲学,书中这样表达:"……是的,他是在社会的最底层挣扎,为了几个钱而受尽折磨;但是他已经不仅仅将此看作是谋生、活命……他现在倒很'热爱'自己的苦难。通过这一段血火般的洗礼,他相信,自己经历千辛万苦而酿造出来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他自嘲地把自己的这种认识叫做‘关于苦难的学说’……"
在学校读书期间,也是人生最敏感、最容易虚荣的岁月,他不是没有过自卑,但却没有抱怨。相反,对家里那样的“烂包”光景,依然努力供他读书心怀感恩。后来,他很快地就摆脱了虚荣(自卑),坦然面对。
他积极进取,敢于拼搏。忍饥挨冻,始终不放弃,反而更加勤奋。因为,他的眼界得以拓宽,不再只盯着眼前的“苦”,他透过苦难,看到了一缕尚不明亮,却指引他向前的光。
高中毕业回到农村劳动,特别是到黄原揽工,以及到“大牙湾”煤矿做工,他吃尽了同龄人无法忍受的艰苦,以自己尚显稚嫩的肩膀扛起了生活中的苦难。他的坚忍决绝让自己终于立身于世,并赢得身边所有人的尊敬与钦佩。
但他的精神从来没有因为苦难而沉沦,反而更显人性光辉。他一直坚持对理想生活和理想自我的执著追求。
如果说当初的艰苦求学是为了走出农村,寻找出路,这是可以成立的。而后期,随着年龄的渐增,他已不再只是寻求出路,而是开始构建较理想的生活。同步建设的,更深层次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
他的身上始终有那么一股昂然向上的精神,这种精神让他有别于身边那些同在苦难中煎熬的人们,也正是这种精神最终成就了他。
他把一切自己承受,对亲人极尽理解与疼爱,并努力付出;对给予他一点温暖的外人的感恩;对工友的同情关照;对师傅一家的感激与回报……
他对于苦难的坚忍,他于坚忍中的坚守,以及在坚守中的熠熠闪光的人性,深深感动了我,影响了我。
回想当年,那段我自己生命中最黑暗的时光,是《平凡的世界》帮我撕开了一点口子,透出一缕光来。是孙少平给了我精神上的指引。
我感谢这本书,感谢孙少平,让我在枯燥烦累的劳动中,能坚守住自己的精神世界,不懈于内心的追求。并且,在其后的二十多年里,从没放弃过。最终,也遇见了最好的自己。